在国外如何开展人文社科研究
2017-07-13李玲刘晓蕾王羽莎
李玲++刘晓蕾++王羽莎
如今的中国正在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现有的理论和发展模式已不足以支撑中国的发展,更不足以支撑世界的发展。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一定会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里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模式。这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文社会学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研究的定义是有组织地、系统化地调查和探索,为解决某个问题或一个复杂的议题提供信息和答案,究其根本,就是不断地探索和调查。
研究要有基本的规范,特别是人文社科的研究。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并估算研究的价值;第二步,收集资料。通过阅读文献,参考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成果,并寻找可能的创新和突破;第三步,问题的界定,即根据你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框架。理论框架在人文社科领域不是单纯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而是所研究的问题之间的逻辑框架。基于这个框架提出假说,然后用科学设计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并阐述你的结果。如果得出的结果和假说一致,一篇论文就完成了,你可以进一步对你研究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但是通常你得出的结论和假设不一致,那就要再检查你对问题的界定、理论框架、假说及研究方法是否正确。
研究有几个要点要掌握:第一是理解研究逻辑的起点和终点;第二是学会提出好的问题;第三是明确研究的范围;第四是自我修炼的学术能力;第五是基于现实不断拷问你的研究结果。
人文社科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判断,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比如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一个理想的社会,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应该是使境况最糟的社会成员效用最大化,这就是价值判断,其背后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此。在给定这样的价值判断以后,就可以利用经济学、社会学等方法,研究特定的机制体制来证实这一判断。
“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为谁研究”,这是人文社科学者的使命。所以人文社科学者不要忌諱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这些是研究者的生命。它和自然科学不一样,自然科学是中性的,因为它研究的是物质世界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社会运动规律虽然和物质运动规律有相似之处,但是它研究的是以人为中心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的综合体。
基于你的历史观、现实观、学术观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你提出一个好问题的基础。
如何提出好的问题?
首先,问题要上有高度,下接地气。高度就是要有理论突破。由新现象构建新理论,同时还能解释新旧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就像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后者是一个突破,但是两者并不互相否定。接地气就是要回应社会关切,在抽象化具体问题的时候切中要害。人文社科研究必须直面现在社会上最大的问题,再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
问题分为几类。根本问题,就是全人类永恒的问题,“什么是终极价值”“什么是幸福”之类。大问题,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能成功?小问题,比如哪些因素导致了海淀区的剖腹产比例高,等等。一直以来西方大量的人文社科杂志上都是小文章、小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在西方没有大问题,它已经是个稳定社会,该研究的已经研究完了。另一方面,现代人文社科的研究需要很多量化的东西,大问题无法量化,只能找小问题。
但如今是天翻地覆的变革时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有无数大问题值得研究。所以初学研究的人,开始的时候从易解、容易有结论的小问题着手,但心里应该想着大问题。
如何寻找问题?中国学生的基本功比外国学生扎实很多,但是为什么中国学生的研究能力稍有欠缺?因为应试教育的学习范围有限,而做研究须广泛涉猎,触类旁通,所以阅读文献非常重要。阅读量代表你的高度和积累,人文社科领域不可能在很窄的领域深入,一定是先广后深,所以读文献非常重要。
如何读文献?
第一读标题,标题要跟你的研究兴趣点相关。
第二读摘要,摘要和你研究领域相关再去看。看文献精华都在开头和结尾,中间都是过程,你需要了解方法的时候再去看过程。
多接触前沿的学者也是寻找问题的好途径。在国外要抓住所有机会听讲座,讲座是学者的研究思路,而讲座上能不能提出好问题是关键,因为这代表你的学术能力。
第三是研究的范围。我们的每个研究是局部的,但是你一定要有全局观,是在看清了整个森林的基础上抓住一棵树,而不是还不知道森林是什么就抓住一片树叶在研究。
第四,修炼学术能力。首先你要清楚研究问题的逻辑。对初学者来说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找一篇相近的文章,先模仿再创新。做研究、练学术最重要的还是激情,就是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做研究需要知识和阅历的积淀,贵在坚持,尤其是人文学科更需要阅历。还有,方法论一定要有国际的广度和中国的深度。
第五,研究要用现实不断拷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就是实践。所以我们要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中国学者研究的素材太丰富了,中国的问题都是大问题。我们把实践总结、提炼、上升到理论,再反过来实证,实践、理论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既有学术的满足感,同时也有实践的成就感。
在国外,多和老师联系,让他们对你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愿意跟你交流。而经营这些关系的纽带是你的学术,以你的问题——中国问题的趣味性吸引他们,让他们有跟你合作做中国研究的愿望,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出国就很有意义。另外研究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即使是中国问题,交流的时候也要用国际的规范去包装和演绎,包装成国际上最前沿的问题,这样他们就会对你的研究产生兴趣。
人文社科不是象牙塔里的纯学术,而是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生产方式、意识形态和利益格局最鲜明的体现。19世纪末,牛顿力学成为经典物理学近乎完美的句点,大部分物理学家都认为19世纪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今后的物理学家只能修饰和完善这座大厦。但是上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诞生给整个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是人类认识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如今,人文社科学者也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其发展模式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但是现在民主政治遭到了重创,市场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也受到了极大挑战,国际整体思潮也在随之变化。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风靡世界,一个年轻经济学家写的书之所以会得到全球的热捧,也体现了整个国际思潮的变化。
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对当代人文社科理论体系造成了直接冲击,而这套理论体系是工业文明之后以西方为主导建立起来的,所以整个世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套体系还能不能继续发挥作用?每一次危机伴随的是对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思考,人类在呼唤新的理论、新的老师,这也成为思想理论和发展模式创新的契机。
整个世界格局在重新调整,时代为中国创造了很好的机遇,中国的领袖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如今的中国正在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现有的理论和发展模式已不足以支撑中国的发展,更不足以支撑世界的发展。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一定会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里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模式。这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文社会学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新一代留学生的使命,就是站在人类的肩膀上,为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的思考。留学生们未来回国是要当“先生”,而不是继续当“学生”的,这个“先生”不是通常意义的回来当老师。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全人类探索更美好的社会制度出谋划策。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发展了,我们应该将经验提炼出来给那些还在面临战争、饥荒和受到歧视的发展中国家参考,让他们能像我们一样发展富强起来。因此,中国的留学生们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你们应当在汲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样的使命感会激励你们走向成功。(李玲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