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曲艺“旭早”的生存现状
2017-07-13成荣蕾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550001
成荣蕾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550001)
水族曲艺“旭早”的生存现状
成荣蕾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550001)
“旭早”,水族曲艺,属于民族礼俗性曲艺,演唱于群众聚会的礼俗场合,流布于贵州省黔南州三都、独山、荔波等县及都匀市的水族聚居地。受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旭早”的艺术形态有所演变,调查其传承人培养、演出收益等情况,分析生存现状,助推民族曲艺的的传承和发展。
曲艺;旭早;传承;发展
“旭早”(xip zhou),译汉语为“双歌”,“旭”即“歌”,“早”即“双”,水族曲种。以水族歌谣为基础采用寓言、传说、故事的表述方式,借助民歌的音调叙唱,以民俗为载体的民间说唱艺术。一人主唱,众人帮和,参加聚会的人既是听众也是演唱者,演唱无主、客之别,无台上、台下之分,无经济收入之需,时而饮酒助兴、时而劳作时哼唱,也会出现在吊丧活动中。
一、艺术形态演变
(一)演唱曲目的发展
旭早经历了古体和今体两个发展阶段。从旭早的传统曲目在民间流传的情形来看,旭早产生较早,但具体何时产生无文献史料记载,无史可考;古体多是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记录先民开天辟地、艰苦创业的过程,唱段长;而今体旭早比较古体旭早而言内容更加丰富,结合了社交、政治、生活、婚恋等人民的生活状态,题材广泛,唱段短小,更能反映水族人民的趣味、理想、生活状态、审美等。
1.古体曲目
古体旭早曲目,以水族民间歌谣的音调进行演唱,大多没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代表曲目有:《盘古造天地》《开天立地》《人龙雷虎争天下》等。主要是指只有唱,没有说白的表演形式,曲目大多为表现开天辟地造人烟、先民创业等带有历史痕迹的内容,可以说是水族人民繁衍、发展的记录,是水族人民对宇宙、天地产出、日月星辰、自然灾害、祖先迁徙的认识。古体旭早曲目多无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一般在婚丧嫁娶、祭祀祖先、民族节日等民俗活动中演唱。
2.今体旭早曲目
今体旭早曲目,突破古体只唱不说的形式,增加唱与对白,有了人物和情节,丰富了其的表现力。19世纪60年代,潘老关根据都匀县一媒人到三都县中和说亲的故事,编唱了《修桥》,此曲目有说有唱,突破了旭早只唱不说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得到众多歌手的认可,推动了旭早的发展,从此揭开今体旭早的新篇。与此同时,潘甫贞编唱的《逃荒人与吃粮的》,通过逃荒的灾民与当兵吃粮者的相互对唱,直接反映了当时水族地区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此后,反映水族社会生活的曲目不断出现,如:潘甫真唱的《打赌》《潘老三和肖春三》《一群敬鬼人》《吃粉的》《潘兰悔婚》,潘光灿唱的《教书先生和砌砖师傅》,也有不少艺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编唱,如潘静流根据自身经历编唱的《静流和明三》《静流和韦子光》等。
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许多汉族故事被改编移植成旭早曲目,潘光灿依据“牛郎织女”的传说改编演唱的《杨生和仙女》、依据汉族故事改编演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潘静流编唱的《伯牙遇知音》《苏幺妹选夫》《黄金玉与李芝妹》等都取材于汉族故事。
20 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旭早艺术出现拟人化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潘静,他的创作大多采用拟人化手法,以动植物为作品的主人公,并赋以一定的劝喻意义。如《阳雀与布谷鸟》《小鸟和螃蟹》《猴子与山羊》《田鱼与河鱼》《老虎和虹龙》《李子与枇杷》等等。
(二)演唱形式的现状
旭早主要演唱于婚丧嫁娶、立房盖屋、节日宴会等场合,其分为二类:一是敬酒、祝贺、叙事的双歌,祝酒类双歌是一唱一合,甲唱一首,乙和一首,两人所唱的歌构成一双;这类歌多在庄重热烈的酒席上演唱,也称之为酒歌、大歌,这类双歌因地域不同,歌头、歌尾的唱和帮腔也有差异。二是带有寓言性质,有说有唱,兼有简单表演的综合艺术型的双歌,此类双歌逐步演化为说唱结合的曲艺。说唱结合旭早的演唱形式有简单的表演,曾经称为“寓言性双歌”,此类旭早演出形式有坐唱、站唱,在酒宴场合对唱时多为坐唱。
据旭早歌手石绍霞介绍,现今旭早演唱形式多样化,一群妇女坐在一起绣马尾绣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人领唱,众人附和一起唱,场面壮观、声音洪亮、娱乐性强。据三都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潘瑶主任介绍,2014年大年初七在三都县城,100名马尾绣绣娘齐坐绣马尾绣,边绣边唱旭早;2015年大年初七50名马尾绣绣娘又再一次齐坐三都县城,唱旭早、绣马尾绣。旭早歌手韦应丽介绍,她多次到镇里唱旭早,宣传“计划生育”“脱贫致富”“科学种地”等,还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三八妇女节”“迎新春晚会”表演旭早,有一次马尾绣协会组织活动,400人齐唱旭早。
