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林业新使命
2017-07-13党双忍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
文|党双忍(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人们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既指明了中国林业发展的大方向,又提出了中国林业发展的总要求。深入学习和深化理解十九大报告精神,并用于指导林业工作实践,加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
独木为树,双木成林,众木是森。林业是以树木为基础的产业。树(木)是林业的关键元素,也是核心元素。树木具有“四大产出”:
(1)生态产出。树木是森林的主体。森林以树木自然群落为载体,以植物光合作用为龙头,以光热水气土和动植物交互作用为基础,供给干净的空气、清结的水源,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2)景观产出。树木是大地美丽的花衣。树木的花、果、叶、枝、干、根,以及四季变化,皆是审美对象。以树木自然群落生发成森林景观为载体,或人工配置树木营造园林景观为载体,辅之以必要的观景设施,供给人们野外郊游、休闲健身以及生态审美。
(3)果实产出。树木的果、实、叶、汁,用作食用、药用。有资料显示,人类所以能从自然界脱颖而出,并最终走上文明之路,与采食树木果实密切相关。
(4)“要命的”材(柴)。树木是木材、薪材的主要来源。然而,索取了木材薪材,即意味着要终结树木生命,意味着森林生态系统解体,意味着森林动物失去家园!所以,对树木而言,这是“要命的”材(柴),对森林生态系统而言,也是“要命的”材(柴)。对人类,对地球,也不例外!
推行计划经济的年代,中国经济“以钢为纲”,中国农业“以粮为纲”,中国林业“以材为纲”。在那个时代,甚至在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眼中的“青山”,即是木材薪柴,材山柴山。人们看上的、看重的,不是“绿水青山”,而是“要命的”材(柴)。人们走上山岗,不是守绿护绿,而是伐木砍柴,由此童山濯濯,有山皆秃,以致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五大革命”拯救了中国森林,也推动了整个林业转型。
(1)农业革命。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突破于农业,单位耕地上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从而减少了耕地需求,抑制了过度垦殖,并提供了退耕还林(草)、还湿的历史机遇。
(2)工业(城市)革命。工业化兴起之后,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人口离开农业,走出农村,转向工业,走向城市,特别是边远山区,人口转移幅度更大,一个颇为积极的生态后果,即是山林休养生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3)材料革命。“材”的本义,即是“木材”。木材是最重要的材料,“木器时代”是人类最初的文明,并贯穿于整个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现代材料革命后,钢筋、水泥、玻璃、塑料的大量使用,木材需求减少,森林采伐的动能消减。
(4)能源革命。自从人类掌握了“钻木取火”技术后,以树木为原料的薪材,即成为最重要的能源。有钱人使用由树木芯材制作的木炭,穷人只能用边角枝丫以及农作物秸秆。煤炭、石油、天然气、沼气、电力、核能的兴起,薪材需求减少,山林休养生息。
(5)贸易革命。中国曾被西方封锁,抑或主动闭关锁国。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逐步由出口木材食材,转向进口木材食材,相当于由出口森林、耕地、水资源,到进口森林、耕地、水资源。
“五大革命”消解了长期存在的“森林赤字”,转而迈向“森林盈余”的新阶段。
1998年,中国爆发了一场特大洪水,这是森林生态系统即将崩溃的最后警讯!由此,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发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最强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明了当代中国林业最本质内涵。21世纪的中国林业,顺应“五大革命”大趋势,供给侧结构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可以归结为“五大转变”:
(1)从生态应急型向生态恢复型转变。在生态脆弱,跌入谷底的时候,先后上马“三北”防护林工程、水源涵养林工程,这是一种“屏障式”“应急式”工程建设。之后,相继上马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湿)工程,这是进入生态恢复与重建时期的重要标志。
(2)从生活支撑型向健康促进型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过度生产木材,以支撑国计民生的需要;过度砍伐柴山,以满足乡村居民“生米做成熟饭”的需要;过度开垦耕地,以满足温饱生活的食物需要。此三者,皆是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实施天保工程后,停止采伐天然林,林业转向提供生态产品、环境产品,以及健康食品。
(3)从初级原料型向全产业链型转变。曾经,我们处在产业链的底端,以出口初级林产品为荣。如今,我们向产业链高端前进,将林产品加工、深加工,初步形成健全的产业链条和完整的产业体系。
