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呼唤个性化教与学
2017-07-12孙青
由于先天遗传、生长环境、心智发育和行为品质等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于他人的自有特质。在学生群体中更是个性鲜明、形态各异,这是开展学校教育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就高中语文课来说,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个性化教学,既是不容忽视的应有之义,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所系。本文拟从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一、努力在个性化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敢想”能力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才是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唯一主体。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形成学生、教學内容与教师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而所有这一切,都应当而且必须建立在一个相对安全与自由、轻松与快乐的学习心态基础上。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教学为例。笔者与学生之间首先从交心谈话进行:“同学们已开始走向青年队伍的行列,对未来的职业应当有了初步性规划。如果现在让你自己来选择,你会有哪些方面的考虑呢?也就是说,你准备有哪一方面的职业取向呢?”经此一问,全班兴致勃勃地议论起来,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简单梳理,他们基本能够从个人爱好和实际能力等因素来初步规划自己的理想化职业。“作为同龄人,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青年马克思当年是如何选择自己未来职业的呢?”在水到渠成之下,开始进入了文本赏析阶段。
二、努力在个性化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善思”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在强调“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和价值意义。高中生已然具有初步的成熟思维和辨识能力,尚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相应的主导和引领,为培养他们的个性化能力逐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鲁迅笔下的《祝福》教学为例,笔者没有直接地进入课堂教学程序,而是首先提出如下问题:(1)课文中的“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2)本文为什么用“祝福”而不直接以“祥林嫂”或其它内容为题目呢?(3)文本中充满了悲惨和同情之意,作者却以“祥和”状态结尾,这究竟是什么意图?或者说揭示了一种什么样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本阅读和自我感悟之中。在“阅读自悟—小组探讨—深入交流—集体总结—提炼共享”等系列环节活动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有了善思善辩的充分空间,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与“学”的特点。
三、努力在个性化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说”能力
这里所谓的“说”,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听说读写)之一,又是对于语文学科基本素养的最活跃、最直接性体现。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来,语文教学中“能说会道”的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普遍存在“年级越高、不善说道”的令人心忧状态。其实,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善思善说能力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只要高度重视并积极以待,就能从潜移默化中攫取厚积薄发的实实在在的效果。比如,对于故事类和小说题材等内容,笔者通过“基础(或片段或主题或全文)复述”和“创意复述”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还可通过“想象说话”形式,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训练与培养他们的“说”的能力。如《最后的常春藤叶》,文中省略了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晚上画叶子的场景。笔者以此“留白”,要求学生抓住天气状况和人物动作“想象说话”,既训练思辨“说话”能力,又有利于促进文本主题的深化与挖掘。
四、努力在个性化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会写”能力
能“说”与会“写”,就像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是现代形势下实用型人才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不仅如此,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活动中拥有“半壁江山”的重要份额和地位,而且两者之间又有着“合则共荣、分则互损”的相辅相成关系。如何切实有效地培养语文“写”的能力素养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阅读与写作相互渗透和有效融合,则能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互动”中赢得“1+1>2”的双赢效果。以《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为例。教学结束后,笔者以“我为×××作评价”为话题,要求学生写一写阅读学习的各自感悟。有人写道缪贤既有“伯乐”之能,又有荐贤之德;有人写道蔺相如既有忠心报国精神,又有宽容大度的雅量;有人写道秦王虽然横行报道,却有惜才(没杀蔺相如)和守信之德;有人写道廉颇性格丰满,不失大能大德。可谓言之有物,个性十足。
综上所述,“敢想”“善思”“能说”“会写”既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又是能力素养发展中的基本内容。只有把它们逐步赋予“个性化”的元素和特征,才能在厚积薄发中更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孟晓庆.活化语文课堂 激发个性飞扬——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我见[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06).
(孙青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