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主体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2017-07-13王艳吴丹丹

消费导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主体价值大学生

王艳 吴丹丹

宿州学院商学院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我国高校办学宗旨定位于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双创时代要求高校承担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责任,创新创业人才辈出是高校社会责任的最好诠释。面对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激发创业主体的热情,助力创业主体的创业实施,客观要求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上要紧跟时代,理念完备,模式适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指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长期忽视创业主体的创业指导需求,创业指导局限于少部分学生的创业比赛与项目演练,普及与传承的教育效果不理想。

一、现有创业指导现状如下

(一)大学生创业主体指导需求与现有高校的创业指导队伍整合力度不足,指导人员知识结构陈旧相矛盾;

1.大学生创业指导同质化与静态化并存,忽视创业主体的需求。

创业主体是指目前或打算进行创业的群体,以青年居多。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不断提高,高校集中了高质量人数庞大的青年群体。他们富有激情和想法,敢于拼搏,对于创业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知识积累与视野心境尚处于不断充实阶段。高校现有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是与学分制相结合,主要实行课程制,便于统一标准与评价。以上现状造成高校的创业指导同质化,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创业激情消弭渐渐静态化。“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性,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不可能统一模式”。[2]高校的创业课程粗线条囊括所有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不能激发学生针对个人进行有效的自我认知与规划发展,忽视创业主体的个别化指导需求,创业指导的效果停留在接受创业培训的人数增长上,而创业指导的质性考核处于低水平。

2.创业主体对于各学期创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没有参与热情,知识灌输僵化难以推进。现有创业指导课程基本是以平面直铺的形式完成,学生完成课程考核后取得相应学分,职业规划理论创业指导理念束之高。高校创业指导教学体系的设置采用班级授课制,在大一时期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三时期是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这两门课程中仅有少部分涉及创业。更多的高校是采用创业模拟实训课程,进行少部分的创业培训。两者结合确实可以做到创业指导全面化,但是指导的内容是无差别的,实训多是借助电脑程序,演练简单的商业运作,实际效果差强人意。直接造成创业主体在规划创业,协调学业等方面矛盾重重,严重影响创业热情。创业主体的深层次教育与激励长期处于缺失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拉伸,很多创业主体放弃创业的想法。所受的创业指导理论与实训经验多数被遗忘状态,难以有效调动为进行创业的积极性与实践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主体自身创业热情与创业实践阶段的衔接存在时间断层;

1.创业主体的激情是进行创业的先决条件。创业要有激情,青年是富有激情的群体,识别机会,抓住机会,整合团队,实现创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都需要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激情是支持创业的内在驱动力,它也是让创业者愿意不断付出的基础。”[3]经过高考之后,大学新生对于自由有着天生的向往,对于自由自主创业充满想象和动力,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创业规划的能力水平良莠不齐,急切需要高水平的创业指导。然而在大学生需要创业教育指导的关键时期,高校在同一时间段占据主流的课程安排是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课程导论等,创业指导课程与创业模拟实训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及时满足有创业意愿大学生的指导需求。

2.创业主体角色转变带来的退化效应影响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目标选择。在进入正规的大学专业教育之后,大学生角色认知中已经明确主体身份是大学生要为学分的完成付出时间,创业的意愿降低变得被动与低效。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人类的学习活动,是在自我表现意识的调控下,运用内部的思维图示或认知结构同化或顺应课题刺激,以达到主客体间动态平衡的过程。”[4]没有积极主动与顺势而为,创业的想法随着大学生角色的固化逐渐淡化。在高校中,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演练多数是以创业比赛的形式进行,创业创意规划与创业实践两组。理论学习在前,实践操作在后,两者时差断层是长期以来高校教学固有模式的必然结果。很多富有激情的创业大学生在传统教学考核模式下,放弃创业意愿也是情理之中。

(三)高校创业指导理念与创业主体价值观亟需澄清

1.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正在经历理念与知识更新。

高校创业指导担负着培养新一代创业精英的重要责任。高校创业指导本质要求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本身需要进行意识和能力的培训。

“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都有两个基础性的过程: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创业。教育担负着开启年轻人心智、培养年轻人成长的重任;而创业就是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5]高校的创业指导队伍同时肩负着这两项职责,要把教育与创业充分融合,需要集中整合创业教育资源,需要充分认识受教育主题的创业特质。因此对于创业指导的专业性要求很高。高校中日常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多是一线辅导员与班主任承担,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并不具备创业理念与指导知识,指导学生参加创业比赛,多是低水平重复劳动。从创业团队的组建,到创业项目的选择,到创业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再到创业风险的分析,都是不专业的人在做并不专业的事情。“构建三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由通识层面、技能层面以及实践层面三部分,构建一个由泛到精的创新创业金字塔式课程体系。”[6]要在高校中实现创业指导受众范围由精英学生拓宽到全体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竞赛变为创新创业思维激发、能力塑造。创业指导队伍,要早于创业主体完成思维融合,实践融合,学科融合,文化融合。打造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人才库,提升创新创业指导质量,更好的服务于创新创业。

2.青年群体在创业教育中要进行创业价值澄清教育。

当前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大学生创业被等同于社会创业,以赚取利润为评价标准的物化倾向是创业教育要极力扭转的价值倾向。创业价值澄清一直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就业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就业价值选择、评价、追求、认同的一中倾向性的态度,是在创业过程中,根据自身价值需要,所做出的一中稳定性的选择和评价。”[7]创业是大学生的就业途径之一,参照就业价值取向,同样可以定位创业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急需澄清。在一份调查数据中,75%的被调查创业大学生认为获取高额的社会物质财富是创业的主要动力与目标,社会责任与义务只有在实现盈利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种观点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模糊,功利,社会责任淡薄,需要在创业教育与指导阶段进行价值澄清。

价值澄清是国外理论,是20世纪美国较为流行的道德教育理论。主流学派学派认为价值澄清应该交给学生澄清策略,让学生通过批判的思考,学会自我批评和自我分析,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澄清,并根据自己选定的价值观做出道德决定和行为。在创业实践中,大学生创业者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价值选择,如团队组建,利润分成,项目取舍等等,价值判断的成熟,促进道德的约束与完善,使得创业具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会在具体创业进程中显示重要的作用。有成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可以助力创业项目的推进。

大学生群体是现在的,未来的创业主体,在大学期间接受良好的创业指导教育对于创业选择与创业成功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现状,探寻原因,努力开创以创业主体需要为基础的创业教育模式,是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2]侯新,袁兴国.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J].江苏高教,2014,5:132-133.

[3]徐俊祥.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能训练教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4:29.

[4]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

[5]王晓光.创业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03.

[6]彭建章.构建行业特色型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研究——以能源电力类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年第17期.

[7]刘健康,王朋朋.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引导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61-65.

猜你喜欢

主体价值大学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