除此形式以外,旭早也逐渐走出水族地区,走上舞台。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第二场演出中,水族曲艺“旭早”《水寨除魔》首次登上全国少数民族展演舞台,演唱者由民间歌师转变为贵州省都匀市歌舞剧团专业演员,传统旭早一般无乐器伴奏,但《水寨除魔》不仅将走唱形式加以发展和创新,还增加了水族特有的角鼓(弦琴)及芦笙和竹笛等乐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网络等媒介都进入水族地区,旭早爱好者们又添了一个唱歌的平台,在采访调查中,歌师们给了我两个QQ群的号码,并告诉我这是旭早爱好者唱歌的平台,大家想唱歌、想交流都会到QQ群上去在线唱。
二、自然地理因素分析
民族艺术起源于生活,其伴随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发展、改变是客观规律。旭早作为一种水族人民的文化现象,韵散兼用、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它形成开始便伴随着水族历史发展过程,其居住的自然的地理环境为旭早曲艺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文地理环境为曲艺提供了精神基、地理环境的客观存在及其实践和空间的分化为旭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地区分化形成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如果要深入的探究和了解黔西南布依族音坐唱音乐就必须将其生活的地理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音乐事象的个性特征与其产生的地域是紧密相连的,并且直接根源于其特殊的区域性。
水族旭早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南部及东南部地区的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山县、荔波县、都匀市、榕江县、雷山县、从江县、丹寨县、福泉市等,九个县市就有水族人口369723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0.86%。(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水族人民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群峰竞秀、森林密布,山水如画,碧草如茵,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于农林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水族人意识到自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因此对大自然非常的热爱和崇拜,同时大自然美景激发了水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她们把生活环境、审美心理变成歌来唱,把美好的真实生活升华为艺术之美,体现了水族人对自然本能的认识及其审美观。水家人在歌中,常以“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乡。
对自然的崇拜体现在水族人民对树、季节、石头、山水的歌唱中。旭早中以大自然的树木、动物为题材歌唱曲目非常多,如:《梨树与仙婆》《伯妈和梨树》《白刺泡》《鸭崽和鸡崽》《白鹤与乌鸦》《鸭子和天鹅》《黄斗雀与画眉鸟》《画眉与凤凰》《小鸟和螃蟹》《猴子和山羊》《李子和枇杷》《山羊、雁鹅和家羊》《栽树》《种桃李歌》等。
三、人文因素分析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通用单词400多个,则通用汉文。水族是一个典型的泛神民族,水族信仰的鬼神有七八百之多,被相邻的布依、侗、苗、瑶等民族称为“水家鬼多”。水族既有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也有人类灵魂、祖先崇拜。
水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虽水族有“水书”,但旭早仍成为传唱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生活的方式,如:《造人歌》《开天地 造人烟》《恩公开辟地方》《陆铎、陆甲造水书》《雷公与菩萨》《恩公踩地方》《开天立地》等。
(一)传承人培养
旭早传承情况令人堪忧,传承人培养也不乐观,目前旭早没有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只有县级传承人5人。学唱旭早的方式都是口传心授,大多孩子学唱简单的双歌都是奶奶或者外婆农闲时、兴趣至随意教唱,并非刻意的传承,完全为了娱乐;近年来政府也有意识让旭早进课堂,但也并不是专门开设一门课,而是水族文化进课堂的一个章节。
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潘瑶口述:旭早至今(2015年6月)暂时没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县级传承人5人,而且县级传承人没有经费配套支撑,只给一个写有县级传承人的牌子和一个证书。目前三都县所属的水族聚居地区,一个村只有几个歌师唱旭早,学唱旭早的孩子极少,传承人培养情况不乐观。
