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视觉文化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
2017-07-13谭桢蓉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610101
谭桢蓉 (四川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610101)
浅析视觉文化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
谭桢蓉 (四川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61010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根基所在。伴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文本信息的传播方式逐渐弱化,图像和符号的作用日趋重要。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美术教育在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
传统文化;视觉文化;美术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
文化被视作为某一时期的某一特殊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称谓。“文化”概念的界定并非唯一的,该论文所指的是文化的宽泛定义。人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文化”便属于这个范畴,就是华人整体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他们的生产活动,经济与社会交往方式,政治运作方式,宗教信仰与礼仪活动,家庭与社群的结构,以及艺术活动、伦理准则、价值规范、社会礼仪、风俗惯例和法律等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的,它包括观念文化、古器物、书法、绘画、服饰、饮食、古建筑等。传统美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有着多方面的启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意义深远。它是我们保护历史文化瑰宝,建立民族自信心,全面发展民族实力的必经之路。在探索传统文化的价值时,我们往往想到的是观念文化。然而,书法、绘画、服饰、古建筑等传统文化中形成的成果,因在历史和美学内容上具有一定意义的永恒性,而更具有现代价值。加之美术是视觉艺术,传达的是文化,是将文化视觉化、艺术化。故美术教育在传统文化发掘和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视觉文化时代下的文化传播
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由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三类组成,其中变化最快的是符号。“图”和“文”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各自所占的比重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视觉文化便是产物之一。“视觉文化”(Visual CuIture)也即“图像文化”或称“符号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是用图像的方式对文字加以解释的,因而优越于文字媒体,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现象,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不同时代的美术反映着相应的文化,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美术所包含的内容日趋丰富,美术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也越重大。视觉文化时代下的文化传播,有以下三个明显的倾向:各种图形话语传递各种意义和信息,甚至是文本话语难以表达的意义和信息;图形话语流通于全球而无需翻译;个体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与阅读“同等深奥”的视觉读写能力。基于以上的特点,我们可以做以下解读。视觉符号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传统文化必然受到冲击,因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同时,信息依赖于图形话语的传递,这意味着对图形的理解和表达都面临大幅度的提高,这正是美术教育的作用和职责。
三、如何通过美术教育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1.加强观念文化与视觉图形之间的转换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除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古代建筑等可见成果以外,还有大量以观念的形式流传的优秀文化,例如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国学经典和民俗文化等。将观念文化向视觉化信息转化,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学科优势。案例:成都市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在原有的三国诸葛亮文化上引入文翁文化,从而形成了“博通古今,雅达天下”的“博雅”文化。学校根据诸葛亮和文翁的形象做了两个卡通造型“小博”和“小雅”,从校门、校园的各个角落、校园的标识都体现出校园的博雅文化,并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从而达到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2.将特色文化植入美术课程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差较大,民族文化不尽相同。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开设高质量美术课程的切入点。现大量中小学、高中学校,根据本民族特色文化或地区特色,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并建立与主题相关的工作坊、美术馆或博物馆。以地方特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同时又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仍以位于杜甫草堂旁的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为例,学校利用毗邻杜甫草堂这一条件,开发和构建了“我与杜甫草堂”文化考察研究课程。学校将杜甫与学生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绘画(素描、漫画)、剪纸、陶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举行了“我与杜甫”专题美术展,成果显著。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意义重大,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日趋提高,而美术教育的改革,不仅要着眼于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需要促进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继承与创新。美术教育的工作者需要在具体教学科研工作中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使命。
[1]韦森著.文化与制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06月第1版.第12页.
[2]潘万木.简明中国传统文化[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8,第8页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03月第1版.第20页
[4]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第6-8页
[5]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8,第4页
谭桢蓉(1993.7- ),女,汉族,籍贯:四川巴中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