(4)从国土增绿型向家园美丽型转变。过去,“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只是简单扩展绿色面积。现今,植绿造美,建设美丽中国,在追求大地“绿起来”的同时,也要让大地“美起来”。
(5)从乡村单一型向城乡复合型转变。过去,森林在山野,林业在乡村。如今,森林进村,森林入城,实现了林业在城乡的全覆盖。
“五大革命”推动下,中国林业“五大转型”,走出“材”字困境,走上新林业时代。所谓新林业,即是走出“材山柴山”林业,走上“金山银山”林业。在结构形态上,新林业表现为“三元结构”:即森林业、园林业和果林业。因此,新林业也是“一体两翼”的大林业,“一体”即森林业,“两翼”即园林业和果林业。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为目的的林业,即是森林业,也可简称之“生态林业”;主要为城乡居民生活提供生态服务、景观服务的林业,即是园林业,也可称之“生活林业”;生产树木果实的林业,即是果林业,也可以称之“生产林业”。因此,新林业是去“材”后的林业,包括生态林业、生活林业、生产林业。因此,新林业也可称之大林业、三元林业、三生林业。
新林业一:森林业新趋势
耕地是人工开垦的结果。与耕地不同,森林是“原生性的”,是“自然天成的”,是“天生丽质”。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态圈中最关键区位。如今的耕地,在开垦之前,无不是“荒野”。森林曾遍布于“荒野”,包括平原、河谷、山岭。蓝田猿人时代,关中气候温润,森林繁茂,大象、犀牛、老虎、大熊猫,都曾是我们先祖的生态伙伴。那个时候,陕西的森林覆盖率在65%以上。因“人少兽多”,人们产生惧怕野兽的心理。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农业化浪潮。农业化浪潮兴起的时候,人类运用的先进技术是“刀耕火种”。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炎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炎帝最擅长用“火”(炎即是上下叠加的两个“火”字),将原野上的原始森林“付之一炬”,在清除森林植被后的肥沃土地上,种植作物,饲养牛羊。以今天的眼光看,这叫“破坏森林”。在文明之初,这却是“重大创新”。“清除森林”的“火炬”,正是人类的“文明之光”。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成功的繁殖了自己,扩张了人类群体。十万年来,人类从“七个女人”发展到七十亿人。伴随人类群体扩张,人类领地也在扩张。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大,饲养的牲畜越来越多。在农耕作业的中心区域,出现了村庄、集镇,以及中心城市。人类、耕地、牲畜同步扩张,一个必然的结果,即是“森林减少”!由此,地球的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少而兽多”彻底反转为“人多而兽少”,原始的荒野,原真性森林,少之又少。
在工业化开始以前,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化。农业化时代,在地球表面的平原地带,原生森林植被大多已被清除完毕。如今,平原上的原生森林已经“荡然无存”。以致于人们以为,森林是山区“特产”,将森林与山区直接联系起来,称之为“山林”。森林的出产,也打上了山区印记,叫做“山货”。文明的力量在向山地扩张的农业化时代,因为是使用“肌肉手臂”,量级较小,强度较低,树木倒下的速度与树木生长的速度大体协调,因而并未对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根本影响。工业化开启之后,出现了“机械手臂”,“电锯”替代了“斧头”,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树木倒下的速度远远快于树木生长的速度。当一阵阵伐木机器的轰鸣声过后,曾经郁郁葱葱的山林,即刻变成一幅“荒山秃岭”的模样。曾经与大森林相依相偎的森林生灵,失去了家园,走上了绝境。资料显示,1950-1980年代,陕西省森林覆盖率仅剩下20%左右,比文明开始之前减少了45个百分点。因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面临崩溃威胁!人类文明是寄生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文明,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崩溃威胁,也是人类文明面临的崩溃威胁。
人类是智人的后代,终究能够做出理智的选择。1998年中国爆发特大洪水,发出了森林生态系统遭受崩溃威胁的最严厉警讯!由此,拉开了中国林业大转型的帷幕。迅速上马了两个特大林业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原有的森林“采育”企业、国有林场,立即放下刀锯,就地转化为森林“保育”事业——保护森林生态和培育森林资源。中国林业由“因采伐而聚人”到“因养林而养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2004年、2009年、2016年,先后三次修订了198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4年修订了198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是自然保护地的两种重要形式。在森林采育企业纷纷下马的同时,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纷纷上马。大秦岭位于中国中央腹心地带,将黄河与长江两大母亲河“合二为一”。因而,大秦岭是中国最重要的“森林宝岛”,中国生态和水源最关键区域,在全国最先实施了由“森林采育”向“森林保育”转型,这一地带也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最密集的区域。
