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妇产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7-07-12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福建省妇产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回顾福建省妇产科学发展历程、各学组的创建过程,重点阐述妇科肿瘤、盆底功能障碍、妇科内分泌疾病、宫颈病变、妇科腔镜、生殖医学、病理学、产科、产前等在临床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及不足,展望福建省妇产科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和目标。
妇产科学 专业学组 学科发展历程 发展趋势
1 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发展历程回顾
1952年10月26日,福建省老一辈妇产科专家组织成立中华医学会福州分会妇产科学分会,夏美琼当选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为李济民、董天伦,秘书由王玉清担任,会计郑素兰。曾纪光委员负责无痛分娩的推行,俞建华委员负责妇幼卫生工作。1954年学会改选,夏美琼连任主委,委员共9名。学会下设学术组与计划生育组,学术组委员有李济民、许道璋、查海琛等,计划生育组有董天伦、刘天啸与薛德馨。“文革”期间,由于学术活动受到影响而暂停,直到1979年4月26日正式成立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26名。1985年3月分会进行换届改选,第二届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26名,常委9名。1992年1月分会换届改选,第三届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28名,常委9名。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术风气盛行,福建省相继成立多个学会。此后在省医学会的指导下,各分会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95年第四届委员会成立,2001年成立第五届委员会,2005年10月选举产生第六届委员会,2009年8月在福州换届成立第七届委员会,2013年4月在福州选举成立第八届委员会。妇产科学分会在服务中壮大队伍,汇聚会员,2012年、2015年学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先后成立十个专业学组,群众性学术活动更加活跃。
相对我国各地医学会,我省妇产科学各专业学组尽管成立较晚,但发展迅速,起到良好的学术推动作用。其中内分泌学组由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林元教授担任组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硕导郑志群教授任副组长,陈秀娟主任任秘书;盆底学组组长由我国盆底医学开拓者、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宋岩峰教授担任,福建省立医院妇产科刘佳华主任任副组长,学组成员由福建省从事盆底疾病防治工作的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共30名人员构成;妇科肿瘤学组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秀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谢榕主任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黄玉秀副主任任秘书,学组成员38人,均为省级和地市级医院妇科肿瘤著名专家学者及专业骨干;生殖学组由康跃凡主任、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刘芸教授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郑备红主任任秘书,学组成员24人;首届宫颈病变学组则由妇产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戴丽玉主任任组长,李清主任任副组长,陈建翠副主任任秘书,并于2015年12月进行了部分成员调整,并由原先的25名增加至30名;产科学组由福建省立医院杨茵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硕导胡继芬教授担任组长、副组长,福建省立医院陈宇清主任任秘书;产前诊断学组由徐两蒲主任技师任组长,福建省立医院陈豪主任任副组长,何德钦主任医师任秘书,学组成员30人;腔镜学组由福建省人民医院陈捷教授担任组长,谢熙主任担任副组长,陈丽笙主任担任秘书。2015年12月,妇产科学分会在8个学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病理学组、生殖道感染学组,进一步完善了学科建设。其中病理学组由吴荔香主任担任组长,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孔令员任副组长,许淑霞副主任任秘书;生殖道感染学组由林丹枚主任任组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硕导项双卫主任任副组长,孙蓬明主任任秘书,学组成员24人,对福建省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起了重大推动作用。这些学组的成立为福建省妇产科学发展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氛围,并将妇产科学术推广深入到地市一级。
2 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专业学组的医疗技术发展
福建省妇产科学技术紧盯国际、国内前沿,部分三级亚专科技术发展已经走到国内前列。福建省于1994年开展米非司酮配伍米索药物流产,1995年在国内较早开展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1994年开展宫、腹腔镜手术,1996年起开展阴式子宫切除,如今省内已广泛开展宫、腹腔镜手术,进行宫腔、输卵管整形等不孕症手术、腹腔镜下卵巢肿物剥出、附件切除、子宫肌瘤剜除、鞘内子宫次全切除、全子宫切除术、各种子宫畸形矫正等。阴式手术则开展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肌瘤剜除、阴式子宫及附件切除、阴式扩大子宫切除术、阴式宫颈残端切除。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等均筹建不同级别的妇科腔镜培训基地。1999年,宋岩峰教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妇产科深造时开展了女性尿失禁研究,并为我国填补这一女性疾病医学领域空白。她们创建起国内首家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女性尿失禁诊断治疗中心,自2000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针对特异性缺陷进行修复”的微创外科手术,包括多种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TOT、TVT-O、In-fast)、自体阔筋膜、骶棘韧带悬吊及与盆底重建手术同时进行的尿道悬吊术,近年来又开展TVT-A、A-just等手术方式。