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引领,开展探究式语文阅读

2017-07-12李文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桃花源文本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开展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设计问题作为探究的起点,用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呈现问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促使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遵循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接近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样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由易到难,讲究序列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依次为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此规律是不可逆的。初中阶段认知发展为形式运算阶段,已经接近于成人的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安排由易到难的问题顺序,讲究序列性,促使学生思维发展更加完善。

为了避免提出的问题过于零碎,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主问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问题设置由易到难的一系列衍生问题,讲究问题的序列性。可以设置主问题:“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何会让人感到神往?”围绕此主问题可以设计由易到难的一组问题:“桃花源位于什么地方?桃花源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桃花源的居民具有怎样的特点?桃花源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在回答前几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在文本字面中就能找到答案,桃花源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具有环境美;桃花源中的人怡然自得,没有剥削阶级,处于和谐相处的状态,具有人情美。最后一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要了解作者的心理状态,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才能更准确地回答。桃花源象征的是作者心中美好的理想,是作者构想的理想世界。陶渊明处于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即使如此,他的内心之中还是保持有一方净土,希望能有一个恬静怡然的生活环境,因此才会创作出《桃花源记》这样的作品。

教师要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安排演绎推理方面的问题,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组合系统、四群运算等方面的认知结构,让他们在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

(二)发散开放,富有生成性

在设计探究性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设置具有发散性、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尝试围绕问题进行纵向延伸或横向探索,这能促使他们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思考文本。这样的问题具有生成性,它是能动的,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在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时候过于脸谱化,促使学生感受小说中透露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特点,可以设置更具有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例如提问:“若瑟夫是否应该给他叔叔钱”,这个问题能考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况下作答。如有学生提出:“我认为若瑟夫不应该给叔叔钱,因为于勒的贫困是他咎由自取而来的。文章中提到于勒行为不端正,他已经得到了遗产,但是却并没有好好处理,而是大手大脚地浪费光了,还占用了其他人的部分。他在信中说自己赚了点钱,想要回来弥补菲利普的损失,但是却并没有回来,而是又将钱浪费光了,这说明他是一个不守信的人。占用的人不值得同情。”学生的回答表示他充分阅读课文,将于勒的性格特点做了具体分析,此时可以再引发学生思考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如提问:“那么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就想要逃避,你们觉得这于情于理是不是能说得过去呢?能否从中看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美国心理学学家维特罗克首先对生成性学习进行研究,认为学习者能够主动构建信息,并进行推论。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避免让学生被动接受信息,而应该用发散性、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二、创设趣味情境,呈现问题

初中学生性格较为活泼好动,若探究性问题过于深邃难懂则很难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创设趣味情境的方法呈现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一)以情激情,扣人心弦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创设并发展了情境教学法,提出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带有情绪色彩的形象场景,帮助学生主动体验,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能设置情境导入问题,则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授《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时候,为了突出生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的配乐诗朗诵,将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的情境之中。然后再以语言激发学生进入思考:“刚刚我们听到的诗歌中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接下来要学习的课文中也描写了这个故事,试着分析一下在诗人的笔下,天上的街市和人间的街市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又如何演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从这首诗歌中能看出诗人的心中怀有怎样的情感?”由于情境的激发作用,学生能更快找到答案,他们发现作者的诗歌取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作者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天上的街市之景,这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创作情怀。在了解作者創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还分析得出作者由于对现实生活表示不满,所以想要追求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因此怀着对人民群众的同情之心写下了这首诗歌。

情绪心理学提出个人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能起到动力、强化、调节等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见有趣而生动的情境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更投入地进行探究学习。

(二)链接生活,掘开活水

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化教学,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并践行了此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链接生活,提出和生活有关的探究性问题,由于学生是生活的主体,所以这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习《月迹》一文的时候可以设置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得到启发。教师提问:“在这篇文章中,当‘我问大家月亮是什么的时候,妹妹说‘月亮是个好,你觉得妹妹为什么会觉得月亮是个‘好呢?在生活中大家是否遇到过什么代表‘好的事物,尝试说明一下‘好的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链接生活回答:“好的事物必须要十分美丽,能给人美的享受。”还有学生提出:“好的事物必须体现真善美。”在链接生活之后可以让学生带着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感受去分析文本,看看文本中的“寻月”的过程能否体现“美好”。有学生提出:“文章中提到‘月亮是长了腿的,这说明月亮要通过寻找才能发现,这说明美好的事物都来去匆匆,需要人们去寻找。”还有学生提出:“文中提到看看手中的杯子,里面都有一个月亮,这说明要将美好的事物和他人分享。”在这样的论述中,学生能很快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描写了寻月的过程,体现了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只有不懈努力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才能够最终得到它们。

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犹如掘开生活活水,能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更投入地进行探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三、开展多元对话,解决问题

要促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开展多元对话,促使他们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形式的探究活动中顺利解决问题。

(一)生本对话,入乎其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生本对话,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促使他们品味揣摩,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和文本深度对话。

教授《鼎湖山听泉》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探究文本,深入进行生本对话。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握住文本的题目,找到文章文眼所在,学生很快就在探究中找到了本文的关键在于“听”字。此后便可以围绕“听”字进行分析,辨析文章为何不“看”泉,而“听”泉,怎样通过听觉展现泉水的特点,体现赏泉人的心理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抓住文本中的某些词句进行分析,从文字表面深入下去,感受作者情感。如“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抓住这一句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作者用“提琴”来比喻泉流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更形象地展现了泉水之声的轻柔曼妙,由此可以体现作者对鼎湖山的泉水怀有深深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继续分析下去,可以发现作者运用“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銅管乐器”等不同的乐器来形容鼎湖山的泉水声,分别体现了泉水柔和、清脆、厚实、宏大等不同的特点,说明泉水的声音富有变化。只有仔细品味才能够分辨出泉水细微的差别,这说明作者细心品味、辨别,能反衬出作者对泉水的喜爱之情。

教师在学生进行文本探究的时候要及时指导探究方法,调整学生的探究思路,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探究方向上,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二)生生对话,出乎其外

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个人难以解答的问题,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尝试在合作互动的基础上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孔乙己》一文中有很多文字看似普通,但实际上却有着深邃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咬文嚼字中品味其中深味。例如可以提出探究性问题:“孔乙己反复地强调窃书不能算偷,那么一个‘窃字和‘偷字相比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别吗?你能从中读出些什么?”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探讨。有学生提出:“‘窃和‘偷其实并没有区别,尤其在短衣帮的人看来,孔乙己就是一个偷书贼,他又为什么硬要强调说‘窃呢?”有学生尝试解决困惑:“两个字还是有一点区别的,‘窃是书面语,而‘偷比较口语化。难道孔乙己就是想要强调这一点吗?他是不是为了展现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所以才特别强调使用‘窃这个词。”有学生提出:“这说明孔乙己自欺欺人,因为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都说明他有不好的行为。他认为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强调两个字的不同让他在内心上得到了安慰,自认为能保住面子。”在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学生从原来的困惑变得豁然开朗,体会到一个“窃”字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在学生进行生生对话的时候,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可以通过把握对话方向,将对话从预设引导到生成等方法来调节生生对话。学者布鲁姆说过,不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艺术,教师要根据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设置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可以有效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积极互动中提高学习能力,发散语文思维。

(李文英 江苏省常熟巿古里中学 215533)

猜你喜欢

桃花源文本情境
走进桃花源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隐匿的桃花源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