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鉴赏中的音乐表述

2017-07-13广州市番禺区香江育才实验学校51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解释学语境音乐

刘 洋 (广州市番禺区香江育才实验学校 510000)

音乐鉴赏中的音乐表述

刘 洋 (广州市番禺区香江育才实验学校 510000)

本文以素质教育的社会现状做背景,探讨了音乐表述的一些基本原理及其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应予关注的一些问题,通过音乐鉴赏表述模块的建立,克服构建音乐教育关系中教育表达与教育沟通存在的现实困难——即音乐抽象性在普通教育层面面临的局限,最终实现音乐鉴赏教学对于素质教育中审美行为外化的目的。

音乐鉴赏;音乐表述;乐境;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音乐在情感方面的感染力一直以来影响着人们,其社会价值带来的教育、文化和传播力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也在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音乐鉴赏是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在《艺术教育指导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中,显示出,无论是基础教育、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它在整体教育布局中的意义和价值都是非常重要,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实施音乐鉴赏表述的理论基础

普遍观念可能多会认为,对音乐的鉴赏更多的是听的艺术问题,这样就忽略了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音乐鉴赏不能只是接受音乐信息和积累审美经验的问题,还应考虑到审美行为的外化和释放的问题。从受众的角度来说,音乐鉴赏决不只是停留在“我明白了音乐告诉了我什么或是怎样告诉我的”这个“默默无闻”仅自知的层面,这里还要求我们能够运用更社会化、更通俗化和更加普及的手段或媒介——甚至是一种综合的手段或媒介,来表现音乐艺术魅力的特性,并表达出我们的理解——实现音乐表述。

二、音乐表述的基本含义

音乐具有表述特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曾发表谢嘉幸的一篇论文《解释学在音乐心理学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实践探索》:“解释学基于‘感悟’认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音乐心理研究中‘文本——语境’的基本方法。……以‘音乐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为基本前提,通过确立‘音乐情感’、‘音乐形态’以及‘音乐意念’为音乐心理现象的基本语境结构,以对人类音乐活动中‘解释学复原’(聆听、体验和感悟)和‘解释学创意’(创意、表演、创作和反思)的剖析……。”它从侧面论证了音乐实施表述的理论过程。

因此,音乐鉴赏的教育目标将考虑音乐的表述问题,这也就要求参与者既要读懂作品传达的含义,也要运用语言、文字等基本工具完成判断和再度创造工作,扑捉难于确认的抽象含义,反映自己的认知和感受结果,在时间中与音乐艺术魅力的心理因素同步,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实现表述意愿和情感流露,完成审美价值的自我确定或启发——即音乐实现表述,音乐也要求表述。

三、音乐鉴赏表述的层次与模型

在鉴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表述可以分为两类,即理性化(客观)表述和感性化(主观)表述。

针对音乐的含义,英国音乐理论家杰•汉斯基于自己的观点把欣赏音乐的复杂思维巧妙地比喻为两种耳朵:

“在听音乐时,我们要‘平行地’使用着两种耳朵。第一种是从听音乐中产生联想的画面或联觉的情感。它带有主观的色彩,倾听的结果是千差万别的,它似乎是先天的,也是自发的。第二种是从音乐中体验到音乐美的构造。它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倾听的结果是同一的,它是后天的,是需要有心‘培植’的。”

那么,进行音乐表述的起点又在哪里呢?

“音乐的感觉性是惊人的,它在可能的范围内包含有各种各样的感觉样态,坚强、柔软、明亮、暗淡、温暖、冷淡、色彩等等。”

正如日本音乐学家渡边护所说,我们欣赏音乐,总不会急于得到关于音乐作品内容方面的问题,而是首先建立一些相似性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有些明亮”或是“有些暗淡”、“非常鲜明”或是“非常朦胧”……的话题。这些表述显然是主观的和感性的,但同时又是普遍的和相似的——有的美学家(如康德),把它解释为人的某种“共同的感觉力”,即人所共有的心理、生理基础,还有,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地方,主要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本质。这种能够被多数人所认同的表述,我们常把它作为是审美感受直至审美认知过程中对某种音乐基调的确定。

不可否认,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音响状况造成了人们的初步体验。人们需要联系一些因素来解释是什么让自己产生了某种基调感受结果,这可能会激发进一步的欣赏热情,让欣赏者去认真地分析一下音乐的外在形式规律。例如人们会说由于配器或是速度的这样一个效果,使音乐显得如此、如此……,这样,表述开始建立起一些依据了,似乎这些更容易获得可信度。

音乐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多数情况下,我们仍然不得而知,于是就要开始考虑和这部作品相关的某些问题,如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音乐家的创作动机和艺术生活背景、作品的排练与演出状况等问题。

总结一下,音乐鉴赏表述的模型可以分为五部分:

1.音乐的基本格调。它是音乐鉴赏的初始体验阶段,也是表述的起点,虽然是主观和感性的认识,但带有人们对音乐普遍规律基本认同的心理结果,是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的。

2.音乐及其音响的现实。它是音乐鉴赏对象的客观存在原貌,是理性把握音乐要素的高度聆听关注,是受到音乐基调撞击和启发而形成的知觉和思维规则化的认知发展结果,是不能为欣赏者随心所欲、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现象(或存在)的基本表述要求。

