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7-07-12孙竹梅王洛彩杨宁
孙竹梅++王洛彩+杨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比较效益偏低
2016年本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81.8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54.03万亩,销售均价1.6元/千克,以亩产500千克计,总收入约800元,扣除各种费用后,亩收益微乎其微,土地流转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玉米季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据农技部门统计,2016年全市玉米单产分布结构中,单产低于500千克的有57.7万亩,这就进一步制约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2. 异常气候频发
气候因素是制约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光照、温度和降水上。近几年,由于气候异常引起的气候灾害有高温、干旱、大风、暴雨和冰雹。如2013年立秋前后出现持续异常高温天气,平均气温≥35℃的高温天气多达16天,且高温持续时间较长,8月全市平均气温28.9℃,高于常年2.8℃,多数玉米品种出现授粉结实不良,导致不同幅度的减产,减产严重的达200千克以上。2014年夏玉米前、中期出现大范围干旱,截至7月21日全市受旱面积129.7万亩,播种至7月28日有效降水极少,全市平均降水仅有140.8毫米,比常年偏少55.39%,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育进程。2015年8月22日在枣庄西南部台儿庄、峄城局部地区发生大风天气,致使少数田块地头出现倒伏,影响了籽粒灌浆,减产幅度在50%~70%;10月1日出现大风天气,致使多数品种出现倒伏,无法进行机械化收获,只能人工收获,进一步增加了种植成本。
3. 播种质量有待提升
①播种时间偏晚。导致玉米很难利用充足的光热资源获取较高产量。
②播种太浅或太深。播种太浅,造成玉米的抗旱能力差,出现重旱时易受灾;播种太深,形成小弱苗,影响玉米产量。
③播种密度不合理。每亩播种密度大于6000株时,田间郁闭,株间通风透光差,单株生长发育不良,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影响了有机物质的制造、运输与积累,造成空秆多、穗小、粒少、粒重轻,从而影响产量;播种密度小于3000株时,群体光合作用速率不高,很难发挥增产潜力。
4. 盲目间(混)作
不同品种间(混)作,一方面可以提高田间生物多样性,实现作物差异互补;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品种间(混)作可以使玉米群落合理分布,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但是在生产中,部分农民为提高品种的抗倒性,盲目进行间(混)作,如用登海605与隆平206进行混作,登海605缺粒现象较为严重;用郑单958与泰玉7号进行1︰1间作,造成玉米综合产量低于单一品种单产。
5. 化学除草不科学
①盲目进行药剂混配。
②盲目增加药剂浓度。
③应用除草剂的时间偏晚。
④在不利天气(如高温、高湿、大风等)条件下喷药。
⑤与有机磷农药混配施用,或喷施有机磷农药安全间隔期偏短,或喷施其他作物除草剂的器械未清洗干净。
⑥未选用正确的除草剂。
6. 中后期田间管理不到位
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后,植株较高、叶片易划伤皮肤,导致农民不愿意进入田间进行打药、浇水、施肥等农事操作,造成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玉米螟进入穗部,吸取玉米的营养物质)和水肥不足。
7. 机械收获洒落籽粒严重
①玉米收获机械不过关、设备陈旧老化。导致玉米籽粒洒落严重,轻的在50千克左右,严重地块可达100千克。
②机手出于多方面的原因操作不当。如为节约成本不安装过滤网,或行驶速度过快,或对玉米籽粒洒落认识度不高等,同时还会影响下茬作物的生长发育。
二、应对措施
1. 调整种植结构
进一步优化玉米—小麦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不断增加玉米、小麦的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尤其要增加绿色增产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当玉米价格偏低时,根据实际改种其他作物,如蔬菜(马铃薯)、瓜果、油料作物(花生、大豆)等,最大限度地增加种植收益。
2. 建立健全异常灾害预警体系
通过市、区、基层点三级平台建设,实现三大智能管理与服务作用:
①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数据收集、汇总、整理、分析,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②搭建技术推广与服务平台。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技术人员,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全市各监测点基本情况,掌握墒情、气象、病虫害有关预警,这样才能及时准确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
③创建生产者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共享,使生产者及时掌握本区域范围内气象条件,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管理(如自动灌溉、水肥一体化滴灌等功能),从而达到政府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田间智能管理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
3. 提高播种质量
①科学确定播种期。夏玉米播种越早产量越高,为降低粗缩病的发病程度、减轻危害、提高产量,播种时间以6月5~15日为宜。
②播种密度要适宜。根据玉米的品种、气候、地力等因素,合理确定玉米的播种密度,让品种的丰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③播种深度。一般在3~5厘米,土壤含水量高时宜浅播,反之宜深播。
4. 科学选择玉米品种
选择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如登海605、登海618、华皖602、隆平206、隆平208、鲁单818、齐单1号等。一般每亩种植密度控制在3500~4500株,在中产田,登海605、华皖602、鲁单818每亩留苗4000株,隆平206、隆平208、齐单1号每亩留苗3500株,登海618每亩留苗4500株。充分发挥合理密植的均衡增产潜力,该密则密、该稀则稀。不能盲目进行间(混)作,如登海605不宜进行间(混)作,否则空粒率增加;隆平206与隆平208可以按照1︰1的比例混作。郑单958由于种性严重退化,不建议种植。
5. 科学进行化学除草
随着本市秸秆还田的大力推广,宜在玉米5叶期前后进行化学除草,除草时要求土壤湿度适宜、气温不能太高、无风的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亩用55%莠去津悬浮剂+10%硝磺草酮悬浮剂各100~150克,对水30~50千克,均匀喷施地面杂草,效果显著。
6. 戴保护性设施装备进行田间操作
为解决玉米中后期农事操作难的问题,田间操作时可戴上网帽,能降低玉米叶片接触脸部皮肤,从而提高了操作的舒适度。后期进行浇水、施肥和打药管理后可增产75千克以上。
7. 加强机收操作技能培训
①加强对机手农機农艺融合的培训力度,使其具有节约粮食、增加产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使其了解籽粒洒落的原因,监督机手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③进一步改进玉米收获机械,真正做到农机农艺融合,实实在在增加农民的收益。
(联系地址:孙竹梅 山东省枣庄市三农服务中心 邮编:277800;杨宁 王洛彩 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区水利大厦329室枣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27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