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去世:六年磨一剑,《西游记》经典永恒
2017-07-12
“杨洁,要是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
“有钱就敢,为什么不敢!”
这是1981年11月,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生,与52岁的杨洁之间的一次对话。
多年以后,杨洁在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中,描述当时的心绪,连称“心潮澎湃”“难以形容”。此前,杨洁当过文艺兵、播音员,又被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担任戏曲导演,但梦想还是拍电视剧。
次年夏天,《西游记》在扬州开机。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她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除西藏、青海、宁夏、湖北、台湾之外的26个省。作为导演、编剧,杨洁的酬劳是每集90元钱,主要角色当中,孙悟空和猪八戒每集80元,沙僧60元,其余人员更低,且是按集给钱,不是按月,这就“吓跑”了一批当时的“明星”。作为一部神话剧作,“腾云驾雾”少不了。在没有“威亚”的前提下,剧组用钢丝制作吊绳,几乎每个演员都有摔倒的经历;没有白马,就将黑马刷上白漆,一到下雨天,“小白龙”就成了“小花龙”……
即便经费紧张,她也从不在艺术上做任何让步。为了实现自己想要的艺术表达效果,杨洁跟领导吵过,哭过。片头曲《云宫迅音》在面世前,曾因“编曲不够传统”,险遭一票否决。是杨洁力主保留这首曲子,“我是《西游记》的导演,应该对全剧的艺术负责”。
整个剧组只有一台旧摄像机,开拍前需要先对好焦点,如果演员有移动,就要重新调。就是靠着这台摄像机,杨洁拍出了眼花缭乱的交错感。1985年,“中日第二届电视艺术交流会”上,日本NHK电视台的导演问杨洁:“你们的《西游记》角度变化那么多,用了几台摄像机?”杨洁重复回答了三遍“一台”,日本同行依然无法相信,摇头惊叹“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尽管如此付出,杨洁仍被要求停拍,理由是十五集已经花光了三百万元预算。杨洁提出自己找钱,有些小观众知道后甚至寄来了自己的压岁钱……后来有人问她:“这么难,就没想过放弃吗?”她说:“没有,从来没有。敢问路在何方?在脚下!一定要把它拍成,我要证实我自己。”
最终,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慷慨资助给他们三百万,但这些钱并没能支撑《西游记》拍完,杨洁只好忍痛放下《险渡通天河》等五集。直到2000年开拍《西游记》续集,才补上这五集。
从开机到最终完成,《西游记》剧组历时6年,从南到北,足迹遍布中国及印度、泰国。1986年春节,《西游记》在央视首播(只有11集,1988年春节才正式将全部25集连播)创下了89.4%的收视神话。杨洁也凭此荣登新时期全国电视剧十佳导演榜首。
2017年4月15日,杨洁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其导演的“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也再度引發社会热议。为什么86版《西游记》能承载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成为一部久播不衰的经典?对此,杨洁在一次访谈中一针见血地说:“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她的这句赤诚箴言,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佩。但即便如此,她也曾说《西游记》是她心中永远的痛,由于时间仓促,很多地方留下了遗憾,以至于她有十年时间,一看到《西游记》就换台。对于现今的影视剧,杨洁也和其他前辈一样,有诸多不满:太多的戏说、恶搞让她为名著和历史担心;许多导演动辄几千万、上亿的花钱,却拍不出一部高水准的作品,这让她心疼。但她也不得不承认:那个精雕细琢的时代远去了。
热议锐评:六年磨一剑,用“唐僧取经的精神”打造一部电视剧,杨洁应该被记住的不只是她在创作时所作出的贡献,更有她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揆诸当下,在资本逐利的推动下,影视行业谈艺术的人少了,谈生意的人多了,创作心态日渐浮躁功利。小鲜肉当道、注水剧盛行,演戏全用替身、台词都靠配音、特效就凭抠图,粗制滥造之无底线让人咋舌。古语有云,“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创作是一次次艺术修炼,一次次匠心独运。如果缺失了追求艺术的纯粹,又怎能创作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范荣,新华网)
素材运用:远离浮躁、不求功利;纯粹与坚持;艺术追求;匠心坚守;六年磨一剑;“西游精神”;大浪淘沙;经典永恒;精神长存……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