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广播影视教育研究
2017-07-13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410000
何 溪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410000)
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广播影视教育研究
何 溪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410000)
在21世纪,电脑,手机,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进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但是新媒体环境下,校园广播影视不应该仅仅用来娱乐,作为一种消遣时光的项目,而应该发挥教育作用,真真正正从新媒体角度出发,落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新媒体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校园广播影视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对策,进一步发挥媒体的教育作用。
新媒体环境;校园广播影视;教育
一、校园广播影视的概念
校园广播是小功率FM广播的一种。是各大院校针向学生宣传文化和传递信息所使用的重要工具,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积极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影视可以利用一些硬盘、U盘等为载体,通过显示器播放,呈现出清晰动画的艺术形式,并且配有相应的声音,刺激人的听觉和视觉的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例如:电影、视频等。影视作为一种最直观的媒体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深远的。
影视第一,可以拓宽眼界。例如我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观赏影视了解外界一切,包括其它国家的风土人情、身边发生的实事动态等。第二,可以丰富情感。由于我们生活圈子的局限性和所受教育的呆板性,导致我们对情感认知少之又少,甚至更多的时候很不自觉的克制和压抑自己的情绪,而通过影视的表达,我们可以认知和学会对情感的存在形式和对情感的表达方式。第三,可以消磨时间,比起其它娱乐休闲方式,影视无需付出过多的精力,也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一般一部经典的电影大概也就需要两个小时,甚至还有一些微电影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动人的故事,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清晰的动画,牵引读者不自觉的进入到电影中,仿佛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忘我的世界中,与电影产生共鸣,放松自我愉悦心情。
校园广播影视教育是结合校园广播和影视的特点,并且通过校园广播影视教育更好的宣传文化和传递教育信息。
二、校园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
(一)校园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校园广播影视是由教师指导,学生组成社团进行的广播形式。在每日的早中晚固定的时间进行播放,大多时候是一些新闻实事,或者是学生自己写的新闻稿,内容励志,或者是播放一些有娱乐意义的影视片段,虽然在形式上较为新颖多样,但在内容上过于简单。即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2.同学关注度不高,学习任务繁忙,同学很少有人能留有一定时间注意到广播影视的内容,早中晚是学生的休息时间,并且是学生吃饭的时间,大多数人都不在外面,在食堂里面或者宿舍里教室里面也不会过多关注广播影视内容。即使课上教师播放的广播影视,大多数是与本课程相关的,趣味性较低,但是教育意义高,但是同学们对这种的关注度低,纯粹的教育并不能吸引学生,同学连听都没有听,看都没看。这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
3.同学参与度低,广播影视的内容中虽然会有同学互动的环节,但是大都数同学参与度低,同学投稿征求意见环节参与人数非常少,大多是社团内部人员自己为了保证广播影视的效率,而自己随意选择一个影片的部分内容。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教育作用不明显。社团内部会举办的活动,娱乐性较强,但是教育意义削弱了,有的社团会每周固定的播放一场电影,电影的题材虽然以励志为主,但是也会有较多的娱乐性,还有的社团举办的校园歌手选拔赛,与微博等影视相连,但是关注的点并不是教育。
4.广播影视内容教育意义低,广播影视的内容大多是新闻或者是一些历史回忆片,与现实生活离得较远,同学关注点低,并且内容的教育意义不高,有时会有一些评价较高的影片,但并不受大多数同学喜欢。 然而有的时候教师刻意寻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短片,虽然有影响配图跟着,但是很多时候由于语言等难度困扰,使学生仿佛在“听天书”,丧失欣赏兴趣。
三、发挥校园广播教育作用的对策
(一)对广播内容进行合理的甄选
校园广播影视应该更好地对定位所播放的内容,丰富内容的同时要规划好不同类别的内容含量和播放时间,既要贴合现实生活又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随意编排,各种新闻都拿来报导。多报道内容进行甄选,可以根据每周时间的不同针对性的进行报道,比如,运动会的时候可以进行有关著名运动员的励志故事,或者运动会的由来等等;在考试周的时候,可以分享一下空教室的资源,方便学生上自习,还可以分享一下学习高数的经验等等;毕业季的时候,可以发布一些学长学姐的旧货信息……只有贴近生活,内容昂扬积极乐观向上,才会收到同学的关注,受到支持。
(二)利用微博,提高听众参与度
