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团队作用,为风电培养人才

2017-07-12高志鹰马剑龙张立茹东雪青

风能 2017年3期
关键词:风能风电机组

文 | 高志鹰,马剑龙,张立茹,东雪青

发挥团队作用,为风电培养人才

文 | 高志鹰,马剑龙,张立茹,东雪青

内蒙古工业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风能开发利用研究的院校。2014年,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验收意见中指出,“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特别是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理论与试验研究、产品开发、检测认证具有特色和创新性”。

本文主要介绍由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工业大学)主任、二级教授汪建文带领的“风力机流固耦合及控制技术创新团队”在风电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

抓住机遇,明确科研方向

汪建文教授最初的科研方向是研究风电机组和膏状物喷雾干燥。2001年,有幸被日本三重大学聘为外国人研究员(教授)。合作教授为日本风能协会会长、世界风能协会副会长、三重大学副校长清水幸丸教授,执行文部省的“现代先进的风力发电机开发和自然能源的开发利用”项目。在此期间,学校陆续获得了“动力机械及工程”博士点,建造了B1/K2低速直流风洞,购买了一系列相关设备,硬件设施得到了保证。在此,汪建文抓住了外部提供的大好机会,经过16年的刻苦钻研,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以试验测试为主、数值仿真为辅的风电机组创新性研究团队。

团队人员认识到,正确处理好稳定的研究方向与交差学科的关系是非常重要并需要摆正的方向性问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时地更换研究方向,研究没有持续性肯定不会深入,也不会出成果。当然,不会挖掘新的创新点、不能从交叉学科寻找方向也是不对的。从2001年起到现在,团队人员一直沿着风力机气动性能、气动噪声、结构力学的研究主脉开展工作,形成了风电机组流场特性、结构动力学特性、噪声特性、发电机综合性能、风力机新翼型及叶型开发、风资源测量、强扰动环境下流场特征及风电机组的微观选择等研究方向。

吃苦耐劳,增强团队凝聚力

即使科研条件齐备,也不一定能出成果,因为还需要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风电机组的性能实验绝大部分是在12公里以外的新能源试验示范基地(简称能源基地)进行,那里没有水、没有食堂、没有公交。而每年学生们至少有半年时间都在此地做实验,且通常是晚上。在冷热不均的气温和恶劣环境的条件下,生活和学习起来十分艰苦。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自己做饭吃、挑水喝,甚至大学四年级毕业女生也一边在能源基地做实验,一边吃住在能源基地,有的一个多星期以后才能回学校洗澡。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研究、工作确实是不小的考验。

光有辛苦,没有凝聚力也不行。由于团队里风清气正,在向心力的激励下,大家可以互相比拼,奋勇而上。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加上艰苦的环境条件,只有团结起来、互帮互助,发挥团队的作用,才能有所作为。互帮互助不是包办,更不是把别人的成果给你,而是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有问题,几乎在团队里总能够找到解决方案。在团队里,大家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学到得更多,成长得更快。这是大家的共识。

在本科生和硕士生结合参加的全国或自治区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大赛中,团队成员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一等奖1项,充分发挥了大家的创新性和积极性。

严字当头,要走出去请进来

科研除了要有专研精神,还要做到“严字当头”。本团队的学生们毕业时所具备的水平已远远超出学校的基本要求。课题组的硕士生们在中文核心期刊、EI期刊发表论文都不是问题,有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有多篇论文被IE期刊收录。还有学生在毕业答辩时被现场“高薪挖到”浙江大学樊建人教授课题组当科研助理,并于次年2月攻读博士学位。

团队鼓励师生出去走走,到国内外名校学习、进修和参观,只有放开眼界,才能有更高的视野。利用浙江大学和重点实验室双方的优势,先后互派出7名师生进行科研合作,促进青年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参加国际能源署(IEA)组织的 Task 27项目时,任国内项目组组长单位,在强扰动流场环境下的流场特征和风电机组的微观选择方面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并写入Task 27报告和成果指南。已经与浙江大学、扬州大学、新疆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华北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开展开放课题研究,接受高级访问学者或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

目前,学科团队在汪建文教授带领下,不断提升自己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为国内外相关风电科研机构和高校培养人才。在风电机组方向上,培养了7名博士生和46名硕士生,为全国10余家大型风电集团和国内外的相关风电科研机构服务,均为领军人物或技术骨干。目前培养风电机组方面的在读博士生10人、在读硕士生33人。

学以致用,磨炼自己的意志

本团队的学生获得的锻炼机会更多。比如该团队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最先接触、学习FLUENT软件,在国内最先(甚至国际上也是最早)将电子压力扫描阀、PIV(粒子图像测速仪)测试系统、60通道BK振动噪声采集分析系统、应变旋转测试仪、激光测速仪、220通道动态信号监测系统(东华)这些先进仪器应用到风电机组研究中的尝试者。学生们除了专心地研究各自的课题外,还积极参加了沈阳体育馆和体育场的风工程压力测试、白云鄂博的810千瓦风电机组叶片动态应变测试、1.5兆瓦风电机组叶片疲劳载荷试验、国能风电的20千瓦风电机组叶片静载测试、北京鉴衡认证中心的大型风电机组现场噪声测试等横向项目。学生们的吃苦精神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就业时成为行业内的香饽饽。

成绩斐然,影响力不断上升

目前,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博导2人,硕导8人,有6人具有博士学位,涵盖教育部能源动力类教指委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风能学会理事、内蒙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动力机械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等具有影响力的人才。

近八年培养的学生中,所写论文1篇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被评为“新疆杰青”、内蒙古“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二层次1人、三层次2人;2人晋升教授,获批博导1名;博士毕业生除了大部分留校任教外,也向外省输送并被评为省级青年教学名师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生有2名、硕士生5名。研究成果大大地支撑和促进了内蒙古工业大学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并形成了一支较强的科研团队。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能动学院)

产业

影响风电机组发电量的因素

青海海西地区多能互补运行方式初步分析

风电场

浅谈SCADA数据分析在风电场运维中的应用

技术

海上风电场离岸升压站关键技术研究

浮式海上风电: 离岸更远,捕获更大的能量

既有风电场区域粗糙度值设置方法研究

猜你喜欢

风能风电机组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660MW亚临界机组清洁疏水系统节能改造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重齿风电
350MW机组DEH控制系统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