同时开展了多种非手术康复治疗,包括盆腔生物反馈、盆底磁外控神经调节、盆底肌电刺激及盆底肌锻炼、膀胱训练等。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福建在妇科肿瘤诊断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展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宫颈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膜后淋巴结清扫、外阴癌根治术、大网膜切除术等;妊娠合并妇科肿瘤、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复发性、难治性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近年来扩大了内镜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也逐步开展了妇科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福建省妇产科生殖医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迄今为止,全省已批准或试运行的各类生殖中心总计14家,包括解放军福州总医院、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泉州市妇儿医院等。目前多个生殖中心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体系,生殖医学专科人员具有扎实的妇科生殖内分泌基础、成熟的超排卵监测技术,以及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单精子卵胞质内显微注射技术、胚胎活检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技术。宫颈病变方面,自1989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开展阴道镜检查,此后全省相继开展该项技术,2000年我省又引进国际先进的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技术,采用TBS细胞学诊断系统,2003年11月经福建省卫生厅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省宫颈疾病诊治保健中心”,2006年开始,我省各家医院先后引进不同的HPV检测技术,现已形成规范的宫颈病变“三阶梯”诊断技术:宫颈液基细胞学和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宫颈锥形高频电波刀的电圈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或冷刀切除术。
现代产科包括妊娠生理、正常分娩、异常分娩、病理产科、胎儿病理、分娩技术、新生儿学等专业,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产科的应用使产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福建省立医院于1978年在省内首家引进第一台胎心监护仪,以及B超诊断仪在产科临床的应用,使产科学科的发展起到飞跃的进步。1988年我省开展家庭化分娩;1994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在省内率先开展羊水葡萄糖含量测定,判断宫内感染。1995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开展妊高症患者脑血流检测,论文被SCI收录并被写入第五版《妇产科学》教科书。1999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在省内率先开展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并逐步向全省推广,减少母婴并发症如巨大儿、产后出血、死胎、酮症昏迷等;2004年开展导乐“一对一”陪伴分娩,新生儿游泳、新生儿抚触业务;2006年开展分娩镇痛技术,减轻产妇紧张、焦虑和痛苦。从临床和基础层面,对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进行序贯性研究,探讨促进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综合策略。产前宣教如孕产妇心理测评、拉马泽分娩减痛法可防治产前抑郁;科学管理孕期体重可协调产道并控制胎儿体重;根据“改良头位分娩评分法”及时准确识别难产;开展分娩镇痛技术、鼓励疤痕子宫患者阴道试产、实施产程中人文关怀、合理使用催产素、重视阴道助产、积极处理第三产程、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产后出血(PPH)等改善孕产妇阴道分娩体验;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产后盆底肌松弛,明显减少阴道分娩近远期并发症。针对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临床处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继芬教授团队探索建立多种危重孕产妇病情评估系统:参照APACHEⅡ评分系统及结合产科特点,在国内首次制定改良产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系统;建立重度子痫前期产前风险评估的方法;对传统的瘢痕子宫的评分方法——Flamm法及Weitein’s法进行改良,对进入产程后瘢痕子宫孕妇进行评分,评估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患者阴道试产结局的风险。杨茵主任带领团队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提出治疗上应早诊断,确诊后24h内及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后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对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患者应尽早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原则。
2003年WHO乳腺与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推出以来,我省大多数医院的病理科都基本掌握了WHO分类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对妇产科肿瘤的分类与病理诊断趋于一致,并且得到了妇产科临床医师的认可,使得临床与病理能更好地沟通。近年来针对2014年WHO新出版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学分类进一步全面学习。生殖道感染技术方面,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阴道微生态理念和阴道生态评价系统,并指导于临床应用。
3 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专业发展现状
3.1 学科建设