现代目前是现代年轻人必备的社交工具,通过丰富的平台信息和超高的使用频率,为社交活动和信息传递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随着使用人数的越来越多,其信息快速传递、扩散性的特点也日益凸显。例如:“跟帖”、“刷屏”、“霸屏”,“点赞”,这些网络用语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微博已逐渐成为大众所关注的主要平台和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往往一个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会引发“爆炸”式的扩散,吸引公众关注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信息得以迅速扩散。例如:某某高效组织艺术节,用上千个西瓜放在草坪上,供全校师生观赏和实用。通过微博扩散,学校更多师生都会参与和讨论,并且引起社会较高的关注度。我认为,要发挥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广播的教育作用,就要先提高广播的关注度,例如,学生可以在微博上关注本学校的微博号,可以在下面留言,然后国博的同学可以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广播,也可以在广播时在微博上进行留言,增加互动。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
校园广播影视班级轮流办。为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展班级承办校园广播影视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并且让校园广播发挥应有的作用。校园广播影视教育实现教育意义和提高思想认识,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采取轮换制来进行广播影视播报。每个班级自己选址题材和内容,统一制定规划播放时间和播放时长,可以融入同学们自己创造性的片段,或者关心的话题制作一些小短片,也可提前放到平台上,播放一些花絮等,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宣传度,这样既可以丰富播放内容,又可以分担老师的工作压力,同时还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能力,发挥校园广播影视教育的意义。
四、提高校园影视教育作用的策略
(一)校园写真尽情拍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宣传片,而学校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可以经常性的播放自己学校的创建史、发展史等关于学校的“成长经历”。同时还可以面向全校师生征稿——“你眼中的母校”,学生可以自己尝试利用软件或器材拍摄一些关于学校的影片,学校也可以筛选出一些就优秀的大纲,然后提供一些辅助的器材和指导建议,调动全员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规章制度,制定一列宣传片段,还可融入一些实际案例,由学生参与编制,在宣传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奖励惩罚视频来教育学生。
(二)校园之星秀自己
美是源于内心,源于自信的。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敢于在舞台上展现真实的自己,提高自信心的同时也能展现出个人魅力,发现自己专属特长,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做好铺垫。随着影视作品的普及和制作成本的不断下降,针对爱好制作电影或喜爱演绎事业的学生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合作和团队的重要性,在付出和收获中寻找快乐,为大家呈现优秀的影视作品,同时也不断的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敢于承认和接受自己不足,通过评价反馈,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全面提高自我。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影视活动
例如可以举办与红五月有关的微电影,电影的主题围绕校园,思想上体现爱国,敬业,奉献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此类活动,促进校园影视的教育作用意义。可以举办大型的选秀活动,选出来男女主人公进行拍摄校园十佳行为规范的宣传片,加强文明建设,促进学校的文明行为。定期举办或者播放的电影可以突破以往的概念,励志昂扬向上的电影都可以进行播放,不仅仅局限于有关学习的,更多的可以说是人生导航的,都可以。并且我建议,播放电影的教室可以多开放几个,许多学生想要观看的时候,座位已经没有了,最好在大的报告厅进行播放。
(四)课上教师在播放影视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趣味与学习并重的,有的教师会在课件播放一小段与本课程无关的影视,比如英语听力课休息时间,教师会播放一些美国的情景剧,内容风趣幽默,虽然与课程没有太多联系,但是与本课程英语相呼应了,教师可以写下电影的名字,方便感兴趣的学生在进行搜索。当然英语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可以展现英语美的影视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网络,电脑等科技化工具发展,推动了信息的传递,也推动了众多新生行业。然而媒体本身具有的教育作用却一直没有消失,当前世界,信息纷杂,有许多广播和影视作品都存在着问题,例如一些广播剧,女主播等,会给学生带来不好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要重视校园文化影视教育作用,发展提高校园广播影视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本文从校园广播影视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了探讨研究,最后提出来对策,希望各大学校能有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发挥校园广播影视的教育作用,树立良好风尚。
[1]单珊.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6(23):5-6+36.
[2]卢林东. 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宣传教育的“不变”与“变”[J]. 北京教育(高教),2016(04):34-37.
[3]韦国. 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广播影视教育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08):20-21.
[4]丁中林. 新媒体时代校园广播的生存与发展[J]. 新闻爱好者,2012(13):50-51.
[5]张永汀.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3-108.
何溪(1982.7- ),女,湖南,硕士,讲师,电影电视学,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