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热点刷掉的时间与独立思考能力
2017-07-12赵赛坡
赵赛坡
没有人会记得,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不喜欢读报纸、看杂志。进入新世纪,在Web 2.0的口号里,博客首先扮演了新闻生产者的角色,随后社交媒体接棒成功,从而真正实现了从专业主义的新闻到民主的新闻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新闻的含义正在被无限地扩展。2006年9月,Facebook启动NewsFeed(这款产品奠定了目前社交媒体的基本形态,当你关注了某个人后,他的所有状态更新都会出现在你的社交媒体时间线里),用户愤怒地发现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但随后的事态发展出乎所有人意料,用户开始享受在这个含有“news”一词的产品中阅读朋友们的状态:或是文字、或是照片或是某个网站的链接。
如今,美国各大报纸、杂志生产的新闻只有通过NewsFeed才有可能得到最大化的传播,然而这些新闻的传播过程又被用户的二次生产、加工变成“新新闻”。新闻机构已经失去了筛选的能力和排列的权力。
在中国,“事实与观点相分离”的原则早已被中国的媒体人、自媒体熟练掌握。去年年底的罗尔募捐事件里,剧情在短短一天的反转之后,各种媒体、自媒体的文章相继出现,然而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有这样的句式:“不管真相究竟如何”。
这种没有真相、依靠观点堆积的文章如今泛滥于中文互联网世界,正如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在《试刊号》中所言:或许“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倾向,然后我们给予他们一种倾向,于是他们察觉到自己有了倾向。”这同时也是波兹曼发出的“信息是垃圾”的理论的基础,毕竟赫胥黎早就发出了警告,真相会被淹没在过多无效信息的浪潮里。
在这个时代,我们通晓地球到星辰的距离,卻迷失在地面到头骨之间;在这个时代,新闻也好,文化也罢,最终都是向技术卑躬屈膝;在这个时代,新闻与文化变成了可有可无、可任意搭配的快餐。纵然你想逃离,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消息还是让你无法自拔。记住埃科的话吧:“我们是在一列特快车上面,中间没有停靠站。”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