福建省妇产科学专业依托各专业学组,健全各三级亚专科学科体系,并逐步培养各家专业人才。福建省妇产科学盆底医学专科由宋岩峰教授早年一手开创,自1999年开始短短几年就使得此专业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优先发展学科。解放军福州总医院也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妇产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目前福建省盆底医学专业拥有一批梯队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团队中绝大多数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坚韧的钻研精神。福建省妇科肿瘤学作为全省妇产科传统优势专科,自2003年开始招收妇科肿瘤专业硕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肿瘤学硕士60余人。现有硕导7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如孙蓬明、孙阳等博士是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坚韧钻研精神的中青年骨干,他们多次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004—2012年,郑秀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一、二届委员;2012至今,林安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三、四届委员。2008—2012年,郑祥钦主任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2012至今孙蓬明主任选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二、三届青年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生殖学科拥有一批梯队结构合理的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团队中绝大多数为中青年骨干,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 5人。2003年11月,福建省宫颈病变学科专家戴丽玉主任创立福建省宫颈疾病诊治保健中心,挂靠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开展工作,长期以来担负着全省宫颈癌普查、防治指导工作,于2008年被授予卫生部十年百项PCC项目示范基地称号,积极参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主办的“宫颈癌防控技术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取得了基地资格。
福建省产前诊断中心申请建设“福建省产前诊断与出生缺陷重点实验室”获省科技厅通过。产前诊断学组徐两蒲主任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委会产前诊断学组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出生缺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委员。目前福建省产科拥有一批梯队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团队中绝大多数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现有教授6人,其中博导1人,副教授1人。颜建英教授为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以及妊高病学组委员。蔡文红主任为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夏泳主任为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高病学组委员。潘勉主任为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何淑琼副主任医师为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高病学组青年委员。拥有一个产前诊断中心及福建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1个产前诊断机构,初步建立了基因分析、分子遗传学、细胞学、免疫学等技术平台。腔镜学组陈捷教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妇产科分会理事,妇科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微创医学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华东妇科内镜学组委员。
3.2 人才培养
1986年,福建医科大学成为首批妇产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马炎辉教授、朱凤川教授成为第一批妇产科学硕导,1990年陈文祯教授成为第一位围产医学硕导。宋岩峰教授是福建省第一位妇产科专业博导,陈捷教授是我省第一位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博导,颜建英教授是我省第一位围产医学博导。我省妇产科学先后有博导3人,硕导23人,本学科中多位专家学者担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围产医学分会、计划生育分会、生殖医学分会、性医学分会等常委、委员、学组委员等职务;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各专业委员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保健专业委员会等,南京军区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扩大了我省妇产科学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数百名,为福建省乃至国内各级医疗单位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曾获得福建省优秀研究生,研究论文多次在全国、省级学术大会上交流,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
盆底学组通过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和全省范围的培训班、学习班等多层次、多形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了福建省妇产科学医师,尤其是青年医师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提高各医院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推动了福建省盆底医学专科的发展。
妇科肿瘤学组通过组织国家级和省级妇科肿瘤学习班,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闽讲学和手术演示,加强省内外妇科肿瘤医师的了解和沟通。到各地市讲学、交流和协助指导手术,传播宫颈肿瘤规范筛查、妇科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知识,推动基层工作的开展。通过参加全国学习班、培训班、全国妇产科学术大会、华东地区及省内进行交流,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妇科肿瘤规范化诊治,提高诊治水平,推动学科发展。此外,各个单位派送骨干医师进行肿瘤专业的进修。
