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诗化小说当成诗化小说教

2017-07-12施旭晖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诗化翠翠边城

一、设计理念

(1)基于选文的文本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

(2)分析学情选择教学目标与内容,并确定教学的起点。

(3)从教学的起点到终点中间设置两到三个教学环节,主要设计学的活动。

二、教材分析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诗化小说。作者通过诗意的环境、诗性的人物、诗化的语言、凄美的故事,来营造一种诗意的情绪、氛围。课文节选了中篇小说《边城》三、四、五、六节。节选内容情节比较舒缓,对湘西的风俗描写较多。节选部分以时空的转换、翠翠的心理变化为线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环境、风俗描写,人物关系以及心理、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营造诗意的情绪、情调。

《边城》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本单元选取的是三位小说家的作品。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风雪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用讽刺、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表达主题。《边城》在整个高中小说教材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诗化的倾向,在教这篇小说时,应紧扣以上特点来引领学生赏析。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对小说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基础好的学生能读懂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但读不懂这篇小说是怎么塑造人物的,如何用诗化的笔调来表现美丽表层下的淡淡的忧伤。90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理清故事情节,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本课的终点目标:体悟美丽表层下淡淡的忧伤。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体验、欣赏通过环境、风俗描写,人物关系以及心理、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突破的方法:(1)自读批注,体验作者通过环境、风俗描写,人物关系以及心理、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2)讨论品读,品味本词是通过散文化手法塑造人物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1.请同学们介绍作家沈从文的故事。

2.交流预习时写作的阅读感言。

明确:与其他小说不同,本文是一篇诗化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注重景物描写。

有人说沈从文先生笔下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作家自己也称之为“乡土抒情诗”。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去领略他笔下边城的美丽风光,了解主人公悲欢离合的凄美故事。

(二)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1.课文节选的四节内容有没有中心事件?

明确:翠翠和傩送初次相遇

2.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四节内容分别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抓住关键句:“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还是两年前的故事”;“两年日子过去了”。注意节选内容用倒叙的方式把三个端午节链接在一起:第一个端午节是翠翠邂逅了傩送,产生了朦胧的爱意;第二个端午节翠翠遇到了天保,天保表心意遭拒;第三个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对话回忆与傩送相遇之事,态度依然不明了。

3.以“翠翠”作为中心人物复述选文部分故事情节。

(三)研读文本,由形入情。

1.品味环境美。

(1)《边城》里面写了很多节日,集中写了哪几个?

明确:端午节、中秋节、过年。

(2)围绕这些节日,写了哪些民俗?在这些民俗,哪些你印象最深刻?

(3)从这些节日,你从中看出边城人们怎样的性格和生活状态?可以从哪些地方得到印证?

明确:自由交流,教师总结:团结有序、充满激情活力、与世无争、安逸、互帮互助、真诚淳朴。这是边城的人文环境:风俗美。

(4)除了从风俗中可以看出边城的美,从景物的描写中,你还能感受到怎样的美?

(投影,补充相关景物描写)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提问:在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此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小溪、白塔、老人、女孩、黄狗、小溪、游鱼这些意象的叠加展现的颜色、情境,营造出田园牧歌式的意境美。这也是一个自然环境美的地方。

2.品味人性美

(1)细读课文,运用批注法,感受理解人物的形象美。

从人物之间的对话中感悟爱情美、祖孙情。

明确:点拨学生抓住翠翠和傩送、祖父之间的典型对话,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

找出文中翠翠、祖父心理描写的句子,感悟人性美。

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段,感悟人性美。

(投影)

a.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b.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学生交流閱读体会,教师引导小结。

(四)讨论交流,把握旨蕴。

1.读完课文之后,我们感受到作者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美丽的湘西小城中成长起来的一个纯洁、善良、柔婉、细腻的美丽少女的翠翠形象,根据课文的情节进行大胆推测,翠翠的美丽的爱情能不能结出美丽的爱情之果呢?

明确:补充相关情节,打开课文,结合原文相关句子,把小说相关情节镶嵌进去,放慢节奏,拨动心弦,让学生体验感受。

2.这么美的故事,作者为何要以悲剧结尾呢?人们对《边城》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同哪种?

(1)牧歌说:“这是一首圆润悲远的乡土抒情诗,一首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它以柔婉清凉的歌喉,引导人们从桃花源上溯七百里的酉水流域,谛视一种自然、自在、野趣悠然的人生方式。”(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

(2)悲剧——挽歌说:“沈从文一方面从边城那原始古朴的民风里找到了他渴望的人情人性的美,同时对湘西人民因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继续着悲凉的人生有一种忧患与痛惜。作品中那翠绿的竹草、清澈的溪水、宁静的白塔、小溪上的绳渡、茶峒的码头、酉水岸边的吊脚楼,以及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比赛与男女中秋月下对歌等,给我们展现出湘西如诗如梦般的神秘与美丽,而翠翠与老船夫的内心孤独,他们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他们心底不被理解的希望与痛苦,又与作者的主观情绪紧紧相连,化为《边城》的一种内在的悲凉而感伤的乐章,使作品通篇浸透着一种忧郁的抒情诗气氛。”(姜彩燕)

(3)文化——原型批评说:《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更艺术地表现了作家面对这场变故而生的真切感受。它是唱给残败湘西的挽歌,但更显示了无可抗拒的历史理性对民族情感的又一次胜利。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推荐沈从文的《湘西散记》、《长河》。

2.修改预习时写作的阅读感言。

(六)板书设计

(施旭晖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341000)

猜你喜欢

诗化翠翠边城
边城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