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
2017-07-12杨宗彪
一、语感的内涵及其产生
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尚文教授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他遇到两个都穿着新衣裳的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五岁。教授问四岁的孩子:“是你的衣服漂亮还是她的衣服漂亮?”回答:“我们两个的衣服一起漂亮。”话音刚落,五岁的孩子赶忙说:“不好说‘一起漂亮,要说‘都漂亮。”四、五岁的孩子根本还没有语言的知识,却能感知语言的正確与否。
再有一个例子,鲁迅在《祝福》里有两段话:
“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
“你放着吧”这看似一句极普通的话,祥林嫂却在一刹那间就感知到了四婶的真正意思:”你还是个不干净的有罪的女人!”这里,祥林嫂不仅听懂了这句话的表面意思,而且还能感受到四婶的言外之意,并且其反应还是那样的迅速敏捷。
我们说这个五岁的孩子和祥林嫂都是有语感的。那么,什么是语感呢?
所谓语感,就是一个人在语言的运用和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着强烈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快速地体会和感悟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内涵的一种本领,即语言的“感悟力”。它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境感、语艺感等。具有锐敏性、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体验性的特征。语感强的人,能快速、有效地把握语言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能领会作者的意图,还能准确地捕捉其言外之意,即潜台词。它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语感是如何产生的呢?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受同化、顺化和平衡影响的。据此我们认为:语言图式即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就是通过语言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交替多次进行并最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的过程。语言的“同化”,就是一个人将外界新的语言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头脑中原有的语言图式(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自身一部分的过程。语言的“顺应”就是指人的语言认知结构的改造。当人的语言认知结构不能适应外部语言环境的要求时,就需要调节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以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从而达到语言认知结构新的暂时的平衡。多次反复的语言“同化”和“顺应”,在读与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不需要进行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就能理解语言的含义、正误、情味以及体会具体语言运用中的细小差别等等的能力,这就是语感。语感的增强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语言认知结构通过语言的多次“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相互作用,使语言的平衡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过渡到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是语言认知结构为适应外部语言环境的改造过程。
二、语感在语文能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在衡量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语感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一个地位呢?通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感是一个人的语言图式即认知结构达到一个到较高平衡的状态,也是语言经过多次“同化”和“顺应”之后形成的一种超常审美能力。
语感是一种意会的能力。听或读的人在听与读的过程中会去寻找记忆中的类似现象,将听到或读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比较并作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语言的初步的模糊理解。语感又是一种触发的功夫。一个语感强的人,在运用语言时未必能完全理解某些词语的意义和某些句子的结构,但却能凭借模糊的理解,运用这些词语和结构,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如前面举例举到的那个五岁女孩就是这样的。语感又是一种感应的能力。可以凭借过去的经验直接认同语言中的情感、思想,从而实现听与说、读与写之间的对话、沟通和交流,进而达成心灵的共鸣。语感又是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强的人,可以通过不同语境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如眼神、表情、手势、体态等),对语言的基调、情感、中心、思路获得完整而准确的认知。从而对语言做出整体的判断和感悟。实践表明:人们往往会通过语感去整体把握语言,进而推测词语、句子等的大意,在经验和揣测中去理解、感悟语言的真谛。总之,语感是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表现。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听”和“读”是对语言感受和领会的过程,是通过学生的审美感知,逐渐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说”和“写”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是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有了好的语感,听读就能迅速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说写就能迅速筛选出最准确的词语、最恰当的句式来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注重语感训练,促使语文教学审美化
语文教学需要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就需要注重语感的训练。学生也只有有了好的语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
(一)导之以读感受美
古人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读的功夫。在吟诵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需要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恰当地运用合适的语调,“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使学生深切地理解文章的神情理趣,在朗读中去感受作品的美并渐把这种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使我们的语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在实际语言的环境中,反复的听也同样能起到提高我们语感的作用,前文那个五岁的小女孩的语感恐怕主要是靠听得来的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多采用范读、名家朗读等形式,让同学们去不断体味和模仿,再给予必要的指导,让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气、语调等的运用,在反复的吟诵中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
此外,默读、速读等的训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引之以析欣赏美
说话和阅读可以让我们直观地理解和感受语言,但是这种理解和感受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理解字词句的意义、情趣和意境,懂得去如何推敲和赏析。叶圣陶曾经说: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即咬文嚼字。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比较、归纳、赏析,借助联想和想象,把储藏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味出来。这“一定的方法”就是赏析的方法。
(三)辅之以说写创造美
语感是在实践中反复锤炼逐渐形成的。因此语感的培养只能在反复的听说读写中逐渐形成、提高。反复的听与读,可以吸取别人的语言精华,为我所用,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但这对提高我们的语感终究是片面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练习说与写,进而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语感的训练要注意多指导学生练习,包括说话、写话的练习即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练习。只有让学过的东西从学生的口头、笔端不断地流淌出来,才能够记得住、记得牢,才能把别人的语言逐渐地转变为自己的语言。指导学生多摘抄、多仿说、多仿写,学会不断地吸取别人的语言精华,积淀语言材料,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即语感。
参考文献:
[1]基于习得的语文教学《语感是什么》2009-06-0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3504540100dw7x.html
[2]搜狗百科 词条“让·皮亚杰”http://baike.sogou.com/v35212902.htm
(杨宗彪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职业技术学校 64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