产科学组、围产医学分会和围产保健协助组通过举办全国和全省范围学习班、培训班,如“产科医师培训班”“产科骨干培训班”“妇产科骨干班与妇产科进修班”,定期举办 “省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及“青年医师学术会议”等各类活动,加强省内外、海峡两岸产科医生的交流,尤其是青年医师间的沟通,提高各级医院产科的技术水平,推动了福建省产科学、围产医学的发展。前期围绕产科休克、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妊高征及妊娠并发症等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直接产科原因开展相关适宜技术培训。此外,还邀请相关专家围绕妊娠相关合并症、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技术、疤痕子宫再次妊娠期与分娩期管理、孕产妇危重症救治、剖宫产相关问题研讨、孕产期营养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参加培训的学员逐年递增,累计参会学员数万人,覆盖全省各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的妇产科、儿科及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助产士和新生儿科护士。还在全省各设区市陆续举办“产后出血巡讲”,从产后出血预防、处理、液体复苏管理、软产道损伤修补、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等等开展全方位多层面对产后出血防治解读和培训,受益学员近1500人,对规范我省产后出血的诊疗制度、流程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近年来,我省妇产科学分会每年举办国家、省、市三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术讲座20余次,年听课人数达2万多人次。
3.3 学术进展
妇科泌尿学方面,鉴于我国长期缺乏女性尿失禁流行病学资料。宋岩峰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采用国际规范方法在我国进行33309例女性尿失禁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摸清我国妇女尿失禁发病基本特征、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并发表于《European Urology》等知名杂志。完善妇科泌尿学新理论和手术观念,对女性尿控和尿失禁进行解剖学、动力学、相关盆底缺陷的精确分析。在尿失禁病因学研究中首次运用生物力学研究技术证实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在I和II度时,生物力学衰退具有可逆性,是非手术治疗最佳时期。宋岩峰教授带领的团队创新采用超声、MRI影像诊断技术、虚拟人体可视化技术进行盆腔立体解剖研究,使诊断方法和手术安全性解剖学研究更为先进和直观,为手术安全性研究、改进手术和解剖教学提供了新平台。出版《女性盆底疾病影像解剖图谱》,填补国内空白。通过子宫重力评估、力学构建等研究,优化盆底重建手术,建立了保留子宫重建手术的正确方法,创建脱垂和尿失禁同治的改良单网片盆底重建手术、前盆腔网片改良放置手术,脱垂合并尿失禁改良单网片修补术。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中利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采用miRNA芯片技术筛选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易感性基因;根据医学影像资料,构建女性肛提肌三维模型,结合力学与物理学探讨生物力学;积极开展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治疗理论实践,研制了《便携式妇女盆底康复器》(专利公告号:2008201018765)。
妇科肿瘤学通过推行指南和实施诊治的规范化,大大提升我省妇科肿瘤的诊治水平。例如:针对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子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进行手术步骤、程序和操作的规范。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了新辅助化疗,腹膜后手术入经和改良的淋巴切除技术等措施,明显提高了手术质量,极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提高了手术的彻底性、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在推广妇科肿瘤诊治规范化的同时,也注重新技术的开展和先进治疗方法的应用。随着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的进展,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妇科肿瘤学组在多位专家教授的带领下对于年轻妇科肿瘤患者进行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成功开展了年轻妇女早期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及部分的卵巢癌患者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治疗并获得了成功妊娠。基础研究方面,着重于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浸润、转移、以及早期诊断、新辅助化疗等方面研究。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与雌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等,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尤其是保留生育的治疗、药物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女性生殖医学领域科研人员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方面积极探索,并由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康跃凡主任带领的团队率先完成此项技术攻关,于2013年6月诞生我省首例PGD试管婴儿,2017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审批,成为我省首个国家正式认可运行PGD项目的生殖中心。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刘芸主任带领的团队于2013年正式开展胚胎移植前诊断技术,针对重型地中海贫血、马凡氏综合征、染色体平衡易位及罗氏易位等常见遗传疾病进行胚胎移植前诊断。此外,刘芸主任带领的团队结合当前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开展大气污染对个体早期发育的影响的系列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区、省基金、美国健康影响研究院基金等多项资助,已发表SCI论文7篇,2014年通过评审成为福建省国际合作与交流示范基地。