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教学重在研读
2017-07-12崔兴斌
议论文通过对某个事物或者事件进行分析、分析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而让读者获得理性认识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以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包含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三个部分,论点是表达作者观点或者看法的部分,而论据则是支持作者观点的材料,而论证自然就是利用认证材料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的论点、论据并理清论证过程,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师生很容易把握并完成学习任务,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把一篇完整的文本分隔成了互不相关的三个部分,文本学习变成了简单的分析,更割裂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且这样的教学容易使议论文的学习变得枯燥。在课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也只是停留于对于文本的机械式的分析上面,也无法感受到议论文的魅力与特点,因此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本的研读,以文本为基础进行研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按照这个要求,议论文的研讨也以文本为基础。以《敬畏大自然》为例,先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之后,首先要了解作者在文章当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人类要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而要把握全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不困难,因为作者的思想情感一般都会直接表达出来,诸如《敬畏大自然》作者在开篇即提出自己的观点:“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实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却要做自然的主人!”然后作者又从不同方面将大自然与人类对比,理解了这些,不但明白了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更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自己对于大自然所怀有的敬畏之情,这又与文章题目相一致。从文本为基础进行研读,也就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行分析,先从整体把握文本,并为深入研读细节打好了基础。
第三,以文体特点为基础进行研讨。文体特征也就是文章体裁的特征,不同的体裁它的写作方法是不同的,因此所说的阅读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例如议论文讲究论点、论据、论证,而记叙文则讲求“六要素”。但是就议论文而言,它包含许多不同的小类,诸如有演讲词、杂文、政论、书信、随笔等不同的类别,而这些不同的类别特点也是不一样的,诸如政论言词激烈、结构严谨、涉猎宽泛;杂文语言犀利。而且不同类型的议论文在学习时所关注的方面也是不同的,政论文一般来说关注结构与语言特征,而随笔则应当关注情感因素要多一些。这样一分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就明白自己应当关注的内容,实际也就提供了学习的方法指导。
第四,根据文本的阅读价值进行研读。不同类型的文本的阅读价值是不相同的,说明文可以培养学生清晰、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议论文则是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说理能力。但是在语文教学当中,有些老师都是以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去初读感知课文,然后再对文章进行逐段分析,最后再归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但是不同的文体对于学生所培养的能力是不同的,这种忽视文本价值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无法真正地深入到文本当中,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深入了解文本的价值,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分析作者的思想过程进行研讨,通过分析作者思路,从而了解材料是否准确,论证过程是否合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并推想一下自己如果去写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当然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应用的方法是不同的,例如《敬业与乐业》,作者在开篇先阐明了题目的来历,并列举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圣语”,之后又從“有业”、“乐业”、“敬业”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而对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作者却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安排的。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性把握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让自己来写这样的文章,应当怎么去写。也可以让学生来思考,文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论述之类的问题。通过分析,学生一方面不但对于文本的结构及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而且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基于作者进行研读。任何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而作者必须受到时代影响,因此文章也自然的就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在研读文本内容时,就不能不考虑文章的时代特征,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不同的作者其写作风格与语言风格是各不相同的,即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思想也是不同的,基于作者进行研读文本,也就是要在学习时更要注意作者的语言特色,也就是在学习时去“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当然,对于议论文的研读,不能仅仅从文本出发,还得考虑到学生的因素,诸如在研读过程中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去指导学生,如何来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内容等,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的研读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明白如何去做,这就要求老师在平常教学时,根据不同类型的议论文有针对性地训练,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应用。
(崔兴斌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镇中心学校 73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