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海拔地区立体旅游模式探讨①
2017-07-13孙爱真
摘 要:云南民族地区地处高原,具有民族数量多、宗教信仰复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的典型特点,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为艰难。本文提出了探索高海拔山区立体旅游发展新模式,使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形成云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议。
关键词:立体旅游 民族团结 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a)-076-02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云南主导产业以烟草、旅游、能源、生物、矿产、文化产业等六大支柱为龙头,属于资源拉动型增长模式。六大支柱产业充分利用了云南的生态资源、水电资源、气候资源、民族资源优势,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然而,在周边省市同质化竞争下,生态资源优势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贵州推广“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理念、成都塑造“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重庆宣传“非去不可”的口号,西南地区生态和旅游资源竞争激烈。在水电资源、气候资源方面,云南同样面临西南兄弟省份的同质化竞争。比较有优势的是烟草资源,但受制于国家政策规制和国际禁烟运动,这一优势难以完全发挥。因此对云南来说,具有自身特色的便是民族资源,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充分发挥多民族的资源优势、走改革创新之路,实现民族地区较快发展,创造出新的增长点十分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期间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1]。显然,云南民族地区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已迫在眉睫。然而,云南民族地区多处在高海拔深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市场化程度弱、工商业匮乏,平原地区成功的工商业集中布局模式无法适用,探索高海拔山区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1 云南立体的民族群落
根据张桥贵(2013) [2]的研究,云南民族群落立体性特征明显。滇西北高原和高山区——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彝等民族;半山区——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民族;内地坝区、边疆河谷——白、回、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民族;城镇和坝区——汉族。在同一座山或几座相邻的大山,不同海拔居住着不同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各异,对经济、社会、自然、文化的观念各异,改革开放程度、市场化水平、国家观念、宗族观念、教育观念等具有显著差异。最重要的是各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迥异,但各民族与汉族在通婚、经济贸易机制下在云南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在世界民族关系史上并不多见。因此,探索云南立体民族群落的形成及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探索云南民族地区立体旅游新模式
2.1 传统旅游模式
传统旅游以人文景点为载体,强调各个景点的优势互补,强调休闲娱乐型消费,各景点横向的密集分布非常重要(见图1)。游客的支付意愿体现在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欣赏到较多的景点,实现物有所值。因此传统旅游的本质仍然是观光型的。交通的便捷、适当的票价、热闹的人气、多样化的餐饮住宿服务是传统旅游模式的内在要求。
2.2 立体旅游特点
云南高海拔山区的典型特点[2]:立体的气候——一山有四季;立体的森林——植物王国;立体的农业分布——多元化种植养殖;立体的民族——民族乐园;立体的宗教——自然的信仰之旅,因此成为云南民族地区发展立体旅游的重要支撑。山上落后的交通与山下便捷的公路、纯手工劳动与机械化耕作、皑皑白雪与晴空万里等构成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的全貌。生产力、生产关系在不同海拔完全不同,对自然的崇拜、神的崇拜、人的崇拜等有天壤之别,构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多维性。
2.3 立体旅游模式
云南民族地区“五个立体”的典型特点,使得立体旅游模式成为可能。立体旅游不仅具有传统旅游的本质——一种新鲜的体验,更具有人与自然与心灵的完美体验。立体旅游模式立足于高海拔山区同一自然景观下的各景点,随着海拔不同纵向分布,把自然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强调游客对自然的信仰之旅和文化内涵(见图2)。在云南民族地区,这种立体旅游的体验是全方位的:自然的、民族的、宗教的、手工业的、农业的、远古时期的、近现代的、当代的等,立体旅游使我们看到了多元化的世界、多元化的人生观、多元化的价值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立体旅游使我们更加亲近自然、敬畏自然和神灵,使我们有机会发现罗尔斯顿所说的“自然的价值”[3],体验人与自然同时共存于大地共同体的荣耀。