颜晓红主任团队通过公共应用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嘌呤霉素进行卵母细胞辅助激活并成功诞下健康的婴儿。康跃凡、刘芸、任建枝、李萍、颜晓红等带领的不同团队先后运用卵子的玻璃化冷冻术,并已成功诞下健康的婴儿。李萍教授带领的团队着重从男性圆头精子症、无头精子症、短尾精子等畸形精子、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等疾病发病机制及辅助生殖技术结局等方面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多次发布了遗传学的首次报道,丰富了染色体核型收录数据库,增加了患者基因的突变谱。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任建枝主任团队创新推广了以GnRH-a延长降调(28d)为特征的改良长方案,其活产率相对经典长方案提高了接近10%,结果发表于Fertil Steril,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包括mir-30d在内的一系列潜在内膜容受性标志物(Fertil Steril)。在体外着床模型中,添加外源性的mir-30d模拟物可以部分拮抗外界暴露对胚泡黏附和侵入的影响(Toxicology)。在6000个周期大数据样本上发现若干影响辅助生殖助孕结局的新的流行病学因素。张嘉男主任带领的团队根据中药经验方促排卵汤的临床功效以及中频治疗仪刺激子宫穴的针灸原理,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排卵期进行治疗,获得比排卵期单用HCG扳机促排卵更好的临床疗效。
宫颈病变学术进展方面,1995年,WHO认为高危型HPV感染是子宫颈癌的主要病因,2006年开始,我省将HPV检测开始应用于子宫颈癌的筛查与诊断中,并迅速发展。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宋一一、孙蓬明团队参加了国家HPV疫苗研发。随着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治水平提高,子宫全切术不再作为首选治疗,应根据分级、年龄、生育要求、随诊条件、医疗资源及治疗者的经验等决定宫颈锥切术或消融性治疗。对AIS的临床处理原则为积极治疗,不建议观察。无生育要求者,建议行全子宫切除术。有生育愿望者,可在知情同意下行子宫颈锥切术。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外阴鳞状上皮的癌前病变,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宋一一主任开展的阴道上皮全程切除、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近年开展脉冲激光治疗阴道上皮内瘤变以及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及外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妇科病理学着眼于细胞学人员的培养以及质量控制工作。2015年5月,中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协会(CSCCP)成立于北京,这是有关宫颈癌筛查、诊治的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的平台,将会推动中国宫颈细胞学质量控制及人员培养工作的开展。推动我省病理医师对2012年美国病理医师学院(CAP)和ASCCP联合发表了下生殖道HPV相关的鳞状病变的命名标准化计划学习和推广,病理报告逐步过渡为两级报告:即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新分类将发生在宫颈、阴道以及外阴,由HPV感染所导致的鳞状上皮癌前病变,不再区别部位,统一使用鳞状上皮内病变来命名。新分类还提出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于确定HPV持续感染所致的HSIL有帮助。值得提出的是,在外阴病变中非HPV感染所导致的鳞状上皮内病变,由于病因不同应单独分类,新分类将其命名为分化型VIN。此外,推广了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新分类方式以及命名、根据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表现对卵巢上皮性肿瘤的2分类:I型肿瘤和Ⅱ型肿瘤。
作为妇产科学最重要的一大分支,我省产科学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继芬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对子痫前期发病机制、预测、诊断、监测等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首次研究和报道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mRNA的表达情况对5年来91例重度先兆子痫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重度先兆子痫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严格选择病例,对早发型重度先兆子痫施以规范的个体化的期待治疗是可行的。但对于持续重度高血压或患者有子痫前期导致的血液学异常、神经系统或者肝酶异常的情况下,宜适时终止妊娠。2004年至2014年对子痫前期母体胎盘及血浆中氧化应激因子、炎症指标、脂代谢异常指标研究发现:子痫前期孕妇胎盘氧化应激反应增加、炎症反应增加、脂代谢异常、免疫调节反应亢进、缺氧状态加重。福建省立医院杨茵主任团队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础和临床进行了系列研究,探讨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受体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眼底改变情况,结合产前诊断,提出产科与多学科团队的协助制定凶险型植入性胎盘诊治方案,此外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同期开展腹主动脉预置球囊阻断术及手术九步法有效控制了Ⅲ型和Ⅳ型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率,保障孕产妇的安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颜建英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分别在1994~2013年开展促进阴道分娩的临床序贯研究,2009~2011年开展子宫收缩在产后出血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与产后出血的防治,2012~2014年开展子痫前期脂质代谢异常的临床应用研究,2013~2016年开展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胎盘植入机理研究。
3.4 科技成果
近年来妇产科学发展迅速、取得成果喜人。在妇科泌尿学方面,宋岩峰教授应邀参编《中华妇产科学》第3版、《妇产科学》“女性尿失禁”章节,主编《女性尿失禁的诊断与治疗》,主译《女性骨盆底-基于整体理论的功能、功能障碍及治疗》。迄今为止,宋教授团队有关盆底障碍性疾病研究获得国家级、省级、军队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数十项,2014年申报获得科技部重点支撑计划项目领衔子课题“盆底重建手术优化关键技术及规范化应用的临床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报专利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妇幼健康科学技术三等奖。
