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计话题,实现深度对话
2017-07-12张安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科学的设计话题,提高对话的质量,实现阅读教学的深度对话?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些粗浅认识。
一、走进文本,科学设计对话话题
实现深度对话,话题设计是基础。话题要具备知识经验的综合性和思维含量,直指向师生的思维和情感,体现出学科学习的规律和本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特点。首先,教师要与文本对话,充分研读文本,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文本的内容,挖掘出蕴含的对话元素。其次,教师还要与学生、作家作品、教科书编者对话,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测阅读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摒弃容易导致教学内容泛化、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话题,科学地设计出真正发挥深度导读作用的话题。话题的设计,要紧扣文本,既提纲挈领,又由表及里,能不断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思考文本,推动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向纵深发展。
如,筆者在研读《敬业与乐业》时,为了突破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难点,从概念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了这样的话题:①结合题目来看,作者先后提出了哪几个问题?②这几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③最后梁启超为什么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如此”?对最后一问,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又设计了一个问题作为帮助:请反复朗读最后一段,品味有关词语,联系本文先后谈论的“有业”“敬业”“乐业”三个方面,思考“合理的生活”应当首先具备什么?然后还需要什么?再如,笔者在研读《威尼斯商人》分析夏洛克失败的原因时,考虑到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造成,问题太大,可能学生一时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就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和辅助性问题。主问题是:“夏洛克为什么会转胜为败?”次问题是:①夏洛克本身的性格和思想有哪些弊病?②契约中的哪些漏洞被足智多谋的鲍西亚巧妙利用?
二、相机点拨,让深度对话促进课堂生成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的深度对话是靠教师提前预设完成的。但有时课堂上也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情形,引发出有深度探讨价值的话题,催生课堂生成新的精彩。此时,教师要沉着镇静,善于随机应变,相机点拨,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不断深化对文本的解读。
如,笔者在教学《爱莲说》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结尾一段,先是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后又按照菊、莲、牡丹的顺序写,为什么前后不对应呢?这个问题把学生都难住了。我说:“能不能结合花的形象特点、课文写法、作者的思想感情去考虑?把课文再读几遍试试如何?”于是学生又回到课文,在反复地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形成了一些共识:结尾先按照菊、牡丹、莲的顺写,和课文开头的顺序相照应,是一种时间顺序。结尾按照菊、牡丹、莲的顺序写,因为菊象征着隐逸者,有着消极避世的意味,似乎作者不太赞成;牡丹的象征着追名逐利的人,当然更为作者所不齿;菊花是君子,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爱菊和爱莲的人都少,可以归到一块儿写,同时语言里也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更显意味深长。
三、延伸拓展,让深度对话助力生命成长
阅读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深度对话,助力生命成长,我们教师需善于适度地延伸和拓展文本,引导学生去和作者、作品、自己对话,去感受探求知识的乐趣,感受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生命存在的尊严、意义和价值,感受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文本的延伸和拓展,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如,笔者在教学《爱莲说》时,在导入环节让学生举出关于莲花的古诗文名句,在探究“莲”的形象环节时,笔者适时地引导学生拓展了有关“莲”的文化知识:我国诗人歌咏莲的历史久远,屈原曾用“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诗句,来表达表现自己的美好情操;周敦颐曾写过“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的诗句;唐宋时期佛教兴盛,爱莲之人不在少数,但大多数人都是求福报名利;莲花是佛教中的圣物,周敦颐曾与佛教高僧有过交往,有人说《爱莲说》字里行间亦蕴涵着仙风道骨的圣境和神韵。
文本的延伸和拓展,除了读、说的形式外,还可采取写作、表演、歌唱、绘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的体验与文本产生对话,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如学《五柳先生传》时,笔者让学生用文言文也写一篇自传;学《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雷电颂》《变色龙》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等。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要始于文本,也要超越文本,还要回归文本。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意识,不能先入为主地禁锢学生的思维。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对话,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张安 山东省宁阳实验中学 27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