森林业以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中心,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己任,坚持“生态为纲,环境第一”。森林业突出森林系统功能,追求山野的绿,自由的绿。森林业是新林业的核心。林业部门是森林业的主体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有职能链接和职能竞合。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林业,也是环境林业。森林生态系统所产生的生态服务,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公共产品。享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是国民基本生存权利,不限量消费,却不需支付费用。事实上,人民政府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唯一“卖家”。公共财政支持了森林业生产,支持了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活动。不过,也有一个例外——市场化的森林服务业。以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依托,在特定区域,面向特定人群,开展森林旅游服务,森林康养服务,直接受益者为这部分森林服务业支付费用。
过去,人们希望森林出产木材、薪材,以及山货特产。如今,人们希望更多更好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就是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制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而清新的空气,清澈而甘甜的河水,以及一个多样化的生物世界。恢复与重建森林,是当代中国森林业“主旋律”,或者“压轴戏”。经过多年恢复与重建,陕西省森林面积已经恢复到1.33亿亩,森林覆盖率恢复到43.06%,比历史最高时低20多个百分点,比历史最低时期高20多个百分点。全省规划林业用地面积1.84亿亩,其中公益林面积1.39亿亩,包括9864万亩国家公益林和4030万亩地方公益林。大熊猫是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秦岭大熊猫出现恢复性增长,让森林从业者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也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道理。目前正在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将会把森林业发展推向新阶段。
今后一个时期,恢复与重建森林面临“双重任务”:
(1)恢复森林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生态修复,恢复与重建森林3000万亩以上,使全省森林面积恢复到1.6亿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恢复到53%以上。人均森林面积4亩以上。
(2)提升森林质量。恢复与重建森林是一个长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替前进,堪称“跨代工程”。目前,只走过一小段路程。陕西绿色版图已经向北推进了400公里,但是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还很不完整,“郁闭度”不高,“绿度值”很低,暂且只能称作“浅绿色”。提升森林质量就是增加森林郁闭度和绿度值,健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浅绿色”向“深绿色”的跨越。
新林业二:园林业新趋势
森林是人类生活的母体。只要以陆地为家园,人类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脱离森林生态环境。人们在村庄、集镇、城市定居后,依然渴望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元素——树木在身边。身边的树木,让人感知四季变化,感受色彩变幻,享受树荫清凉,从自然律动中体味生命的意义。为此,至尊王者营造皇家园林,权贵们营建私家园林,普通老百姓只是在房前屋后植树栽花。典型的园林,不仅有树,也有山水,以及动物,俨然一个人造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活在园林中的人们,于仿自然环境中,享受如诗如歌的惬意。人类已经不可能回归森林,营造园林即是一种田园生活、诗意生活。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鼻祖,中国园林最早出现在陕西,出现在关中,出现在长安,出现在秦岭北麓的沣河岸边,出现在西周都城——丰镐之郊的“灵沼”。《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囿”。“糜鹿攸伏”,“白鸟翯翯”,“於牣鱼跃”,“矇瞍奏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园林诗。那个年代,这里——关中是全球最美丽的地方,浐灞泾渭、沣滈涝潏,“八水环绕”中的长安,宛若人间仙境。这里被山带河,山是“惇物山”——秦岭的古称;水是“渭水”——让胃满意的水。在这里诞生了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这里是“雍容华贵”、“金城千里”的“天府之国”,生养了熠熠生辉的周秦汉唐。1100多年的中国历史,以关中平原、渭河谷地、长安帝都为中心。大唐都城长安,堪称世界的都城。如果说中国人心中有一个千年梦想,一定是“梦回大唐”。