妇科肿瘤学则有孙蓬明教授主译了《妇科肿瘤临床循证手册》,参编、参译了《子宫内膜癌》《妇科肿瘤支持治疗》《现代阴道镜》等著作;江忠清教授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子宫体疾病》。妇科肿瘤学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福建省重点、重大课题项目5项;国家两癌重点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2项;国家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择优类)1项;福建省留学人员资助项目(启动类)1项);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重点项目3项、卫生厅青年课题12项;福州市、莆田市等地市课题立项多项。宋一一主任设计的“腹—会阴双翼双孔巾”获发明专利(2104296)。江忠清教授等承担的“CD105、MMP—9、TIMP—1、VEGF、KDR、Ki—67和CD34在宫颈癌的表达及意义”项目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孙蓬明、宋一一团队承担的“卵巢癌中端粒酶活性、hTERT基因和C-myc基因表达研究”项目获2010年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4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卵巢癌中孤儿核受体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家族表达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得2011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5年首届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孙阳、刘佳华等承担的“宫颈癌辅助化疗的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15年福建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至目前,福建省妇产科学生殖学专科共承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福建省重大或重点科技项目、9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SCI 50余篇,参编著作4部,参译3部。获省、地市、全军科技奖多项,主要有:陈文祯、康跃凡等承担的“试管婴儿研究”获省医药卫生科技特别奖(1999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1月);刘芸等承担的“钙粘附蛋白在人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获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9年);任建枝等承担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在不孕患者中的应用”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12月),“改进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提高临床妊娠率的研究”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4年7月);沙爱国等承担的“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衍生技术临床妊娠率的研究”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0年12月);李萍等承担的“闽西南地区不孕不育患者配子临床遗传学研究”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厦门市医学创新奖(2015年)。参编著作情况:刘芸参编《妇产科医嘱速查手册》(2013年),林典梁参译《男科学》(2012年),孙艳参编《绝经学》(2013年)、2015年参编《秋日私语——女性更年期保健新说》,李萍、沙艳伟主译《不孕症诊疗手册》、《宫腔内人工授精操作手册》(2015年)。
福建省宫颈疾病变研究领域,戴丽玉主任参编“实用阴道镜诊疗图谱”,承担的“阴道镜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意义”获得2001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阴道镜配合高频电波刀诊断治疗宫颈病变”2004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产前诊断领域,徐两蒲同志参加国家卫计委组织的《地中海贫血防控试点项目技术规范》、《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规范》、《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服务规范》和《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出生缺陷研究领域,林元教授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天性心脏病形成、发展和干预的基础研究”子课题1项(编号:2010CB529502);福建省重大专项专题1项(编号:2013YZ0002-1);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项目)2项;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项目1项(编号:WKJ2008-2-58);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应用研究与疫苗可预防疾病科研资金1项(编号:20101303);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1项;在生殖内分泌领域林元教授承担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编号:2013J01267)。林元教授团队成果“福州地区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一二三级干预模式研究及推广应用”获2012年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和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徐两蒲、林元等团队“福建省常见α、β地中海贫血的筛查、基因类型和产前诊断的研究”获得2014年福建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
