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默读教学研究综述

2017-07-12张高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语文

默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等于学习默读,而是通过默读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语言形式。在笔者所整理的近50篇论文中,研究者们对语文默读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下文将从语文默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语文默读教学训练方法及作用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默读教学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后,语文阅读教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默读教学高潮,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研究者们给予了高度关注,积极探讨了默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对策、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默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对于默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总结认为:

1.默读教学时间不足

语文课上,教师为避免课堂“气氛沉闷”,几乎不愿意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默读沉思,去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一味追求热闹,这让许多教师因噎废食,偏废了默读教学。甚至在课堂提问出现沉默时,有些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早早奉上“正确答案”,根本没有给学生默读思考的机会。

2.默读教学要求模糊

所谓默读教学要求不清晰,一是指教师教学语言的不规范,默读教学很多时候就成了“快速阅读课文”或者是“快速浏览”,学生在听到这样的术语时,并不明白什么是默读;二是默读和思考相交织,教师没有给予有关默读的方法提示,只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晰对课文的“阅读感受”,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3.一味强调朗读,忽视默读教学

纵观当下语文默读教学现状,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依旧是对默读教学重视不够。许多教师把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当作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重视朗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教学中一味强调朗读,甚至组织反反复复、“人声鼎沸”的喊读,那只能算是味同嚼蜡的苦读。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与默读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阅读教学中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默读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教会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种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书样式的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新课标也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默读教学怎能缺失?

以上是目前默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默读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1.课堂是阵地,课外创条件

教师在课堂上要舍得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默读一篇课文,一般要三五分钟,但如果要边查边读边思,真正做到在默读中发现问题,那就需要若干个三五分钟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优化教学设计,取消大量繁琐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堂上预留的默读时間终究有限,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外运用整块时间开展阅读,从而培养默读习惯,训练默读能力。

2.培养问题意识

默读作为一种无声阅读方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容易思路跑偏或“开小差”。因此,在默读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或问题,给学生一种阅读的导向,激发学生通过默读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有目的地去读。这样的教学才能产出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3.以朗读奠定基础

新课标对默读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默读,边读边思考,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训练应和朗读训练配合进行。低年级学生不习惯静坐看书,注意力、持久性较弱,此阶段以朗读训练为主,默读训练所占的比重较小。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训练的时间和力度要相应增加。

笔者认为默读教学正是在朗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阅读活动。在训练朗读的同时,过渡到指导默读,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一过渡过程不宜操之过急,当以循序渐进。

二、默读教学训练方法及作用研究

(一)对默读能力、技巧指导的研究

默读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抓住有利于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默读能力的提升有赖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合理的训练。教师无需刻意进行默读教学设计,也不必把“默读”抽离出来开展专门的默读训练课,常态的教学环境和日常的学习内容就是培养默读能力的重要基地。教师只要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默读能力的强化训练,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促进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

在笔者看来,语文默读教学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默读指导与训练,培养默读能力;二是引领学生运用默读这种方法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正如曹进海所说,前者可称为“以默读为目的的教学”,后者可称为“以默读为手段的教学”,二者虽然密不可分,但都有各自侧重的具体内容与实施策略。[1]

在所统计的论文中,有关语文默读教学方法的探究超半数有余。俗话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通过语文默读教学教会学生默读方法,学生方能在实践中运用默读去感受文本的语言文化魅力。有研究者认为默读的过程就是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将语文默读教学的过程理解为教学生感知文本的过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常用的三种方法是观察法、游戏法和干扰法。[2]然而,语文默读教学单靠课内训练终究难成气候,还需指导学生在课外加以强化。在课内我们可能仅默读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课外给了我们更大的空间去进行整本书阅读。这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方法的教学是为了促成学生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研究者们对语文默读教学的探究,目的就在于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对默读教学作用的研究

新课标明确指出:“低年级‘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高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可见,默读教学在各个学段都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这样的重视是有理由的。默读,它有着其他的阅读形式不可比拟的价值与特性。默读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独具魅力,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语文默读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其二,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其三,注重阅读个体差异;其四,使用价值高。[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美丽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该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语文默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学生终身学习的质量和进程,笔者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在神思飞扬中拥有自我、自信和睿智!

总的来说,研究者对于默读教学作用的总结是比较全面的,他们也提出了支撑这些观点的例证,即关于这些作用、效果的具体展示。可是,这些基于结果层面的论述,更多的还是呈现一种经验性的概括和总结,而对于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和说明。比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依据是什么等,尚未涉及。

三、默读教学总结评述及展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默读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但这些众多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概念界定不清

首先,对默读与默读教学概念区分不清。在多篇论文中,题名虽为默读教学,但主要内容却是对默读的训练、指导,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默读教学。逻辑不够严谨,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了认识上的不足。

其次,对默读教学中的默读和语文教学中的默读认识不清。默读教学中的默读,把书面语言看做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而语文教学中的默读,认为书面语言既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同时又是认识和学习的对象。这是两类默读的本质区别。默读教学的最終目的不是为了提高默读水平,而是通过默读去感受、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以提高语言能力。

2.研究内容分布不均

通过对语文默读教学有关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多集中在默读的价值,以及语文默读教学的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等方面。而对于默读教学的具体实施,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和不足。默读教学并不是对默读技巧的生硬灌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默读的方式或手段来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

综上所述,默读教学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本质、目的、特点与规律。对于现存的问题,应切实找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还默读教学以健康,让默读教学不再有病态。同时,这些问题也可形成一些新的研究课题,比如,从阅读教学的本质看默读,默读教学就具有了目的性,指导也就有了针对性;“让课堂‘静下来”可从不同课型对默读的不同要求这一角度,来探讨何时默读、何处默读等。这些关于默读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注释:

[1]曹进海.课堂默读:阅读教学方式的“新”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1).

[2]秦小炜.浅谈默读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5,(27).

[3]秦咏中.默读:于无声处听欢歌[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0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美峰.有感于对默读的细细品味[J].教育科研论坛,2008,(04).

[3]曹进海.课堂默读:阅读教学方式的“新”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1).

[4]薛慧鸣.让默读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2015,(19).

(张高娟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11100)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