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恐怖小说的视觉化创作特色研究
——以《魔女嘉莉》为例
2017-07-13刘英昕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哈尔滨150025
⊙刘英昕[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 哈尔滨 150025]
斯蒂芬·金恐怖小说的视觉化创作特色研究——以《魔女嘉莉》为例
⊙刘英昕[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 哈尔滨 150025]
在视觉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之下,“影视化”的文学创作观在美国率先兴起,“当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造就了从文学到影视的传奇。金的恐怖小说具有明显的“视觉化”的创作特色。以金的代表作《魔女嘉莉》为例,戏剧化的情节设置、剧本化的人物对白、镜头化的多角度叙事共同构成了文学的视觉化实践的核心要素,对其文本“视觉化”特色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视觉文化之下的文学创作。
斯蒂芬·金 恐怖小说 视觉化 《魔女嘉莉》
一、视觉文化之下“影视化”的文学创作观
在印刷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里,人们通常受过如何阅读文字读物的训练,我们被教导:句子是如何由语法单元构成,作家如何使用一整套语法策略表达他们的意思,意义又是如何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被创造出来又传达出去的,作家们以文字的形式与读者进行着沟通,这种沟通看似平静、无外力的阻挡。但是,随着视觉文化的到来,这种平静被完全打破了,从读图时代到影像时代,文字读物的读者数量在逐渐减少,而影视作品观众的数量却在上升,很多读者是在相关影视作品的影响下才产生了对其原著小说的关注。这是因为,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见长,而图像则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文字读物虽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但图像化的结果却将文字深意感性化和直观化,无疑会给人们增添新的意趣和快感。于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影视化”的文学创作观在美国率先兴起,大批作家投身其中,以期自己的小说能够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来吸引具有观众和读者双重身份的大众,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当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从1974年正式步入文坛以来,金创作了上百部小说,其中大部分都被好莱坞电影工业搬上了大银幕,这些电影不乏人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而金的原著小说也因此不断地被推为文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金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魔女嘉莉》(又称《魔女卡丽》)入手,对其具备的文本“视觉化”特色进行分析,更为全面地呈现视觉文化之下的美国恐怖小说的创作形态。
二、斯蒂芬·金恐怖小说的视觉化创作特色
1.戏剧化的情节设置
在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的设置往往具有戏剧化的特点,故事一般经过开端、发展、结局三个部分来展现,每个部分之间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结局则是出乎意料的。在用精彩的剧情吸引观众的同时,这些作品常在结尾处将主题进行升华,展现出深刻的社会现实或传递出富有哲理性的生活启迪。金的恐怖小说中的情节设置也完全符合以上的特点。在《魔女嘉莉》中,金在故事的开端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在身体和思想上遭受双重禁锢的青春期少女形象,在家里,嘉莉无法摆脱疯狂母亲的扭曲的教育;在学校,她又被淹没在同学们的嘲笑与戏弄中,大家都把她当作是异类,这是因为她虽拥有能用意念移动物体的超能力,但由于种种性格缺陷,无法与他人沟通。