由陈文祯教授主编、省内多名妇产科专家参编的《产科适宜技术理论与实践》2013年出版。颜建英教授2013年参编《难产》(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参译第23版《威廉姆斯产科学》等著作,2004年胡继芬教授参编《妇产科学》(第5版,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颜建英主任承担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研项目7项,福建省教育厅项目5项,福建省卫计委青年科研基金1项。其成果“子痫前期脂质代谢异常的临床应用研究”2012年荣获福建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4年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促进阴道分娩的临床序贯研究”获2014年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胡继芬团队成果“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2010年福建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年“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何晓宇主任承担的“胎儿心脏畸形发生及其产前干预”获2012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胎儿心脏畸形发生及其产前干预”获201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郑剑兰主任承担的“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获2012年部队科技进步奖,“双球囊导管促进阴道分娩的应用及推广”获2013年福建医学科技三等奖。“防治产后出血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获2015年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江秀敏主任负责的“围产期护理与保健适宜技术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项目获2015年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3.5 学术交流
福建省妇产科学近年来学术氛围浓厚,成果显著。不完全统计,至今,妇产科学分会共举办了600余次国家、省、市不同级别学术会议,培训省内外学员3万余人次。
妇科盆底疾病学科由宋岩峰教授创立发展,在短短十余年我省盆底障碍性疾病诊治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通过组织及参加国际会议、全国年会、省学术交流会、培训班等,提高了我省盆底医学的知名度。2004年举办第一届全国盆底医学专题会议,至今已有来自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多名国际盆底医学专家以及台湾学者来福建进行学术交流。宋岩峰教授也多次受邀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学术会议以及各种学习班进行专题讲座和授课指导。创建福建省创新平台盆底工程技术中心进行应用推广。举办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高端技术研讨班、手把手技术培训班,培训带教国内技术骨干近千名。
妇科肿瘤学组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讲课、手术演示,根据不同层面的要求举办专题讨论、沙龙病例讨论,先后举办 “妇科肿瘤与贫血治疗”学术沙龙,与宁德市医学会、莆田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联合举办“妇科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与福建省立医院联合连续举办三期妇科微创手术恶性肿瘤诊治技术提高班,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举办的“妇产科新进展学习班”在福州大饭店顺利举行,与福州市第一医院共同承办“福州市妇产科年会和妇科质控会”、“2016 ASCO卵巢癌治疗进展”网络视频会议,与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连续举办五届青年学术会议,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联合举办两届海峡SCCP学习班。本学组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做肿瘤相关的手术演示、学术讲座和交流,还邀请台湾长庚医院张挺彰、黄宽仁、龚福才、林秉瑶等教授进行了学术讨论和交流,积极联系国际同行,邀请德国Sehouli、Lichtenegger、Denkert等教授、美国贝特曼博士,布朗克博士等国际著名专家授课,吸引肿瘤学组为核心的全省广大妇产科医师积极参会。
生殖学组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及参加国际会议、全国年会、全省年会、培训班等,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闽交流,就生殖医学基础、临床研究新进展、生殖医学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风险与挑战等进行探讨,促进我省专业医师与国内外同行交流,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加强省内外各生殖中心的协作,促进专科学术发展。
宫颈病变学组依托福建省宫颈疾病诊治保健中心自2004年以来共举办了13期“宫颈疾病诊治学习班”,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妇产科专家前来授课。每一期学员约200人,普及宫颈病变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基层医师宫颈疾病规范化诊治技术水平,引领我省妇产科宫颈病变诊治技术不断发展。各地市也多次举办“宫颈疾病诊治学习班”,提高全省的宫颈病变诊治水平。
产前诊断学组参加了国际胎儿医学大会、国际胎儿医学进展研讨会、第五届中国出生缺陷防控论坛、产前筛查与诊断质量规范与课题研究研讨会、再生育咨询师资培训、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培训班、第五期临床遗传咨询培训班、全国产前诊断专家组研讨会、华东六省妇产科会议、第二届全国母胎医学大会、全国地中海贫血防控专业技术培训班、福建省遗传学会学术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外派人员到香港等地交流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学术和业务水平。
