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剧名翻译及方法探究

2017-07-12董单

戏剧之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翻译京剧

董单

【摘 要】京剧的海外传播已有近百年,特别是近些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更促进了京剧走向世界。在海外演出中,京剧剧名译法不规范统一,很容易给外国观众带来误解。本文从问题出发,分析剧名构成特点,探讨京剧剧名有效翻译策略。

【关键词】京剧;剧名;翻译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9-02

一、京剧剧名翻译的问题

近年来京剧外译越来越多,而参与京剧翻译的译者,有些不懂京剧,有些懂京剧也懂英语,译者群体比较复杂,造成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不少京剧剧名的翻译存在对原文不理解或是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只注重字面含义而忽视文化内涵,简单直译,严重影响译文质量和文化信息传递。

第一,一出戏的剧名有多种译法。以京剧《白蛇传》为例,被翻译为“The White Snake” “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The Tale of the White Snake”,同一剧名翻译完全不同,虽然不影响对作品的理解,但作为经典,剧名应该明确而统一。

第二,简单直译丧失文化美感。京剧《玉堂春》可谓家喻户晓,其译名为“Spring of the Jade Hall”, 很显然,译者不懂该剧的含义。“玉堂春”乃是剧中女主人公的名字,而非剧名字面含义。因此不能从字面直译、硬译,否则会传递错误信息,损伤戏曲美感。

第三,词不达意扭曲源语内涵。程派名剧《锁麟囊》被译为“The Embroidered Pouch”。熟悉这出戏的人都知道,“锁麟囊”是指一个外绣麒麟、内藏珠宝,做工精美的香囊,简单用单词Embroidered (刺绣)代替,不能表明此香囊的珍贵,没能准确表达出剧名的深刻内涵。

第四,剧名翻译冗长。京剧剧名含义深刻,要想找到合适的英文短语并非易事。如要完整诠释就会出现较长翻译,如《春闺梦》被译为“A Dream of A Bride Missing Her Husband”, 虽能说清剧情,但没有体现出语言的简捷和美感;再如《徐策跑城》,被译为“When Minister Xu Ce Hears News of A Battlefield Victory”, 也是完整句。英文标题通常不使用完整句,需用最简练的方式表达准确含义。

二、剧名构成特点

京剧诞生两百年来,创作出很多观众喜闻乐见的经典,而这些作品的剧名翻译尚无准则和規范,因此,要找出剧名翻译规律,首先需弄清剧名构成,然后再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以专属名词命名。剧名是剧中人物的名字,如《武松》《红娘》,或者是人物称谓,如《赵氏孤儿》《平阳公主》《杨门女将》;还有以地点命名的,如《长坂坡》《三岔口》《恶虎村》《秋江》《赤桑镇》,或者是剧中主要道具,如《宇宙锋》《锁麟囊》《九龙杯》,或是原著名,如《三侠剑》《西游记》,再者用剧中主要建筑命名,如《连升店》《清风亭》《法门寺》等。

(二)以故事梗概命名。以剧中主要情节命名的剧目数量很多,如《将相和》《霸王别姬》《龙凤呈祥》《天女散花》《活捉三郎》《徐策跑城》等,很多脍炙人口的京剧都是以剧情命名,因此,也成为百姓生活中引经据典的来源。

(三)以借代、比喻命名。借代或比喻简单明了,又寓意深刻,如《孔雀东南飞》寓意夫妻离别;《凤还巢》寓意少女的归宿;《定军山》有“一站成功”之意;《龙凤呈祥》更有团圆美满之意,因此非常适合佳节或喜庆时节上演。

(四)以“记”“传”命名。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记”或“传”本身就有记载、记录之意,“传”甚至还有想象或创作的含义。京剧中以“记”或“传”命名的剧目有《白蛇传》《西厢记》《猎虎记》《乌盆记》等。

(五)以历史典故命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成语是在漫长的文学发展以及戏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借典抒情是中国戏曲常采用的情感表达手段,更是戏曲中的点睛之笔。如《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三、剧名译法探究

京剧剧名翻译虽很难做到“信、达、雅”,但也要准确、简明易懂,即译名在含义和表达上,要尽量与原剧名风格一致,既不能偏离太远,也不能产生歧义;用词通俗易懂,不能艰涩生僻,表达尽量简洁。因此,根据剧名构成特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尝试,笔者认为,京剧剧名有以下几种译法。

(一)直译法。直译是在原文语言前提下,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不但要保留原文风格,还要照顾原文语言习惯和文化特色,使译文忠于原文。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直译就是“在将原语的主要含义翻译成目标语时, 尽管语言环境变化, 也要尊重目标语的句法结构。”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在功能对等理论中说过,“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做出的反应基本相等,那么便可认为是合格的翻译。”因此, 成功的直译既能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也能在形式上与原文一致, 体现原文风格与韵味。

