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的实现路径
2017-07-12李佳耀朱佳樑莎日娜
李佳耀+朱佳樑+莎日娜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给高校校园媒体生态和育人功能的实现带来新问题。提出高校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工作路径,一是管理联合,二是内容联合,三是育人联合。
关键词: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50-02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媒体形态迅速演进。以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先后崛起,实证研究发现,“新媒体已经嵌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显示,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校园媒体的主要形态,“成为校园媒体转型的‘抓手[2]”。社会学家贝尔、卡斯特等都曾经指出,“个体化、网络化、平面化的传播模式带来了社会管理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巨大变化[3]”。相应地,新媒体也引发了高校育人工作层面新的变化,尤其是在校园媒体生态和育人功能实施方面。
一、高校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的提出背景
1.高校校园新媒体释义。学界对新媒体概念的表述至今尚未达成一致,但是梳理其异同,大致可以概括为: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指建立在数字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利用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多媒体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2.高校校园新媒體的育人功能。校园新媒体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道德培育层面,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校园新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主流校园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是能力培育层面,具有服务导向功能。校园新媒体通过共享校园各方面信息,服务学生在能力拓展、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其三是现实层面,具有行为导向功能。校园新媒体形成的舆论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行为规范意识。
3.高校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的提出背景。高校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的提出背景主要有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两方面。就国家战略而言,推动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符合网络强国战略需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就现实需求而言,随着开设新媒体的技术门槛逐渐放低,广义上的新媒体已经在高校校园内快速发展,并已经形成一个校园新媒体生态圈。如何管好广义的校园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高校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的问题指向
实现高校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的提出源于国家网络强国战略需求及校园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现实。当前,校园新媒体育人面临着内生性和外显性两方面多因素交叉的问题。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的提出即是指向管理机制、内容定位、媒介素养三大主要问题。
1.管理机制。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电子屏等,由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具体管理和内容监督。因此在内容选题、审核、发布等方面,都配套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相对而言,校园传统媒体的管理机制较为成熟,媒体生态较为有序。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不仅相对于“旧媒体”诞生出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形态,更革命性地重塑了现有传播生态,全面、深远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与文化[4]。主要表现为两个“一元变多元”,凸显的是校园新媒体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正呈现“失序”趋势。
2.内容定位。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获得者、传播者、发布者,还可以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5]。在丰富内容、拓展载体的同时,由于各新媒体运营团队之间缺乏协作,呈现“各自为营”的建设格局,在内容定位上存在重复多、更新慢的问题。抽取网上部分高校校园新媒体半年内发布内容进行研究,发现部分高校新媒体发布内容重复率高达50%。如此,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没有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导致校园新媒体在师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日趋下降。
与此同时,社会新媒体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快速的技术更新方式,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这导致校园新媒体长期处于被社会媒体“推着走”的局面,这对于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的具体内容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媒介素养。麦克卢汉曾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校园新媒体育人的重要内容。如何发挥校园新媒体个体和群体优势,联合发声,群策群力,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也已经成为实现育人功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高校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1.管理联合。相对传统校园媒体严格的准入建设机制,高校校园新媒体的开办灵活性更强,各级组织、学生社团或是师生个人都可开设新媒体。同时,传统媒体也正在借助新媒体实现转型,寻求长远发展。研究指出,在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的校园媒体类型中,“92.37%的通讯社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7.65%的纸媒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2.86%的电视台有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有78.02%,校园网站有76.32%[2]”。
不断涌现的校园新媒体,一方面显示了师生参与新媒体建设的积极性,有助于展示校园特色文化,但另一方面广义上的各校园新媒体缺乏统一的管理,使校园新媒体总体呈现出“失序”状态。
因而,实现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功能,首先应当从制度上、组织上加强对各新媒体的治理,从“失序”走向“有序”。在制度建设上,高校应当充分排摸校园新媒体的现状,出台相应的建设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校园新媒体的开办流程、内容发布等。
2.内容联合。站在新媒体联合育人的角度,其次要实现运营模式由“自营”向“联营”的转变,更加强调“联动发声”,高校应当充分借助新媒体联盟、新媒体矩阵的力量,利用好新媒体后台提供的数据资源,挖掘学生网络需求,分析学生触网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需求图谱,充分整合资源,实现优质内容共建共享。
“聯营”的模式不能简单停留在同类内容的协同分布中,要全面贯穿新媒体建设的全过程,从建设定位、议程设置、传播路径、受众群体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体现差异。尤其要注重做好内容选题,提高议题设置能力。新媒体本身具有广泛性、及时性、互动性特点,设置议题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向,传播模式也由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向由点到面、由小众向大众过渡,这些与传统媒体明显的区别使得新媒体“议题设置多元化”的特点为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提供了可能。各新媒体通过差异化定位,可以在栏目设置、内容发布上实现共建共享,在道德层面实现价值导向功能,在能力层面实现信息服务功能,在现实层面实现规范行为功能。
3.育人联合。高校校园新媒体联合育人的要点是联合,具体落脚点是育人。建设一支可靠、高效的校园新媒体建设队伍是保证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因素。
通过开设校园新媒体、形成新媒体矩阵、建设新媒体联盟,高校可以逐渐形成一支“指导教师为主,学生群体配合”的建设队伍。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属于个人基本素质的范畴[6]。
随着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在自觉抵制有害信息、自觉遵守新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等方面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由此产生的是学生团队内部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团队衍生出“自育”功能,并能够应对新媒体形态变化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刑虹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与媒介信任——基于上海11所高校相关状况的分析[J].新闻记者,2013,(8):66-70.
[2]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摘录)[DB/OL].中青在线,2016-11-07,http://article.cyol.com/news/content/2016-11/07/content_14501274.htm.
[3]吴靖.新媒体正在改变全球秩序[N].社会科学报,2016-09-01(5).
[4]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6
[5]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6]曹凤才,田维飞.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16.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problems to the realiza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media ecology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Put forward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joint education of the new media in universities,the first is management joint,the second is the content of the joint,the third is educating people joint.
Key words:new media in universities;joint education;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