3.音乐的背景。这是结合社会学、历史学等有关领域经验的内容,是对音乐意义作出判断的侧面补充,是音乐鉴赏审美判断和再创造的客观依据,是支持最终表述结果的佐证材料。

4.音乐的表现内容。在表述行为的要求下,它是由抽象的音乐瞬间感受转化为直观的标题化、文学化的理解结果,是感性和理性认识堆积而成的初步判断,是音乐艺术受众结合自身并通过音乐作品实现自我价值飞跃的具体化表现形式。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给人类开拓了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也是人们丰富音乐艺术生活而为之存异的部分。

5.音乐的价值感悟。它是音乐表述的最后结果,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解决某种矛盾的终极判断,是回归于自我、反哺于社会的某种思想意识形态,是寻觅音乐真谛的归港旅程。

综合上述问题形成的音乐表述模型:音乐中出现了音色、旋律、节奏、调式等要素的某种形式,产生了心理、感官、意念等某种层面的基调,考虑到曲作者、流派风格、历史社会状况等情况,叙述、描绘或是抒发了怎样的内容,让我们得到了怎样的社会认识和人生感悟。

四、音乐鉴赏通过表述来实现教育教学的成效

当前,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音乐鉴赏课程,以放音乐、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形式为主。学生实际学习结果在大课室条件下难以反馈,教师和音乐、及学生和音乐之间形成了认识方面的鸿沟,音乐艺术的魅力特点难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有效实现。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表述练习,提高其表述能力,将是现有条件下,引导学生主动欣赏的良方。

谢嘉幸的《解释学在音乐心理学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实践探索》提到了一个概念:解释学是关于文本的理解活动的理论,和语言学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必须使用概念(词语)……只有在具体使用中,上下文在整体文本中,文本在特定社会(时空条件)语境中,才能被了解或才具有‘意义’”。这一表述包含的基本意思十分清楚,即语言的意义是由不断被丰富的文本所产生的语境来决定的。

音乐表述模型提供了一个基础构架,但不能直接缩短音乐作品文本乐境和音乐表述文本语境的距离。但是它仍然暗示了在音乐鉴赏表述中,可以较为成功的实现音乐固有魅力的关键——即语境与乐境的融合或贴近。而重塑乐境的起点,则在于我们要如何把握音乐的基调和语境运用的固有经验。

语境得以实现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文本本身不断被丰富和具体化以外,表述节奏、表述语气、表述语调、表述语态等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与音乐同步或是音乐之后体现其特性的表述要素,就集中在我们的措辞及其表达环节,这也是音乐鉴赏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大家的题目。艺术的多元与综合所赋予的教育价值,也正是在此实现了融合。

当然,音乐的艺术效果在于其内部不断出现的对比和变化,这对欣赏者尝试音乐表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包括需要熟悉作品和具有敏锐的鉴赏能力。对素质教育下的音乐鉴赏来说,核心问题不在于让大家掌握更深、更广的音乐形式内容,而是确定好一个特定的音乐艺术目标,在多类型思维可允许的弹性框架下,“运用好”自身吸收的丰富多彩的素材,并在你我相互之间或为更多的人,获得具有一致性的美感体验和发现。那么,音乐表述在音乐鉴赏的教育过程中,将会完善和促进生本教育核心下对应教师主导地位的教学关系,让各种开放性和创造性强的音乐表述形式都能参与进来,并使艺术鉴赏品悟的历程具备教育科学逻辑。这样,以实践欣赏和创造欣赏的新方式,取代传统聆听和单纯过深地专业讲解,将能有效避免学生在抽象音乐鉴赏中产生迷茫,这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一个结果——让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认识美、创造美、实践美和追求美。

五、小结

“当语言不能表现某种情感时,更雄辩的语言——音乐就‘全副武装’地登台了。”如同柴可夫斯基所说的那样,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语言,能够表达普通语言不能表达的感情。或许努力尝试对音乐进行普通语言的重塑是困难而又看似空洞的,可对于素质教育效用外化的目标来看,作出得当的音乐表述,会成为音乐鉴赏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效果的一种外化地表现途径。从培养起来的、带有音乐性的、美好人际沟通和文化交流关系上看,音乐表述或许会影响我们的未来和社会,那将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充满艺术和谐关系的未来和社会。音乐及其表述在人类社会更多领域的现实运用,也将会成为文明进步的一个特征,这既是艺术真善美的追求,也是自由、平等、和谐、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1]谢嘉幸.《解释学在音乐心理学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实践探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2期.12.

[2]周畅.音乐与美学[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27.

[3]周雪石,胡向阳.音乐欣赏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6-8.

[4]渡边护.音乐美的构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5]李泽厚.历史本体论[M].三联出版社,2002.

[6]洛秦.音乐的构成——音乐在科学、历史和文化中的解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2.

[7]费邓洪.弦外之音——隐内容初探[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54-55.

刘洋,男,1976年出生,出生于郑州,音乐学硕士,讲师,现在广州市番禺区香江育才实验学校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鉴赏。本文曾获得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音乐类二等奖。

猜你喜欢

解释学语境音乐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论法律的确定性、妥当性与交谈合理性*——评《法律解释学》“法律确定性问题”部分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音乐
跟踪导练(三)2
20世纪西方解释学发展概况
——从狄尔泰到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美学对柏拉图和黑格尔传统的批判继承
创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若干前提性问题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