京剧中有些剧目是用地名、物品或事件命名的,比较容易直译,如《玉簪记》“A Jade Pin”;《打金枝》“Beating the Princess”;《借东风》“Borrowing the East Wind”;《珍珠塔》“The Pearl Tower”;《秋江》“Autumn River”等,就是根据中文字面含义选取英语中的对应词。在翻译中,直译法是很多人理想的翻译方法,然而,有人做过对比研究,中文和英文中只有70%的对等词汇。所以,翻译时能够做到对等是最好的文化传递,如果无法做到完全对等,则需要译者采用其他方法尽量传达原文含义。

(二)音译法。顾名思义就是在英汉翻译中采用语音的方法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两种语言对应词的空白,即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出现这种情况就可采用音译法。正如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一百多年来,中文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其中大量外来词就是通过音译被国人所接受,如disco(迪斯科)、modern(摩登)、radar(雷达)、mosic(马赛克)、party(派对)等;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中文词汇被西方所熟悉和接受,如功夫(kungfu)、豆腐(toufu)、磕头(kowtow)、人参(ginseng)等。更有近几年出现的热门词汇“土豪(tuhao)”“大妈(dama)”已被《英国牛津大辞典》收录。所以,在文化交流和翻译中,音译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途径。

京剧中有些剧名以剧中人物名字命名,如《武松》 “Wu Song”; 《红娘》 “Hong Niang”等,即使音译也能让外国观众了解故事情节,看过演出更会对剧中人物印象深刻。虽然音译法目前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实现翻译的过程,并不是严格的翻译,但是,正因为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这样翻译才更能突出故事主题,让观众深刻记住剧名。

(三)音意结合法。该方法是音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既保留原文语音,又包含原文语义。音意结合法在翻译外来语中尤为普遍。我们日常熟悉和使用的许多词汇最初都是外来语,如的确良(decron)、雪碧(Sprite)、 可口可乐(CocaCola)等,既保留了原词语音,又成为中文里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特别是“可口可乐”,已成为一个世纪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翻译经典。此外,还有近年出现的“脱口秀”(talkshow),一个即兴发挥的电视谈话节目, 它的译法让人说着顺口,听着悦耳。还有“宜家”(Ikea),中国城市年轻人热衷的瑞典家居品牌,中文译者赋予其温馨美好的含义。

由此可见,用目的语受众能够接受的语音翻译京剧剧名是可行的。例如,1937年,美国出版的Famous Chinese Plays一书中,“西皮流水”被翻译为 “hsi-pi liu-shui-pan”, 其中“hsi-pi” 就接近“西皮”的发音。香港学者认为,京剧中“风旗”可译为 “The Feng Chi (or wind flags)”, “水旗”译为 “The Shui Chi (or wind flags)”,这样可以有效传播我国文化并最终使对方记住。

京剧《定军山》被翻译为“Dingjun Mountain”,就是采用的音意结合法。再如“京剧”有“Peking Opera”“Jingju Opera”“Beijing Opera”等几种说法,“Peking”是20世纪西方人对“北京”的称谓,而“Jingju Opera” “Beijing Opera”是近些年才有的,也是京剧人自信自强的体现。说不定哪一天,“Jingju”就会被收录在西方词典里。

(四)意譯法。郭建中教授曾解释:“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不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者相似,因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译就是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取得‘文化对等。” 因此,在剧名翻译中,若无法保留原剧名的字面含义,则可用意译法来表达。

程派名剧《锁麟囊》的译法很多,意译为“The Jewelry Pouch”既说明了“锁麟囊”的特征,也说明了它的贵重。《亚洲艺术》上曾有篇文章,其标题为 “China Then and Now”,讲述从20世纪以来,人们对中国陶瓷的狂热。文章标题就是采用的意译法,巧妙传达了文章的深意和作者用意。再如,汪班先生的昆曲选《悲欢集》被译为“Laughter and Tears” ,与 “China Then and Now” 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意译法是文化翻译中较为常见的方法,对京剧剧名的翻译也起到重要作用。

(五)约定俗成。京剧的剧目有些来自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如《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等,也有部分来自民间传说,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由于这些作品年代久远,流传广泛,有些早已被译成外文,所以,这些剧名的翻译已被公众认可,不可随意更改。如《西厢记》“Romance of the West Chamber”;《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牡丹亭》 “The Peony Pavilion”;《白蛇传》“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等。

四、结语

京剧剧名翻译要求译者不仅精通英语还要懂京剧,这样才能使译名既符合原剧名含义又达到对外传播的效果。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言能力更重要。”

目前,我国外语类高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外语学院都开设有翻译课程,但翻译教材和课程都没有涉及戏曲翻译,很多译者对于戏曲而言是外行,译文质量参差不齐。笔者认为,京剧的对外交流与传播一定要做到“规范统一,一剧一名”,要在艺术院校建立特色翻译专业,招收英语好又懂戏曲的学生,培养一批戏曲翻译人才,而不是简单的译者。

参考文献:

[1] Peter Newmark.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4).

[3]丁莹.浅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考试周刊,2014(1).

[4]李刚.浅谈英汉翻译中的音译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1).

[5]杨贞.越剧剧名翻译及其方法[J].考试周刊,2011(4).

作者简介:

董 单(1979- ),女,黑龙江人,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北京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京剧翻译原则与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JDWYC014。

猜你喜欢

翻译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