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也用“疑”兵之计
2017-07-12马寿荣
引言
當前,高中语文合作教学中,部分教师也开始注重设疑策略的运用,但是由于设疑内容陈旧、设疑方式固化、设疑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教学成效停滞不前。因此,高中语文合作学习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需要巧妙利用多种设疑策略,选择正确的设疑时机,引生入胜。在合作学习中,要通过层层深入的设疑方式,注重“趣”、“巧”、“活”、“精”,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一、巧设悬念,设疑要“趣”
在合作学习中,设问要选择时间节点,在关键处设疑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相互配合中积极搜寻最佳解答方式,进而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与喜悦。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习的《沁园春·雪》,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展现画面,并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政治气魄。课堂氛围逐渐升温后,教师让学生赏读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
师:历史上有许多的仁人志士都在诗歌中表达出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那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代诗歌,是否也承载着诗人伟大的理想和精神寄托呢?我们带着这样的悬念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吧?
生: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师:诗人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动人的湘江秋景图,在上片中有哪几个动词用得非常出色,同学们分组找一找,小组交流后,谈谈妙在何处,为我们展示自己的“一家之言”。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层层剖析字、词、句,认真赏析,结合多媒体创造特定的意境,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青年时期的踌躇满志与远大的抱负。在小组合作的品读鉴赏中,学生通过相互学习,逐渐领会诗歌的内涵,并能理清思路,通过文字分析以及想象,提升品评诗歌的质量与能力。
二、激发思考,设疑要“活”
小组合作中灵活设疑能够启迪学生智力,激发学生深入思索,努力探索解决方法。在积极探索搜寻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了,课堂氛围浓了,课堂效率高了,师生关系和谐了。以苏教版必修一《今生今世的证据》为例,进行如下设疑:
师:这篇文章富有深刻的哲理,大家需要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大家分成四个合作小组,进行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的方式全面理解课文。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本文的作者刘亮程,有学生读过刘亮程的相关作品吗?
生:《住多久才算是家》
师:有学生了解这篇文章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
生:隐隐约约感觉作者对土地有种特殊的情感。
师:这种情感对作者的创作有何影响呢?
生:阅读他的作品感觉到非常朴素、沉静,但又不失博大和丰富的情怀。
师:还有学生对于文章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吗?
生:品读这一散文,我切身感受到一种从容不迫的非凡气度,一种超乎凡人的精神享受,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精神之路。
生:这种乡土气息浓厚的散文,书写出一种人生哲学,彰显了独特的心理文化价值,值得处于快节奏时期的人细细品读,返璞归真。
教师以课文作者的介绍为切入点,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好奇心,积极融入课文情感的讨论交流中。对于作者和作品情感的设问,教师没有设置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对于学生不同的回答,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激励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多方面、全方位的鉴赏,以此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三、优化组合,设疑要“精”
设疑不是简单地设置障碍,这样容易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设疑的难度应该适中,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宜。设疑难度过度、过于琐碎,会显得零乱,让学生抓不住教学重难点,进而形成厌学情绪,严重阻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问题设置偏离教学目标或者难度较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失去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应精心选择设疑问题,优化组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必修一《江南的冬景》这一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整合设疑问题,主要以两个问题,开启本文的研读和学习,这两个问题主要是:
第一个问题:在《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中,我们仿佛走进了江南的冬天,感受着作者描绘的所有美好画面,大家再次阅读文章,尝试着用一些更具体、生动、丰富的词语来代替“好”字呢?
第二个问题:为了更加突出江南冬天所蕴含的独特韵味,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手法,文中的比较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比较,作者为我们呈现出江南冬景哪些主要的特征?
以上两个问题,呈递进式的方式,直击要害,富有弹性,能够锻炼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拓展、延伸,增强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散文。
四、因“材”施“疑”,设疑要“巧”
高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擅长领域都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设问的层次性。在课堂具体的设问环节,要依据学生知识基础、语文思维方式、文章解读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因“材”施“疑”,争取做到促进班级学生均衡、全面发展。如在苏教版必修一《师说》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前充分了解班级学生文言文的知识基础,主要是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固定句式的熟知度与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进入《师说》的学习,先引导学生对作者进行简单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阅读时留意书中的注释,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查阅字典,不理解的地方及时标记,以便在讨论环节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对本文作者进行解说,并向大家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对于文言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或许开始阶段,这些学生并不能准确指出论点和论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指引,让他们“跳一跳,思一思,摘桃子”,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提升。教师还可以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先回答,通过引领的方式,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加以补充,这样可以促进尴尬局面的打破,实现双方互惠、互赢。当然好的设疑方式和技巧,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
结语
为了打破课堂“一言堂”的现象,设疑教学逐渐脱颖而出,为高中语文课堂注入了动力,增添了活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渐趋功利化,教师的关注点不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而是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经过“标准化”的语文教学,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实践模式、交流技巧逐步趋同。为了打破这一教育僵局,高中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引入设疑教学,利用“趣”、“活”、“精”、“巧”的设疑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进而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质疑、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明芳.“设疑——质疑——释疑”语文课堂学习策略[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2]邰雨春.略论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设疑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18).
[3]栾德尚.让提问激活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例谈[J].新课程研究,2008,(04).
[4]薄丽梅.关注细节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J].学周刊,2011,(22).
(马寿荣 江苏省宝应中学 2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