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在似有若无间

2017-07-12王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断章卞之琳隐喻

高中语文学科中接触到的《断章》一诗,来源于作者卞之琳所创作长诗中的一个片段,所以被命名为“断章”,可就是这样短到只有四句的断章,却包含了无限深远的意蕴,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空间,如同“魔方”一样,可以扮演出无数的可能、辐射出无穷的魅力,成为现代诗歌的经典。《断章》有情吗?有,但又不是特别清晰,读者从中读到的,是源于诗歌本身,也是源于自己的经历,很多情感都是属于猜测,而谈起这猜测的起因,又不能不提及作者的创作手法。

一、多种猜测

有人认为,《断章》所表达的,是一种哲学上的平衡理念,甚至诗人自己也持有这样的看法:“你”若是将“我”视为风景,“我”也将视“你”为风景,“我”和“你”这两个形象无非是处在对方的梦里。意即本诗侧重于写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这是基于哲学中辩证法来确定诗义,是形而上的探讨。

有人认为,《断章》所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虚无感,持这种观点者基于“看”和“被看”的角度来分析,以为这首诗无非是想表达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互相的装饰,人生的意义也本就没必要强化,别人是被看的,自己也是被看的,就算你只想着看别人也永远无法做到,这就是人生的无奈之处。这样的猜测亦是基于哲学角度而谈的,只是更多了一种人生的况味。

有人认为,《断章》意在赞扬女子之美,它写的是作者对一位美女的倾慕之情,只是诗人的表现方法很朦胧,全诗没有带出一个“美”字,也没有一点相貌和举止的描写,女子的美只是藏在了看风景者的眼睛里,使人情为之牵、梦为之绊。可即使是虚写,读者如果能够深入思考,诗中的美女形象还是会跃然而出的。

当然还有人认为,《断章》意在赞扬男子之美,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既然有人认为本诗是赞扬女子的,但那个“你”字却并没有表明性别,那为什么不能表示为男性呢?如果“你”是女子,当然可以在他人的窗里和梦里,可如果“你”是男子,也同样说得通啊,这样的反驳让人无法明定其非。

二、多种猜测的原因

《断章》一诗只有四句,不足百字,却为何会出现那么多种都不能明证其非的猜测呢?我想,这和卞之琳恰当地应用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有很大关系。无论对于任何一首诗歌,其在生成时,意象象征及隐喻功能都会发生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会给意义解读创作无数条路径。这正如英国学者柯勒律治所讲的那样:意象的特征不是来源于意象本身,而是来源于作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是先有思想,再有意象,只不过意象会让思想变得模糊,这是诗的特点。事实也正是如此,作者的思想隱藏在他的头脑中,我们无法确知,若想对此进行研究,则必须要从意象着手。对于本诗来讲,卞之琳应用特殊意象的做法,使得对本诗的猜测有无限种可能,主要就是由于像“风景”、“窗”、“明月”、“梦”这些意象对于思想象征性和隐喻性比较突出。比如这里的“风景”,我们可以认为其是客观事物,也可以认为其是现实发生的一些事情,还可以认为其是具体的人。再比如这里的“明月”,我们可以认为其实指那轮挂在天上的月亮,也可以认为其代指人的眼睛、人的心灵。与此同理,“窗子”这个词既可以用于表达实际的房屋之窗,还可以用于表达人的心灵之窗,“梦”既能够实指睡眠时的心理现象,也能够虚指理想与愿望。多个意象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使得本诗整体不确定性的可能愈加丰富。我们站在接受美学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能够知道:诗歌自从被创作出来以后,其意义便已经不受作者的控制,作者的真实想法未必会被读者发现,读者所发现的,可能是其基于自身经历而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的存在,是作者和读者间的一座桥梁,如果意象本身是不确定的,那么读者发挥出多种猜测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此以外,本诗在构思上的精巧,同样是读者纷纷猜测的原因,诗人在诗中给出了“看”和“被看”这一对关系,既有丰富的哲理性,也有情绪的宣泄可能,既可以是实际的观赏,也可以是理论的分析,从这个关系去探索,读者同样能够挖掘出很深的意义。另外,本诗所具有的含蓄性特点,让多种意义的共同存在成为可能,本诗缺少细致描写,无论是事物特点还是人物特点都表现出朦胧化的倾向,作者将自身情感隐藏得很深,能够被直接揭示出的意义也就很少,因此不同读者便可以从中推测出无限种可能。还有一点不能提:本诗篇幅实在太小,在这么小的篇幅里,出现了上述多种模糊的意象,本身便是对作者的挑战,作者故意以朦胧之法为之,才能在里面涵盖更丰富的情绪。

诗人卞之琳对于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冯延巳等人的作品表现出情有独钟的态度,因此也就不能不受这些作者的影响,使其诗作中有一种朦胧、费尽猜疑的情致,比较典型的便是《断章》里面的立桥眺望之景,很显然和冯延巳诗作中“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的意境有相似之处,却比冯作更具广泛意义,读者翻到《断章》,可以从中猜测出无数种含义,每一种都说得通,每一种又都不全面,笔者认为,这就是本诗的魅力所在吧,而这种魅力的形成,与卞之琳引用古典又不拘泥于古典的特殊表现手法也大有关系。

(王涛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临泽中学 225621)

猜你喜欢

断章卞之琳隐喻
护你一生周全
《卞之琳》
卞之琳《断章》
《活的隐喻》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用新批评解读卞之琳的《春城》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关于“人”的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