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老宅安新家 他倾尽所有只为留住乡愁

2017-07-12凤舞

现代家庭 2017年7期
关键词:宅子古宅老宅

凤舞

把一栋百年老宅的每一块瓦、一片砖、一根料分拆掉,标上号,装上车,运到数百里外,照原样在另一个古村落里安上家,这样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干了这个“大活”的人叫李晓春,他不是古建筑专家,仅仅是一个不懂建筑的导游,而且他一连替八栋老宅安了新家。

李晓春是在一座老宅里出生的,无论他走到哪里,老宅就是他永远的乡愁。经常带队出游的他目睹了许多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老宅在城镇化进程中渐渐荒废湮没,痛心不已。因此,他决定倾其所有,为这些被世人“抛弃”的老宅安一个适宜他们“安居”的新家。

老宅,是心中的念想

今年45岁的李晓春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南津关古镇的一套四合院里。他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在李晓春的心中,老宅就是他的根,这里寄存了他所有美好的童年记忆。

据父亲说,四合院是爷爷的爷爷建造的。院子不大却结构复杂,大院套小院,里面居住着四户人家,四合院的大门一关,就像一个祖孙满堂的大家庭。院子里住着一位张婶娘,她的肚子里装有很多故事。每天吃完晚饭,张婶娘便搬着一把竹凳坐在老槐树下,绘声绘色地开讲起来,什么美猴王大闹天宫、刘关张三战吕布、岳飞精忠报国等等,李晓春听完一个又要听一个,怎么也听不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张婶娘的故事成了儿时李晓春最好的精神食粮。

成年后,李晓春不得不走出老宅,在异地他乡漂泊打拼。他打过工,创过业,后来进入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成都分公司工作,成为一名导游。

因为工作的缘故,李晓春时常游走各地的古村落、古建筑间,看着在那青石板天井、大梁、花窗、房门及其上面所雕刻的各种花虫鸟兽纹饰,踩着嘎吱作响的木制楼梯和地板,他仿佛又回到那个和小伙伴一起在老宅中尽情嬉戏玩耍、坐在门槛上听婶娘讲故事,那个让人心驰神往的纯真年代。

从事导游工作久了,李晓春还发现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都爱参观那些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甚至有些游客还特意请李晓春带着他们寻找那些隐藏在成都市区大街小巷的古民居,乐此不疲。一位65岁的台湾游客杜建年一边观赏一边不停地拿着相机记录着古宅内的景色。他感慨地说:“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摩天大楼等地标性建筑从来都不能真正体现她的美,只有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才让人越看越有味道。这些被历史浸润过的院落,赋予了城市温润深厚的气息。”

2005年开始,南津关古镇开始拆迁改建,老宅也难逃历史的命运。在轰隆隆的挖土机的席卷下,青砖白瓦的四合院消失了,原先的一大片树林也没了,记忆中的老槐树也被挖了。看着老宅被一点点铲除,只留下一堆废墟和断残的砖瓦,李晓春痛苦地蹲在那片承载他无数欢乐和记忆的土地上,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悸痛席卷全身,他自责道:“我没有能力将老宅保留下来,也没有为此做过哪怕一些微不足道的努力。”

这天晚上,李晓春和父亲坐在桌前翻开一本老相册,这里面记录了他们在老宅的生活场景。李晓春看着看着感慨道:“老宅的消失也带走了我童年和少年的印记,以及那些熟悉的曾经刻进我的欢笑和小小忧愁的一砖一瓦。”

父亲也轻叹了一口气:“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大城市,爱住电梯洋房,谁也不愿意待在老宅子里。很多老宅子或人去楼空,或新老交替,都一一陷入荒草和腐朽之中,有时候,我真想做点什么,留个纪念,不然等我们老辈们走了,谁还知道老宅子以前的模样。”李晓春一听当即表示赞同:“现在因为城市大建设,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老宅子在消失,等孩子们长大了,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都不知道祖辈们是如何生活的。”

于是,李晓春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城镇化进程中岌岌可危的老房子,在它们倒塌前把它们买下,运送到自己家,然后再慢慢地重建,他甚至还动员亲朋好友到四川各地搜罗古旧房子。妻子王丽对李晓春的做法很不理解,她嗔怪道:“复建老房子都是富贵闲人的游戏,你我普通人哪有这个能力。”李晓春摇摇头说:“这些年走南闯北看到很多老房子倒了、拆了,再也看不到了,多可惜呀,我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老房子修缮完整,虽然不能让它恢复往日的繁华,但至少能延续不倒。”

