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农场,新西兰还可投资这些(外交官谈一带一路商机)
2017-07-12陈霞枫
本报驻新西兰特约记者 陈霞枫
新西兰在对华经济贸易关系当中,有很多个“第一”。新西兰是西方发达国家当中,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双边自贸协定的。今年3月,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安排备忘录,这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首次就“一带一路”倡议签署类似文件。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商务参赞张帆日前接受《环球时报》专访,介绍了中企在新西兰投资的现状,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企投资新西兰的新契机。
农业投资受青睐
近年来,中国在新西兰的投资出现百花齐放的特点。其中,农业、旅游、基础设施等,是目前较受欢迎的投资领域。不过,在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也出现中资活跃的身影。新西兰是少有的以农业立国的发达国家,近年来,该领域的投资机会也得到中企青睐,但这过程中也有许多波折。
张帆介绍说,新西兰有着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投资,标志性的事件起源于2011年12月上海鹏欣收购新西兰的克拉法农场。因为涉及收购的农场面积巨大,该收购在新西兰朝野产生巨大争议,最终新西兰政府附加了26项条件,鹏欣才开始在新西兰的投资。到2015年9月,新西兰政府否定了鹏欣继续收购洛岑农场。
根据新西兰外国投资法规定,农用土地属于敏感土地,必须严格审批。而新西兰政府没批准鹏欣投资的项目,主要因为政府和民众对外来资本收购新西兰土地,尤其是农用土地的担忧。“所以在土地问题上,新西兰政府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民间对外资的态度,不能说敌视,但至少比新西兰政府的态度还要保守”。
不过,新西兰政府否决鹏欣的一个收购,不代表中企无法在新西兰农业领域进行投资。近年来,中国主要乳制品生产商,基本上都在新西兰通过绿地投资或并购的方式,建设自己的生产基地。在这些领域,新西兰政府还是持开放的态度。对中企来说,农业投资方面整体环境是开放的。当然具体到个别领域,例如大规模农业土地的并购,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需要根据新西兰海外投资法,通过海外投资办公室审批。
旅游、留学将是新增长点
张帆认为,在“一带一路”带动下,旅游和留学未来将成为中国对新西兰投资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新西兰旅游接待能力受到限制。我们也向新西兰政府委婉提出过。新西兰政府也承认这是他们目前的短板。但是受限于其《资源管理法》,新西兰在旅游地产的快速发展方面受到限制,不可能一下建很多酒店来满足中国游客需求。不过,这些挑战对中企来说也是机遇。一方面,新西兰方面在努力推出更多旅游产品,实现旅游市场的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在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些都是中资可以积极参与的增长点”。
在留学领域,张帆称,由于价格相对便宜、整体社会环境安全,新西兰留学产业有很大吸引力。新西兰教育产业,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在世界上有一定地位。除了高等教育外,新西兰中小学留学产业,在未来将成为一个增长点。
这些领域潜力巨大
张帆告诉记者,新西兰政府和民间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经历一个从不太熟悉到相对了解的过程。之前很多当地人士觉得新西兰只是在“一带一路”延长线上,似乎置身事外。如今,新西兰媒体、工商业和政界对“一带一路”都表现极大的热情;而且从执政党到在野党,也都对此达成共识。
张帆认为,中新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在基础设施、贸易和金融这三个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潜力。一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前景看好。目前,新西兰国内尤其是奥克兰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巨大短缺。但由于新西兰政府和奥克兰市政府,受到评级机构对其在政府债务方面的评级限制,无法借贷更多政府债。而中企在基础设施领域,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方面,都是具有优势的。
第二,两国自贸谈判推动贸易和投资。新西兰很多产品,如保健品、乳制品等,都很受中国消费者欢迎。但新西兰很多产品的生产能力有限,一旦需求量增大,供给能力就跟不上。“投资扩大其生产能力,推动贸易对华出口,是值得中国企业参与的投资领域”。
第三,金融领域合作为中国投资提供帮助。从2014年开始,中国工行、中行和建行相继在新西兰设立子公司。借着“一带一路”东风,两国在金融领域合作也为中企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提供财务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需要做好三个准备
张帆认为,中国企业在新西兰投资,在政策和社会层面,风险比较小。但在商业方面的风险,是比较大的。由于新西兰国内市场本身不大,产业规模也比较小,因此企业在当地投资就会面临不小的商业竞争。
和其他欧美国家相比,在新西兰与当地人打交道相对比较容易。当地虽然族群组成比较复杂,但是种族歧视比较少。其多元化社会文化有比较强的包容性,大部分国民对待外部事物的心态还是开放的,但也有一部分民众对外国人存在偏见。此外,新西兰是一个注重诚信的国家。要赢得新西兰人的信任,需要较长时间。尤其在做生意过程中,要让对方放弃原来合作伙伴而选择新合作伙伴,这个转换过程是比较艰难的。一旦这种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双方的友好就是非常牢固了。
张帆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新西兰,需要做好三方面准备:第一,人才储备,一方面要自己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尽量依托所在国人力资源,积极招聘当地人才;第二,对新西兰国情要有了解,新西兰有西方国家的共性,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第三,与媒体打交道。比如,危机公关是一个很专业的工作。中国原来没有这个概念,企业也不懂。但在国外,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知名企业,必须要有专人来负责。
张帆举例说,上海梅林收购了50%股权的新西兰银蕨农场,前段时间说要关闭一个工厂,导致当地370名工人要失业。新西兰一些媒体就利用失业问题大做文章。但后来企业在媒体上做了解释工作。“在这个问题上,中企的做法第一符合市场规律,第二也符合当地惯例,对失业工人进行必要安置,也展现中国投资者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现在我就再没有听到负面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