随着“关中森林”消失,“关中园林”崛起。关中园林,最早称之为“囿”。在“囿”中,生态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满足游憩、打猎、烧烤、信步,多种需要。秦汉两朝以周代灵台公园为根脉,修筑了巨丽辉煌的上林苑。秦上林苑,始于秦惠文王,经秦昭王,及至秦始皇,继而扩建阿房宫,秦上林苑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园林。汉武帝大规模修复,并扩建秦代旧苑。上林苑鼎盛时期,今日之大西安(咸阳),全部位于上林苑中。司马相如《上林赋》:“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镐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秦宫汉苑是中国园林极品。秦代兰池宫中的兰池水景,汉代建章宫中的“一池三山”格局,奠定了中国园林之基,直接影响到明清造园活动。庄重威严咸阳宫,高低冥迷阿房宫;汉代的长安长寿常乐长乐宫,人间天堂未央宫,千门万户建章宫,楼观相属甘泉宫。隋唐时期的关中园林,已经上升为写意山水园,诗情画意走进园林,达到“园林无俗情”的至高境界。隋大兴城大兴宫、芙蓉园;唐长安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等等。关中园林寺庙星罗棋布,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卧龙寺、广仁寺、兴教寺、香积寺、净业寺、草堂寺……每一座寺庙就是一处园林。关中72座皇陵,每座皇陵就是一个时代,一处园林的里程碑。隋唐时代的关中园林“盛极一时”,大关中俨然是一个园林的世界。
俱往矣,现代园林,须看今朝。随着人口膨胀和社会结构变化,园林的内容和造园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活的区域,工作的区域,游玩的区域,以及通行廊道,河渠路网,人们无不栽植树木,营建园林,直至当今“大地园林化”。1958年8月,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山河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得到改变。种树要种好,要有一定的规格,不是种了就算了,株行距,各种树种搭配要合适,到处像公园,做到这样,就达到共产主义的要求。”1958年12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发出号召:“应当争取在若干年内,根据地方条件,把现有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逐步缩减到1/3左右,而以其余的一部分土地实行轮休,种牧草、肥田草,另一部分土地植树造林,挖湖蓄水,在平地、山上和水面都可以大种其万紫千红的观赏植物,实行大地园林化”。以今天的眼光看,也算是一种供给侧改革。
园林是现代社会诗情画意理想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与森林不同,园林是“身边的树”,“生活化的绿”,“艺术化的绿”,“景观化的绿”。如今的园林,以美丽为纲,社会效果第一。如今的园林,不再是皇家园林,而是公共园林、社区园林、庭院园林、厂区园林,以及廊道网格园林。公共园林是在村庄、集镇、城市公共用地上栽植树木,营造树景。社区园林是在城乡居民小区定植树木,营造园林。庭院园林是城乡居民庭院内营建的园林。厂区园林是城乡企业,在作业区周边营造的园林。廊道网格园林是指公路、铁路以及河道、渠道沿线、沿岸栽植树木,营造绿色长廊。
关中位于中国腹心,是陕西“白菜心”,陕西“心脏地带”,也是陕西的“门面”。2012年,陕西省政府出台《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八化”要求:城镇园林化、村庄林荫化、渠路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河流湿地景观化、出入境口优美化、荒山荒坡全绿化、城市森林化。2017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现代特色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一线、两带、三区、多群”布局。“一线”即关中环线苗木花卉风景线。“两带”即渭河苗木花卉产业带,五陵塬苗木花卉景观带。“三区”即关中平原名优苗木花卉产业区,陕北高原和风沙草滩耐寒耐旱苗木花卉防护区,陕南山地特色苗木花卉生态区。“多群”即依托中心城市,打造多个苗木花卉产业集群。以园艺花卉产业为平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舞动全省城乡发展的一盘大棋。
园林是与现代城镇居民生活链接最紧密的林业,也是林业部门与住建部门连接紧密的林业。以住建部门为主,部署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建设;以林业部门为主,部署森林城市、森林乡村,以及“大地园林化”建设。目前,园林业尚不是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政策概念。园林面积,尚没有一个规范的统计口径。根据全省城乡居民区、厂矿区,公路、铁路,田园、河道里程匡算,全省园林面积500-600万亩。未来将可能增加到800-1000万亩。园林对树木有更高要求,并出现栽植大苗、老苗,以及名贵树种的趋势。园林苗是景观苗,艺术苗,其价值是山地森林苗10-100倍。
