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
2017-07-13李萍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分公司
李萍 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分公司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
李萍 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分公司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市场的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就必须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现阶段,在客观市场状态的推动下,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基本成熟,尤其是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日渐突出。文章主要研究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
激励理论 企业管理 企业经营
引言
随着企业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社会市场对企业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市场的发展,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应该把握机遇,勇敢的面对挑战,实现企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一种充分激发企业工作积极性的管理办法,其核心就是人的主体作用。在企业中管理中,这一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价值,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内容的角度理解,企业管理的激励理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需求型,即以人的需求为前提,以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行为之间的客观联系为研究对象的激励方法。通过一定的管理激励手段,使人的实际需求得到切实的满足,以此保持更好的行为状态,实现更好的工作活动。企业要想实现对员工的需求型激励管理,首先要对员工的心理诉求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把握,针对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第二点,过程型,即以动态分析方法为主要依凭进行相关问题研究的激励方式。这一激励手段的实施关键在于正确的掌握影响活动行为的客观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剖析、评价、整理等一系列的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1]。
第三点,状态型,即以激励管理的结果作为实施的出发点。对于激励的结果,可以理解为精神个体在需求满足时的基本状态。针对这种状态,管理者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状态型激励的效果稳定性差,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不公平现象,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安全。
二、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作为现代化的管理理论,激励管理与当今市场竞争以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不谋而合,因此,其已经在各领域、各行业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实践成果。但是,随着长时间实践应用的发展,激励理论运用于企业管理中的不足也随之凸显了出来。
(一)竞争意识薄弱
现阶段,社会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分工明确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多元化的运营形式。目前,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员工,因为传统工作理念的深入影响,缺乏良性的竞争意识,对待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工作的效率以及效果都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导致竞争意识必然的原因可以客观的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企业自身的问题,一部分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实际经济效益,一切工作都随着经济利益展开,对于员工的管理也就相应的受到了忽视,导致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合理、管理结构的不完善,难以对员工的个人状态进行良性的控制,使其积极性不断被削弱,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在于员工的个人素质。一些员工本身的专业能力就比较欠缺,实践经验也不够丰富,一旦其没有认识到自身素质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学习的意识不强烈,就会导致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较差,久而久之,其工作的积极性必然会降低,甚至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
(二)员工培训制度不完善
随着现在社会市场竞争形势不断变化,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对此,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优势的竞争地位,就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客观实际以及市场的需求状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培训制度[2]。但是,现阶段的一些企业由于受传统经营观念的制约,还没有将企业的管理中心从获得经济利益的角度转移回来,对员工的培训意识薄弱,从而导致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素质渐渐落后于其它企业,造成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此外,一部分企业对员工的心理诉求没有准确的把握,对员工的工作成果没有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对企业丧失了信任以及归属感,从而出现跳槽的现象。
(三)激励制度不完善
激励制度,是保持企业整体活性,激发员工积极性的主要管理手段。但是,现阶段的一些企业,没有树立起全新的企业管理观念,还在实行着传统的平均主义制度,对优秀的员工没有与之相应的奖励,对工作消极的员工也没有规定的处罚。久而久之,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会被逐渐消磨,消极员工的工作态度不断被纵容,导致大量的员工工作态度转向消极,甚至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营秩序。除此之外,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发展不够重视,对于真正有能力、有思想的员工,没有得到相应的施展平台,导致员工的潜力得不到切实的激发,造成员工对企业丧失了信心,工作积极性进一步被削弱。
三、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各企业虽然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但这又何尝不是时代的机遇呢。因此,各企业应该立足发展的角度,牢牢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勇敢的面对挑战。对于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以及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
物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也是衡量一个员工工作成果的最直接体现。一般来说,企业对员工的物质激励主要靠奖金、福利、提薪等方法来实现。一旦员工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其工作积极性将会有极大地提高。精神追求是员工的物质追求得到了足够的满足之后,形成的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通过马斯洛的理论可以知道,单一的物资或精神激励是不能全面的调动其员工的积极性的,唯有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激励,员工的实际需求才能得到全方面的满足。在这样的状态下,员工能够充分的激发出自己的潜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3]。具体的,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业务情况,以及员工的整体状态,制定规范的薪酬制度以及评优制度。通过薪酬制度,直观的体现每一个员工的价值,使员工的物质追求能够得到满足。通过评优制度,一方面可以实现员工对精神激励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在员工之间树立起典型,形成企业内容部的良性竞争意识。
(二)健全培训制度
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越来越激烈,人力资源的素质已经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在现阶段,培训制度是提高员工专业素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最有效手段。从激励理论的角度来说,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能够让员工直观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短板,实现对工作能力的完善与提高,有利于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对此,企业应该本着激励的原则,立足社会市场的客观需求,结合员工的实际素质,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制度。首先,要重点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定期的开展培训活动。活动形式可以聘请专门的讲师进行集体授课,使员工接受到更多的工作知识。还可以举办交流会、座谈会、讲座等交流活动,一则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二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员工之间的良性交流,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互相交接,使企业间各项工作能够在良性配合的前提下顺利的完成。其次,应该建立健全的员工发展平台,通过一系列的职业规划以及升职制度,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一方面,明确的升职制度能够给员工树立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实现企业之间的公平发展,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另一方面,能够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发展与进步的机会,使员工的个人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完善激励制度
要想实现激励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制定健全的激励制度是重中之重,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建立健全的考评机制。考核机制的健全与否,关系着企业是否能够有序、高效、健康的发展。考评机制的建立,首先要保证公平、公正。并将考评的结果与薪资待遇挂钩,以此充分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提升。第二方面,要对考评制度进行定期修改。企业的业务、经济、资金等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对此,考评制度也应该随着企业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调整,使考评制度能够与企业的发展相互配合。以企业发展作为考评的基础,以考评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对此,各行业、各企业应该树立起正确的现代化的管理观念,有机的应用激励理论的原理,使企业充满活力,以更积极的氛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洪流中取得优势的地位,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代耀.双因素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2304:161-162.
[2]刘德亮.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1.
[3]李慕燕.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5,16:159-160.
李萍(1982-),女,辽宁省沈阳市人,汉族,经济师职称,在读MBA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