通过走访调查,现在水族村寨中,会唱旭早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40岁以上的中年人对旭早相关文化略知一些,会唱几句,3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中会唱的很少,10岁以下的孩子会唱的仅仅为县级传承人家人,或者是爷爷、奶奶辈在日常生活中随意的教孩子们哼唱,可见旭早的普及面是非常窄的,如不加以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将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走向消亡。
(二)收益情况
因为唱“旭早”收益甚微,有些甚至无收入,旭早歌师大多都是业余爱好,主要还是以务农为主,早些年在水族地区,婚丧嫁娶、摆酒设宴会有偿请歌师来唱旭早,利于增加主家的热闹气氛,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族媒介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水族人民的娱乐项目增加了电视、收音机、VCD甚至发展到如今的网络媒体,电脑、手机等,旭早不再是的主流娱乐方式,也不再是水家人设宴必须邀请的娱乐项目,而成为一些仪式上的某个程序。据获2012年县级歌师的三都县水龙乡王玉瑞介绍,现在唱旭早都是无偿的,亲戚朋友设宴办酒,互相去唱凑热闹,没有经济收入。
四、政府扶持、社会关注促进旭早的保护和发展
旭早是水族人民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曲艺形式,过去长期处于原生态的发展状态,仅为一些专业人士了解,近年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又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颇受政府、媒介、大众关注,对于这份濒危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政府也有意识的对旭早加以开发、利用、保护。
20世纪60年代,贵州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的王维龄同志(笔名:燕宝 苗族),到水族地区采风,与水族艺人潘静流一起,由潘静流演唱、燕宝记译,整理出《水族双歌选》一书,并于1981年8月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出版了《民间文学资料》第46集水族双歌单歌集,收录今体旭早103首,古体旭早古体旭早14首。为旭早的传承、保护、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旭早在水族地区的被关注度进一步得到提升,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描写现实生活的旭早作品,如三都县文联杨胜超搜集整理的《艳山花》《造铜鼓》等。
近年来旭早不仅在水族民间广泛流传,在政府的关注下,登上了县、州、省乃至国家及的舞台,由贵州表演艺术家孟建中创作的《水寨除魔》讲述1944年,日本侵略军窜扰黔南,制造了“黔南事变”,水家的生命财产遭受空前浩劫,水族人民自发组织起来,奋反抗,大大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真实地再现了那段血火纷乱的历史,展现了水族儿女爱国爱乡的纯朴感情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此剧获贵州省杜鹃曲艺节调演一等奖、第四界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一等奖,2010年10月23日在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获“中国曲艺牡丹奖”。
旭早在水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是水族人民独特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大发展的今天虽发展缓慢,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现实,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却依然有着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其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艺术思维,去接受、吸收并融合多种现代艺术元素。作为水族人民独有的记录历史的独特方式,当地政府应该传承好、保护好并通过民间艺人和民间组织世代相传,借文化旅游开发之力,推动旭早传承人才的培养和群众参与,激活民间文化市场、盘活旭早多元化发展、推进旭早的传承与保护。
[1]《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贵州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贵州卷编辑部,中国ISBN 中心出版社,2003.
[2]《中国曲艺志•贵州卷》.中国曲艺集成贵州卷编辑部,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6.
[3]《民间文学资料集46集》.贵州民委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1981.
[4]刘之侠,潘朝霖编.《水族双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5]范禹主编.《水族文学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6]潘朝霖,韦宗林主编.《中国水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