为百年老宅安个家

2007年3月15日,李晓春从朋友口中得知,远在剑阁山脊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里发现一处清代道光年间的建筑。放下电话,李晓春难掩心中喜悦,当日便跟随朋友前往山村实地踏访,开始第一次收购古宅的漫漫长路。

当李晓春急匆匆的脚步停驻在这座有着百多年历史的老宅外时,他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这是一座历经百年风霜的木结构老宅,据说是当年县太爷的府邸。古宅年久失修,有些地方漏雨,常年累月之下,有股淡淡的霉味。原本住在宅子里的人早已在多年前都陆续搬了出去。最让李晓春痛心疾首的是,好好的一座老宅活生生被人锯了一面山墙,拆下的木料都被当地村民们卖了。他当即决定要买下这栋老宅,搬回家,好好修葺一番。

3月18日,李晓春赶回成都,欲与妻子王丽商量搬迁安置老宅的事宜。没想到,妻子一听火了:“我们辛苦打拼多年,好不容易有点积蓄,你可别折腾光了,总之我不同意你收购老宅。”其实,不止妻子不同意,所有人都觉得李晓春疯了,要把一整座老宅搬到成都谈何容易!

可李晓春并没有气馁,一天晚上,李晓春拿出很多拍好的老宅照片給妻子看,全都是老宅最美的一面,一边看一边对妻子说:“丽丽,这宅子不错吧,等我把它搬回来修好了,到时我们再开个民宿,让五湖四海的人都来看看咱四川的美景,多有意义。”妻子深深叹了口气,无奈地点点头。

得到妻子的默认,李晓春开始行动了。想要收购老宅就要联系宅子的主人,李晓春没想到自己第一步就碰了钉子,这栋破旧的老宅竟涉及到8家人的产权,而且这8家人中有四五家人都外出打工,一时也联系不上。但他没有放弃,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跑了剑阁十几趟,一家一家去谈条件。时隔一年之后,2008年8月,李晓春终于办妥了所有收购手续。

接连而来的是老宅的搬迁工程。李晓春考虑到整座宅邸体量太大,一般的庭院是很有限的。于是,李晓春在温江区万春镇租了一块7亩左右的院子,准备将老宅安置在此处。

接着,李晓春又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将宅子所有的构件一一测绘标注好,并按编号顺序将它们搬至山下装车,运回了温江。

运回来后,李晓春却迟迟未动工,因为他希望能够尽可能保留老房子原本的结构、比例和形式,不去破坏传统的韵味。在朋友的推荐下,他请来了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有“四川古镇之父”之称的季富政。当季教授看到李晓春拍的老宅照片时,兴奋地说:“你能在深山中寻觅到这样的宝贝,实属不易。就冲着你这份坚持和对古建筑的热爱,我也要答应你,为老宅设计重建。”

尽管季教授用了大半年时间进行设计,但真的实施起来依旧难坏了建筑工人。首先,第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就是清洁和除白蚁。老宅拆下的木梁多是直径超过40公分的野生柏木或是红松。清理时为了不伤到木料本身,不能用化学制剂,更不能用金属硬物来清理。工人只能用硬刷子一点点刷,直到最后露出木纹自然的肌理。有的木料被白蚁侵蚀得很厉害,还要用天然药材烟熏火燎消除后患。

接下来更让人棘手的,是这些“零件”的配对。老房子结构复杂,如果没有扎实的古建筑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也很难原样组装起来。年轻的工人们基本对它们束手无策。无奈之下,李晓春又从当地请来了一位67岁的罗师傅。罗师傅和古建筑打过几十年交道,对这些老房子的结构烂熟于心,只要拿起一根木头就知道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在他的指点下,工人们先将所有部件在地上拼装好,再立起来。一个一个木件,徒手组装,没有使用任何电动工具。从部件配对到整个木屋组装完成,这个艰难的过程,李晓春和工人们整整耗费了六个月的时间。

动工后,李晓春才知道什么叫花钱如流水,他多年的积蓄很快就花得差不多了。2009年4月,现有的钱根本不够,李晓春决定把自己在成都市区的房子卖了,到万春镇放置老宅的园子附近租一所农舍,既方便管理老宅,又有了资金。可妻子王丽坚决反对,她认为修复是个大工程,根本就不是李晓春一个人能完成的。她劝说丈夫放弃。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为此争执过多次。不久,李晓春与妻子王丽最终因为巨大的分歧而分道扬镳。离婚后,李晓春独自一人来到万春镇,在园子隔壁租了一所农舍,全身心投入到老宅的修建中去了。

留得住老宅才能记得住乡愁

李晓春修复了一座百年老宅的事情,在当地传开了。很多人闻讯接踵而至,都想一睹这老宅的风采。2010年12月的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李晓春的老宅子前潸然泪下。老人祖籍温江,二十岁时远赴美国闯荡,五十年后回来,家乡全然改变,得知万春镇有老宅慕名前来。老人握着李晓春的手老泪纵横,约定明年再来。送走老人,李晓春感慨:落叶归根,故居承载了多少老人的情感寄托!

