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的运用

2017-07-12黄礼先林国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

黄礼先+林国声

教师、教书、教育、教学,都有一个“教”字。如何“教”?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核心话题。而“导”则是“教”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是一种策略,也是一门学问。“导”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教”的效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者追求的目标,是检测教者教学效果的最佳标准,更是一种境界。为达“不教”目的,有必要探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的有效运用。

課堂有万千气象,而这万千气象的创造者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就从“教”的角度,谈谈教师这一道别致的风景。叶圣陶先生很早就倡导了“导儿学步教学法”。“导儿学步”这一生活道理人人皆懂,但要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却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得好的。叶老的意思是,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教师抱着背着走路,要先牵着扶着再放手。这是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遵循这一规律,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的三维即教材编者、教师和学生中,前者思维固定在课本上,后者思维最为活跃,中者就成为使学生的思维适应编者的思维,并在接受中创造性地发展的关键,教师的“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效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课堂“四导”的运用策略。

一、导讲——激趣、长智

教师的“讲”要重视语言的有效性,立足于激趣、长智,要对学生有启发和激励作用。一味平铺直叙不好,要讲得跌宕多姿;浮于表面也不好,要讲出深度;泛泛而谈更不好,要讲出重点难点。教师的“讲”如同纤夫拉的绳,它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从而达到目的。当然要“讲”得好,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清晰,语速适度,要让学生听得清,辨得明,并有思考的余地;其次,教师的语言还必须富有磁性,要形象生动,感情充沛,才有感染力,才能吸引学生积极配合教学。可以说,注重课堂语言修为的教师,都能受到学生的喜爱。

二、导法——领航、增效

学须得法。作为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教师“学海导航”了,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总结规律,寻找适用方法,既领航,又增效。

比如“比较法”,就是较好的学习方法。同样是构思,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可以把握它们都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共性思维,又有个性思维:记叙文重情节安排,议论文重事理阐述,说明文重事物介绍。同样是语言表达方式,它们也都有准确性这一共性特点,同时又具个性特点: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重语言的形象性;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重语言的严密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重语言的准确性等。通过各方面的比较,学生能准确地把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有助于培养学生持续性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导问——启智、创新

古人说,为学贵知疑,知疑必好问。可知疑和问是相辅相成的。“问”是最常见而又最有效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使用此策略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教师的精巧设问激疑,引出学生的精妙回答甚或睿智的反问,从而生成教学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遭遇到理智的挑战和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语文教师在“导问”时,首先要围绕目标,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挑战点设问。以问题驱动教学流程,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以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智慧,以鼓舞信任引导学生创新。

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问”。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让学生感知“问”的方向,“问”的程度,“问”的关键。这些问题,是带有教师的意志的,是教师可操控的。如果学生在达成了教师的目标之后,还意犹未竟,提出了比教师更加新颖深刻或者与教师完全不同的见解,那么教师应该惊喜了。这课才是学生的课,学生收获的远不只理解接受,更有创新发展。这种结果,都是优秀的教师孜孜以求的。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总之,“问”的关键是要启发学生智慧思考;“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有疑而问,在疑—问—思—创的循环运动中获取学习的最佳效果。

四、导练——夯基、筑路

“导练”是实现从“教”到“不教”的桥梁。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他的意思是,读书作文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语文课可以训练他们的这两种能力。训练是实际操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读写技能。如筑路一样,不断地夯实地基,一步一步延伸到远方。路通了,自能到达目的地。

九年义务《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虽然当下又有“核心素养”说,但我们觉得教师仍应发挥“引导培养”作用,训练学生会听说、会读写的语文核心能力。

会听说。这是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听说的运用十分广泛。课内练之,课外用之。可是目前中学语文教育多是忽视了听说训练,尤其是农村中学,现状堪忧。这既与“重读写,轻听说”的习惯有关,又受到应试教育以书面表达的检测为主的影响。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听说这一基本素质的培养。其实,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听说专项训练,且安排得科学,只是没引起一些老师的重视。高中语文必修1有“朗诵”,必修2有“演讲”,必修3有“讨论”,必修4有“辩论”,必修5有“访谈”,这些口头表达训练,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语文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课堂,借助这些形式有效展开活动,就可以锻炼学生讲话的胆量和勇气,指导学生讲话的技巧和艺术,训练学生应变的灵活和智慧。这是功在学生、利在社会的大功德!

会读写。这是书面表达能力。读是写的基础,读与写密不可分。读是积淀,写是呈现。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会写出好的文章。苏州大学的朱永新教授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当今社会的全民阅读活动,就昭示着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阅读加强引导。从读的内容到读的方法,精心指导。对于科目多、学时少的现代高中学生,“经典范文”不失为有效阅读内容。阅读中必须尊重我们的先贤圣达,珍爱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传统。“读思结合”,不失为有效阅读的好方法。思考对阅读效率有制约性。

读写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到必修5,就是读写结合、学用结合的范本。主体部分就是“阅读鉴赏”,其次是“表达交流”,再其次是“梳理探究”,课外自主安排的是“名著导读”。这样安排,以读写为主线,有序教学,确收效果。既可以让学生建立立体阅读知识和能力体系,又可以让学生阅读吸收的知识和感悟转化为文质兼美的动人华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学生积淀深厚,熟习各类写法时,能不产生书写生活,畅谈人生的冲动吗?一剪闲云,就是一道风景;一弯新月,就是一怀诗意;一程山水,就是一段年华!当学生喜爱语文时,当学生对书籍爱不释手时,当学生不会为说话而烦恼时,当学生不会为写作而挠心时,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有效“导”的最终目的就达到了。知识、思想、能力,这应是语文教师给学生的人生财富;气质、涵养、智慧,这应是语文教师给学生的人生宝藏!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黄礼先 林国声 四川省绵阳中学 621053)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