随着故事的发展,由嘉莉的同学们制造的“舞会陷阱”逐渐呈现了出来,大家故意推举她为舞会的女主角,让她登上舞台享受鲜花与掌声,却将事先悬挂在房梁上的一桶猪血掀翻,倾倒在她身上,尽情地嘲笑她。在故事的结尾,被激怒的嘉莉肆无忌惮地使用她的超能力,制造了舞会现场的火灾,使大部分同学丧生。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化的冲突,可归纳为嘉莉与外界、嘉莉与自身的冲突。前者包含嘉莉与母亲之间非正常的母女关系造成的不可调和的状态,以及嘉莉与同学之间的格格不入,这些冲突推动着故事朝着戏剧化的方向发展,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推测;后者则主要是以嘉莉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来展现的,她的心理经历了一个从一开始的胆小、怯懦最终变成了恐怖的魔鬼的过程,金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将这个过程逐渐深入到读者的心里,在造成惊悚之感的同时,又反映出了青少年的变态心理与校园暴力等社会现实,引发了社会对该小说多角度的关注与解读。
2.剧本化的人物对白
虽然很多电影和电视剧改编自小说,但其拍摄基础并非小说文本本身,而是经过编剧创作后形成的剧本,人物对白是构成剧本的核心要素之一。剧本化的人物对白常常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结构紧凑、节奏快速;第二,被赋予“表情化”与“动作化”的色彩;第三,能够有效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金的小说中的人物对白很好地诠释了以上特点。《魔女嘉莉》中的嘉莉去参加学校舞会之前跟母亲的对话可作为典型的文本来进行分析,嘉莉被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邀请去参加学校舞会,她自己做了一条红色的连衣裙,出发前,她穿上了这条红裙子,梳洗打扮,可是身为宗教极端分子并有着“禁欲”思想的母亲走了进来,企图阻止嘉莉:
“红的,”妈妈嘟哝道。“我就知道会是红的。”
嘉莉一声不吭。
“我都能瞧见你的脏枕头了。谁都能。他们会看着你的身子。《圣经》上说——”
“那是我的胸,妈妈。每个女人都有的。”
“把裙子脱下来,”妈妈说。
“不。”
“把它脱掉,嘉莉。咱们下楼,把它放到炉子里烧掉,祈祷宽恕。我们要做忏悔。”她的眼睛开始闪烁着奇特的热情。
“不,妈妈。”
“上帝是无法被挫败的,”她低语道。“你的罪孽一定会找上你的。烧掉它,嘉莉!把魔鬼的红衣从你身上脱下来,烧掉!烧掉!烧掉!烧掉!”
“走开,妈妈。”
在这段对白中,母亲使用的大都是命令式的短句,虽然每个命令的字数不断增加,但整体上都呈现出短促、有力的特点;而嘉莉使用的都是表示反抗的否定词语,比如“不”“走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字,但作为对母亲的命令语句的回答,清晰而又果断,与之共同构成了快节奏的对话主体。这段对白同时又被“表情化”与“动作化”了,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对白以外的文字表述来体现。嘉莉试衣时,恰巧母亲走进来,母亲开口说的第一句话采用了“嘟哝”的方式,母亲便被赋予了一种因早有预料而不屑一顾的样子,嘉莉虽“一声不吭”,但她要反抗到底的表情却突显出来。当母亲要求嘉莉把裙子脱掉并放在炉子里烧掉时,母亲的眼睛“开始闪烁出奇特的热情”,这是一处对眼神的细致描写,在小说中,金称这种眼神是在母亲提到宗教并觉得是在考验自身信念时才会闪现出来的,“奇特的热情”这一描述使得母亲在对宗教的非理性的、极端的狂热之下狰狞、扭曲的面部表情得以放大。二是从金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来体现。母亲曾先后三次要求嘉莉把裙子脱掉,第一次只是简单的祈使句,读者可联想她的动作为简单的一个手势;第二次在重复第一次语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放到炉子里烧掉”“祈祷宽恕”“我们要忏悔”等语句,母亲此时的动作应为双手挥舞,甚至抱头,并且做出祷告的姿势;而第三次,母亲则近乎疯癫地让嘉莉把裙子“烧掉!烧掉!烧掉!烧掉!”读者不禁会将文字转换为视觉画面,母亲暴跳如雷、捶胸顿足,像魔鬼一样挥舞着手臂。此外,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对白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面对母亲的三次要求,嘉莉的回答从“不”“不,妈妈”到“走开,妈妈”,看似简单,却展现了她从打算抗争到坚决抗争到底的心理变迁过程。嘉莉自小没有父亲,在母亲扭曲的教育下成长,长久以来奉母亲的话为神的旨意,她从最初的敢于反抗冲破了困扰着自己多年的枷锁,她要到外面去,她要走出家庭这个“精神牢笼”,要与心仪的男孩去跳舞,这种冲击在她心底一定是伴随着巨大的声响,而她最后命令母亲走开,并用超能力控制了母亲的行动,这表明了她与母亲、与家庭、与多重枷锁彻底的决裂,她要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显然,剧本化的人物对白使人物的这种心理变化跃然纸上。
