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学,彰显科学教育的生活魅力
2017-07-12危乃华
危乃华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是儿童科学启蒙课程,生活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源泉和归宿。我校尝试的“任务导学”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充分体现生活化,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扩展到课堂以外,才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生活,让科学教育彰显的生活魅力。
【关键词】科学教育;任务导学;生活;自主探究;探索;思考
小学科学教育是儿童科学启蒙课程,生活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源泉,也是科学教育的归宿,这意味着要从儿童的立场构建科学教育的各个要素。“任务导学课堂”强调用教师的“导”和学生在在教师的“导”下“学”,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科学教育注重学生主体合作、思考探究的综合素质。如何将“任务导学”的教学模式融进科学课堂,让科学的教学充分体现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导出自主探究兴趣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导”出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淀粉的足迹》中引用一个小小的魔术:在一张白纸上用淀粉糊画画,喷上碘酒就显出一幅画来。白纸上的画是不是先前就有的?畫是用什么画的?画画的“颜料”是什么?这种“颜料”为什么遇到淀粉会显现出来?一切的猜测激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随后,教师指导学生用碘酒去检验淀粉,发现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再让学生用碘酒去检验各种食物,得出科学的结论:含淀粉的物质遇到碘酒会变蓝色。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能快速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感到科学并不深奥,拉近课堂距离,学生自然而然就有自主探究的欲望,有探究的动机,整堂课也能“满堂生辉”。
二、选择生活化的材料,学出更多探索乐趣
小学科学课是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组成的,需要充足的探究材料,这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让学生乐于探索。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师可选用常见的材料:胡萝卜、鹅卵石、橡皮、泡沫、竹牙签、回形针、铁螺丝、小玻璃珠等。探究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其重量、材质有了初步的认识,探究这些物体的沉浮和它们的大小、轻重关系时比较容易。反之,若选用学生不熟悉的材料时,学生肯定会多走一些弯路。教师也可指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如酸奶瓶、饮料瓶、小玻璃瓶等作为探究物体沉浮的材料;收集一些种子、树叶、纸样、小昆虫,制成标本进行展示;收集各种包装盒,作为制作我的小车、我的小船的材料。
生活化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科学,探索科学。在教师的“导”下,让学生“学”会寻找生活化的材料,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小学仪器、材料紧缺的现状,激发学生变废为宝的探索乐趣,让科学课堂有更多的乐趣,何乐而不为!
三、鼓励探索生命世界,强化积极思考意识
“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构成了小学科学主要内容。对儿童而言,他们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神秘感,一草一木,虫鱼鸟兽,都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教师要促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进一步思考,引导他们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表面的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生对周围小动物的观察,对大树的观察,对人类身体的认识,种一株凤仙花,养几条蚕宝宝……这些都是生命科学。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看周围的花草树木,观察周围植物,从一片片树叶中,发现共同点,找出不同点,思考生命的灿烂。让学生捡树叶而不去采树叶,感知树木是生命,需要我们的关心。在《寻访小动物》时,学生们观察完蜗牛、蚂蚁就要送回家。养蚕宝宝要细心照顾它们,亲历蚕宝宝的一生。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呵护,不仅仅是一棵凤仙花在生长,是几条蚕宝宝在生长,更是孩子的心在生长,是孩子思考生命的勇气在生长,是孩子内心对生命的关爱在绵延。
孩子们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思考着每一片树叶都不相同,每一朵鲜花都灿烂,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世界的兴趣。“任务导学”强调教师“导”和学生“学”相互作用,强化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的意识。这些对生命世界的思考,绝不是仅仅局限在科学课堂中,它还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四、丰富课外活动体验,巩固迁移知识生成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探究科学不能停留在课堂在教室,要把学生送到课堂外。“任务导学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的链条扩展到科学课堂以外,使课堂、课堂、生活、社会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生成新知识。
学完《水》单元后,教师让学生课后去调查一些液体的容积,学生知道一汤勺大约是10毫升,用汤勺做“量筒”,收集瓶盖做“量筒”。学生会根据自己一天饮用的水量,初步计算自己一天所需的水分。学《奇妙的指纹》,学生课后会制作一份家庭成员的指纹档案。学完《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学生制作叶的标本,制作叶画,会用文字记录,用画画或相片来记录看到的一切。学完《混合物》,学生发现身边有很多的混合物,自己也去调制一杯混合果汁。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学以致用,让科学服务生活。
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以生为主的“任务导学”,督促教师赋予学生自主探探索、积极思考的力量。这样的课堂优化了教学模式,创建了高效课堂,切实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课堂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彰显了科学教育的生活魅力,迸发出科学探索的奋进力量。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教是为了不教”思想下任务导学课堂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