立体旅游涵盖了观光、体验、探险、历史、教育、生态、疗养等多种旅游形式,在自然环境污染加剧、人们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匮乏、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等基本現状下,在带薪休假、节假日高速免费等旅游机制不断创新的前提下,立体旅游因其全面性将独占鳌头,成为旅游发展的全新模式,而这一模式在云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3 当前云南民族地区立体旅游实施的重点
3.1 立体旅游看什么
3.1.1 梳理民族资源,绘制民族地图
云南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26个,其中白、哈尼、傣、景颇、布朗、傈僳、拉祜、佤、纳西、怒、基诺、德昂、普米、阿昌、独龙等民族为云南独有[4]。民族地区多信仰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和谐共生。然而从全国影响看,除了傣族、彝族、白族等极少数民族外,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力较弱,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状况并未为世人所了解,充满较强的神秘感。和“原生态的云南”、“神秘的香格里拉”一样,这种神秘感能够成为一种旅游符号和旅游资源,印在消费者脑海中。
开发优秀的民族资源,使其成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传播知识和文化、保护民族遗产、实现民族和谐的重要助力,是云南经济生活中必须思考的课题和任务。通过梳理和分类,全面把握云南民族资源的总量、绘制民族地区导游图,详细介绍各民族特色是首要选择。
3.1.2 寻找民族文化活动亮点
文化活动是传统旅游的经典载体,也可以成为立体旅游的载体。消费者因活动而兴奋、因活动而放松身心、因活动而印象深刻,正是因为火把节全国記住了彝族,正是泼水节使傣族闻名全国。特别是群众基础广泛、参与激励程度高的文化娱乐活动能够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不同海拔地区气候不同、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自然会带来文化娱乐活动的不同。不同海拔地区人们的行为习惯可以作为文化活动来推广,并赋予充分的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传承的印记,配合以响亮的文化符号,使之成为民族文化活动的亮点和精品工程。可以对民俗风情、历史宗教、休闲体育、文化娱乐、地方物产、商贸展销等活动进行分类加工,形成新一批民族特色品牌[5]。
3.1.3 打造立体旅游精品线路
传统旅游精品线路更侧重横向式的资源整合和景点整合,立体旅游更侧重纵向的资源整合。从山下到山上,一座山、一个峰、一个载体催生出多个民族旅游景点,从山下的城市坝区到高海拔深山森林,从熙熙攘攘到人迹罕至,从人造景观到自然天成,从动物世界到植物园区,这种立体的、纵向的整合容易引发游客共鸣。
不同于传统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民族地区立体旅游应该在自然与生态、负氧离子、探险式体验、健身锻炼、乡村旅游、民族村寨、清真食品等方面加强建设,是一次“自然与心灵、自然与文化的沟通之旅”。基于基础设施投资巨大,民族地区立体旅游不应该全面开花,而应该从点到面逐步实施。
3.2 立体旅游的保障措施
3.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问题一直制约着群众的出行。加强民族人口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水、电、气、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加大力度。从扶贫帮困的角度、新经济增长点的角度,而不是简单地从投入产出角度思考问题。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进行规划建设,加强各民族地区路网的横向纵向联系,使之成为相互连通的闭环系统。当然,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可以依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合理的投资规划,具体的投资形式可以多元化,并参照景区投资项目进行。
3.2.2 加强公共服务
软件建设是云南民族地区立体旅游的核心。因为这种以民族特色为基础的立体旅游可复制性极小,其他地区发展立体旅游最多的可能是以生态为基础。不同民族与游客的沟通、风俗习惯差异、宗教信仰、散居的民族村寨如何接待游客、游客安全、饮食、居住等系列问题值得关注。截至目前,远离城市的乡村旅游模式尚未出现大范围成功的典型,多数成功的乡村旅游在城市的近郊进行,以成都的“五朵金花”、“花舞人间”为典型代表。云南这种乡村的、民族的、宗教的立体旅游,需要在公共服务方面更上一层楼,为游客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云南调研[DB/OL].新华网,2015-1-22.
[2] 张桥贵.云南多宗教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J].世界宗教研究,2010(2).
[3] 郭辉.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
[4] 罗明义.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J].学术探索,1999(2).
[5] 陈永涛,肖洪磊.云南民族节庆旅游发展的意义及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4).
①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3XJY008)。
作者简介:孙爱真(1980-),女,河南商水人,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哲学、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