3.镜头化的多角度叙事
镜头是电影构成的基本单位,镜头的展开与连接都是电影的一种语言表达,金的小说中的很多语言描述与电影镜头的运动变化十分类似,而这种变化是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来实现的,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就等于电影中摄像机的视点,在拍摄时,摄像机必须要事先确认每一个镜头中影像的视点,亦即标明这个视觉图像到底出自谁的眼睛。《魔女嘉莉》堪称是金进行多角度叙事创作的典范之作,在体育馆的舞会之夜,嘉莉被泼了猪血之后,受辱至极,她本能的反应是跑出体育馆,逃避大家的嘲笑,在内心挣扎之后,她决定反抗,又跑了回去,在体育馆外面用意念关上了所有的门,使一百多人困在里面,随后,又在意念的驱使下,打开了喷淋系统,又引爆了电线,制造了一片火海。但是,对这场灾难叙事的视角并不是首先来自于嘉莉,而是来自于在舞会中逃生的学生诺玛·沃森,他在多年后发表的《我们从黑色舞会逃生》一文中描述了发生大火时体育馆内的情景,这些描述都源自他近距离的观察,在门被关上之后,大家试图破门无果,接着,喷淋系统开始洒水,大家乱作一团,互相撕扯,然后看到了一个接一个的爆炸和在空中飞舞的电线。这些描写正如电影中的近镜头,镜头的变化是随着学生逃生的步伐转换的,时而停滞,时而旋转,时而颠簸,使读者感受到恐怖就在身边,触手可及;随后,叙事视角变为嘉莉的眼睛,她站在体育馆门外用意念施暴的同时在朝里看,她看到“有人撞在了玻璃上,挣扎着,推挤着,他的脸都被挤得变了形。这些人看起来就像水族馆里的鱼。有个家伙的身体通过了电流之舞,他的脚在水里倒腾着,头发尖尖地竖了起来,嘴抽搐着张开着……”这些远处的观察好比电影中的远镜头,用俯拍的方式呈现了灾难现场的全貌,能够使读者在体验了身临其境的恐怖之感后迅速抽身出来,似乎是在舞池上空目睹着一切的灾难又无能为力,这无疑更增强了恐怖效应。金在《魔女嘉莉》全书中将多角度的叙事方式贯穿始终,从而大大增强了小说本身的镜头感。
三、好莱坞导演对斯蒂芬·金的解读
金的小说被高频率地搬到大银幕之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这除了小说文本视觉化创作形成电影改编的基础之外,还要归功于好莱坞的导演们,与金合作的导演包括执导《再死一次》的大卫·柯南伯格、执导《闪灵》的斯坦利·库布里克等大师级的人物,更有执导《魔女嘉莉》的布莱恩·德·帕尔马,他被誉为好莱坞的惊悚大师,影片所呈现出的完美的恐怖视觉影像源于导演对小说的深刻解读,在他看来,嘉莉的心灵感应其实是个体内心的性压抑、宗教情绪和社会欲望的一种隐喻,这些被压抑的欲望最终会从潜意识里爆发出来,进而毁灭个体、家庭以及所有美好的幻想。导演们在金的小说之上进行了更加符合视觉传递特点的二次创作,使小说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传奇的“斯蒂芬·金”现象深刻地诠释了处在当今视觉文化中的文学与影视的互动与共生的关系。
①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② 周宪:《视觉文化读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③⑤ [美]斯蒂芬·金:《魔女卡丽》,管舒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④ 罗姗:《可视性书写——论斯蒂芬·金小说创作对电影技巧的借鉴》,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⑥ 汪影:《纯艺术:恐怖电影》,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作 者:
刘英昕,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与文化。编 辑:
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本文系2015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视觉文化视阈下美国恐怖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项目编号:15WWB02);2015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斯蒂芬·金恐怖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项目编号:2015A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