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古诗的语文味

2017-07-12曾学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思乡古诗识字

古诗词,中华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本身语言凝练、厚重,看似简单的寥寥数语,却意蕴深广。然而古诗的教学几经曲折变化。我们小的时候,老师教古诗的方法简单直接。读熟——也许只能算念,那时候普通话还没普及,许多老师还是操着浓重的乡音,因而只能叫念熟。再逐句直译,抄一抄,背一背,就结束了。后来我们自己当老师了,发现古诗里蕴含着许多的意味,但苦于自身的古诗文知识积累的不多,于是就出现了模仿名师的热潮。然而,不断地挖掘深入,难免陷入细碎的分析,掺杂了过多个人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明确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何依据古诗词的创作特点,教出原汁原味的古诗课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第6课古诗三首的教学为例,浅谈还原古诗语文味,品味古诗声、情、意的方法。

一、识字教学寻根求源,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

汉字是构成中国语言的基本单位,识字是提升语文素养、发展运用祖国语言能力的基础,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古诗中的识字和其他的文体又是有区别的。为了更好地积累和传承传统精美文学,古诗教学的识字,要求不仅仅要读准每个字音,还要求会写每个汉字,会背诵、会默写。更重要的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许多字的音、义都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识字过程中,能够追溯历史文化,寻找汉字原来的音与义。例如:题目《秋思》中的“思”字,在這里不读“sī”,而应读成“sì”。古汉语中,思代表一种动作,如思考、思念等,念第一声,当表达一种情绪、情感时,作名词用,读第四声。又如,同一单元的《泊船瓜洲》中的“一水间”的“间”,按这个字现在的意思,应该读“jiàn”,但依据古诗的格律来看,这个字此处因读jiān。“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根据诗句的意思读“chóng”“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读作“huán”;又比如《长相思》中“风一更,雪一更”的“更”字,古时表示时间的量词,读“gēng”。由此,学生明白古今异义的概念,不仅读准了字音,还懂得了但凡古诗词中的每个字音,都包含着古今差异.这样提高识字能力的同时,为学习传统经典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低吟浅唱潜移默化,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朗读古诗的原始方法——吟诵。吟诵,即为古代传统的读书法,是古人学习诗歌的门槛,是欣赏国学经典的重要方法,是学习诗词创作的最佳途径。用吟诵的方法学习古诗文,符合古诗文的声韵规律,便于理解、记忆与感悟。

古诗词的音韵和格律,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也是古诗内容的一部分。每个字的平上去入都有其深刻的内涵。例如,《泊船瓜洲》中的“绿”字,诗人几经修改,用过“到”、“满”等几十个字,通过反复吟唱,觉得用“绿”最好。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这个“绿”字,古代它是入声字,读来短促轻巧,正符合此句中春回大地,悄然无息的诗意,同时,“绿”字在这儿名词活用为动词,显示了万物绿意盎然的勃勃生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诵读出这句的轻快、活泼,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撕心呐喊形成强烈对比。这句的“月”为入声,读得高些、飘些、轻些,读出抬头思乡之感,而“何时”、“还”都用的是平声,通过吟唱,拖长强调“时”和“还”,更显出诗人想家不能回的离愁别绪。

再如小令《长相思》,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这和选韵颇有关系。整首词用的都是平声韵八庚,节奏鲜明、和谐,“程,行,灯,更、成、声”形成复沓之感。我们通过吟唱,将涣散之音,前后连贯,表现出诗人清厉、深远的眷恋故园之情。

低吟浅唱还原古诗词的真面貌,学生往往通过反复吟诵,不断修正,达到对诗文的记忆、理解和感悟,激起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三、想象意境浸润诗情,构建语文核心思维

古人写诗,往往借助于某个具体的“物象”,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把古诗丰富的情感蕴含于一个个美好的意象中,诗人创作诗词的过程,就是塑造意境的过程。深入地品味,我们发现每个意象背后都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如《泊船瓜洲》中的“明月”这一意象,常令人产生思念之情。在诗歌长河中,“月”即是思念的载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一不是思念的“月”。当我们读懂了这一传统意象,就会多一份想象和感触。学习时,引导学生既想象诗人站在长江边上,遥望着明月的情景,又让他们想象长江对岸,亲人们翘首盼郎归的场景,这样“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思乡情,跃然纸上。

再比如《长相思》,用“山水风雪”构筑了一个风狂雨骤的荒凉景象,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征程的艰辛。诗人以哀景衬伤情,风雪交加,让行者的思乡情更加浓烈。学习时,不仅想象风雪之聒噪,更忆及故园之温馨,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灯”这意象表达的是词人相思离别之情,正如“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里的那盏灯包含诗人叶绍翁的思乡之情一样。就这样,我们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反复咀嚼、品味。我们引导孩子在想象意境中,感发诗词的魅力;在移情体验中,构建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对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我们明白了,古诗词的学习研究,是让学生爱上祖国传统文化的最好的途径。古诗词的教学是积累,是熏陶,应更多地致力于感受古诗词情怀,想象古诗词意境,鼓励孩子去发挥想象,构建意象,让孩子们爱上传统文化,爱上祖国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耿振生.诗词曲的格律和用韵[M].大象出版社,2009.

(曾学艳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 518000)

猜你喜欢

思乡古诗识字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