为了搜罗老房子,李晓春还物色了一批有眼光也有精力的“线人”。2011年1月12日,李晓春得知位于金堂淮口乡下有一座清代的祠堂,他再次整装出发。临行前,朋友劝阻他:“你已复建了一座古宅很不错了,就不要再折腾。这是国家的事,你一个平民老百姓凑什么热闹?”李晓春笑着说:“我认为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无论如何我都会坚持下去的。”

2011年7月,李晓春又收购了一栋明代的戏楼,戏楼屋梁中央有两个栩栩如生的龙头,两侧还有凤首,惟妙惟肖。看着精美绝伦,但做起来着实不易。这些都是全手工堆出来。这种工艺叫堆塑,成都没几个人能做了,李晓春四处走访请来一位73岁的张师傅。堆塑,是古建筑修复中的一项技艺,用水泥、石灰、麻筋、沙子等材料,通过贴、雕、塑等方式手工堆出来。费时费工还很考验技术,完全凭师傅的手感,光塑一个龙头要花上十多天时间。

为了这些老宅子,李晓春已经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每一座宅子的花费都在100万至300万元。目前来说,这些修复性的宅子还没给他带回过一分回报。

私人投资修复古建筑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很罕见,温江区当地政府对李晓春“传承民俗文化,挖掘民间遗产”的做法很赞赏。2013年初,当地政府将李晓春的古宅修复项目作为旅游重点扶持项目。接下来的日子,李晓春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清早4点半就起来,各种电话几乎是24小时不间断地打进来,资金筹措、老宅的收购,构件的拼接要找老专家指导,还有工人的管理问题……这些都在李晓春的脑海里打转。每天,他来来回回七八趟,一天下来走二三十公里,就像当年当导游一样,他用脚下的步子一点点丈量着传承文化的梦想和现实间的距离。

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春节,李晓春都是和工人们一起在工地上度过的,简单吃过饭,大家便又忙开了。李晓春感慨,“真正做起来,才发现时间对于我来说太不够用了。”

古老的宅子让很多中外游客惊喜。负责海外旅游的朋友王梅打电话给李晓春:“晓春,你真棒,那个园子我发到朋友圈,好多海外朋友要我带他们来中国,今年国庆节,我带着他们来参观。”2016年9月底,李晓春的园子迎来了一群外国人,李晓春的讲解令大家听得如痴如醉,老外们被这些老宅子深深吸引,李晓春很欣慰。

2017年2月14日,八座川派古建筑终于都在这里立起来了,他们构成了前院、后院和侧院。青砖白墙的旧式川派建筑群,县太爷的宅院、戏台、龙门、祠堂……一座座小楼错落有致,雕花窗、天井、水槽、老牌匾……一桌一椅,一琴一箫,外表内里都是岁月的积淀,透着古朴而悠远的韵味……件件都期待着远方的游子,时间的翅膀仿佛扑棱棱停住。

目前,李晓春已经把他所有的收入不断地投入到老宅的修复工程中去,但这是个巨大的工程,耗费资金、人力、物力、社会资源无数。单凭个人力量,很难维系。他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参与到建设民族文化的事业中来。采访结束时,李晓春说,在未来,他想开一间民宿,一来可以更多、更好地保护老宅,传播传统文化,二来也能为游人提供一个绝好的休养之所。”

一座老房子承载着一家人、几代人的回忆,一个老村落更是写满了一群人、数辈人的回忆。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那些优秀的传统建筑,承载了太多的记忆,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底蕴,是传统文化发生发展的有力载体。如何留住乡愁,保留和保护好优秀传统建筑、传承地域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文章。李晓春期待着能留住更多的古宅,让人们永远“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中除李晓春外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宅子古宅老宅
老宅旁的竹林
老宅子的梦(外一首)
老宅
古宅
异乡人
《被占的宅子》中荒诞的立体主义
苏州老宅 二月
古宅捉鬼记
《通灵之六世古宅》:今天你解暑了吗?
影壁墙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