新林业三:果林业新趋势
果林业是生产性林业,也是与大林业对应的小林业。小林业是利用树木的生产力,生产树木的果实、花朵、叶片(茶)、汁液(漆)等。籽实是树木的精华所在。果林业的主要产品即是树木的籽实。本文为与森林、园林的概念对应,称其为果林业。果林业是古老产业。人类早期以采集树木果实为生。大约在3000年前,开始栽培果树,建造果园,发展果林业。在概念上,果林业与林果业、经济林部分交叉重合,但并不完全一致。木材产业曾是林业部门的主要产业,因其以结束树木的生命为代价,加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商业性森林采伐,木材产业不计入本文新林业。
果林业生产的果实,主要包括果与实。果,即可以直接食用的果类,比如苹果、核桃、石榴、大枣、花椒、桃、梅、李、杏、梨……实,即通过加工用作食物的籽实,比如茶油籽实、牡丹籽实、文冠果籽实、元宝枫籽实、长柄扁桃籽实,以及仁用杏……松树籽实,称为松果、松子等。习惯上,人们将树木生产的果类,分为水果和干果,也就形成水果业和干果业。在陕西省,水果业划归农业部门管理,干果业划归林业部门管理。
果林业与森林业、园林业不同。果林业坚持以果实为纲,经济效益第一。果林业发展的市场机制比较健全,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则。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果林业突飞猛进,果园面积由不足1000万亩,迅速扩张到4200多万亩,全省人均果林面积超过1亩。陕西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果林业大省,果林面积约占全国的7.5%。由农业部门管理的水果扩张较早,持续时间较长,目前达到了2000多万亩,超过全国的10%。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干杂果,虽然扩张较晚,持续时间较短,但果园面积超过了水果,达到2200余万亩,约占全国的5,8%。苹果、核桃是陕西果林业的两大拳头项目,二者栽植面积均超过了1000万亩。这种“双过千”的现象,在全国独树一帜。
树木生产的果类,因食用起来比较方便,其产业化也就较早较快。树木生产的籽实,因食用时依赖加工业,其产业化发展较晚,也较缓慢。相比较而言,果类产业化水平高,产业链条相对完整,籽实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尚不健全。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果林业尚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特别是核桃,已经成为面积上的“陕西第一果”,但平均亩产量很低,产业链条发育滞缓,尚处于“跟跑”阶段。对于林业部门来说,推进果林业现代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依然是任重道远。全省果林业面积迅速扩张的阶段已经结束,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推进果林业现代化的目标,加快种低产园改造,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升级。全省果园面积要稳定在4200万亩左右,以25-30年为果园更新周期,每年周期性更新果园130万亩,品种更新改造130万亩,减去重复,合计200万亩以上。果林业用苗是生产苗、科技苗,要求整齐划一。在果林苗上,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陕西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市场。
果林业发展转型和全面现代化,关键在于推进两个“三化”。一个是“硬三化”,即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这“三化”是有形的“三化”,也是果林业发展的“硬件”,好比是人的骨骼,有了健全的骨骼架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站在新起点,迈向新阶段”。一个是“软三化”,即知识化、技能化和信息化。这“三化”是无形的“三化”,是果林业发展的“软件”,好比是人的学历、智力、发展能力,在产业竞争中具有决定性影响。良种是现代果林业的起点,所谓“良种建园”,“良种工程”,就是要“赢在起跑线上”。在果林业发展转型中,要坚持“硬三化”与“软三化”两手抓,将“硬三化”与“软三化”紧密链接,做到“硬件要硬,软件不软”,软硬结合,恰到好处,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陕西果林业产业链-知识链-创新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需要”。治山是治国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中国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至理名言。适应新时代要求,林业人要以发展新林业为己任,建立新林业理论体系和政策框架。森林业、园林业、果林业,各自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三元林业”、“三生林业”,不能“一刀切”,而是要顺应各自规律,实行分类指导,采取差异化政策,不断推进新林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