产科学组自1990年发展成围产医学分会以来,迄今已举办15次学术会议,2次海西学术会议,并承办国家级学术会议,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进展巡讲(产科)、第三次全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术研讨会等,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在大会上讲述学科新动态,新进展,在围产医学分会的带领下,各设区市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各专业学组也相继成立,至今已举办60余次地市级围产医学学术会议、40余次学组活动、4次围产医学青年学术会议,搭建了福建省围产医学工作者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为发挥我省的海西优势,加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2012年与台湾母胎医学会签订《海峡两岸围产医学学术会议举办备忘录》,每年轮流在福建和台湾举办海峡两岸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迄今已举办5次学术会议,推动两岸围产医学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我省围产工作者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主持并做专题讲座,受到国内专家和参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泛珠江三角洲、华东六省甚至全国展示了福建省学术风采及水平,同时增进与国内同行的交流及合作。并组织我省围产工作者分别先后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围产医学研究的新进展、新动态。如参加“Birth China华夏国际产科大会”、“全球母婴健康大会(GMIH)”、“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等。
3.6 科普教育
盆底学组积极组织撰写科普文章,共发表科普文章百余篇。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编写《尿失禁的防治》等科普手册,开展视频宣传,增进患者及家属对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相关知识的了解,同时也提升了自我保健管理技能。
妇科肿瘤学组积极组织编写科普文章,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深入社区及基层进行讲座及义诊活动,宣传肿瘤的防治及保健知识,服务于百姓。
生殖学组积极组织撰写科普文章,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利用微信平台,为广大不孕不育患者进行科普教育,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言简意赅诠释辅助生殖技术相关常识;并利用电视台、报纸等媒介,向广大市民讲解不孕不育症及妇幼健康相关常识。同时积极参加协会、单位各类义诊活动,并深入边缘乡村,进行生殖健康知识宣传、不孕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国家二孩政策放开后的再生育咨询。
宫颈病变学组采用分发宣传单等方式向广大的妇女朋友们宣传关于宫颈及其它妇科疾病的科普知识,提高妇女的保健意识。如戴丽玉主任医师在长乐市、泉州市等地面向广大妇女进行题为《认识宫颈病变,预防消灭宫颈癌》的讲座,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也举办了12场科普讲座。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立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等连续多年参与中国癌症基金会发起的“三八节”义诊工作,为广大妇女群众进行免费咨询及诊治。
产科学组为进一步落实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弘扬、传播科学思想,普及医学知识。在进行学术研究、交流依托全省妇幼保健机构搭建三级妇幼健康教育网络,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传播医学科普知识。借助三八妇女节、科技活动周、世界母乳喂养周等各种卫生宣传活动日举办各种类型大型义诊活动,并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科普知识,运用网络、手机、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开展优生优育、孕产期保健知识等科普宣传,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下社区”活动,在社区向群众面对面传授健康保健知识。设计制作“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母婴健康素养”“母乳喂养”等宣传折页90万册、《妊娠合并糖尿病》《孕期营养与体重管理》科普读本6万多册、刻录制作“地中海贫血防控微视频”光盘200个发放全省医疗保健单位,出版发行《准妈妈必读》健康读本,供基层普及孕产期基础健康知识。2006年开始连续每年举办全省“孕产期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迄今已培训师资1961人,青年医师多次在全国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获奖。
4 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专业学组面临的挑战
4.1 人力资源不足,医疗资源不平衡,医疗水平参差不齐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迎来新一轮生育高峰,妇产科医护人员人力资源极度匮乏。门诊、接生、手术和病人进出院各种繁琐病历文书书写,导致医疗服务水平下降,人手不足导致病情观察不到位、漏洞多,医疗投诉多纠纷难免。应加快产科建设,产科医护人员的培养,加大产科适宜技术培训力度,缓解产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还应对社会做好生育知识的普及,让群众理性对待、选择生育时机。历经10多年产科适宜技术的培训、助产技术执法检查,建立省、地、市、县危重孕产妇急救治网络,在抢救危重孕产妇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孕产妇的死亡率从10年前的34/10万下降到2016年的15/10万,但在每年的孕产妇死亡讨论案例中,仍有50%以上属于可避免的死亡,医疗机构的延误及知识技能的匮乏占30%以上。医疗资源不足,如产后出血取不到血制品,没有配备止血球囊、止血纱布,宫缩剂品种单一,有待于各医疗机构对产科建设的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加快人才的培养。优秀人才数量仍较少,即使是省属三甲医院仍同样存在,地市级三甲医院优秀人才更显不足。基层医院学科人才缺乏,使得患者看病越来越集中到省级医院,造成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而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省同样存在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以及慢性盆腔痛等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亟需有高品质、经济高效的盆底医学医疗保健服务。福建省盆底医学教学资源仍较少,造成医疗人才不足,无法应对老龄化这一严峻挑战。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杀手,肿瘤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发病率不断攀升,我国宫颈癌每年新发病例13万例,占世界新发病例的28%。子宫内膜癌虽然位居宫颈癌之后,但已经明显呈上升趋势,已经接近新发病例的50%,2008年后子宫内膜癌已经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近十几年来,随着医学治疗模式的转变和肿瘤治疗方法的改进,妇科肿瘤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进展,以实现规范化、微创化、人性化、治未病为目标,全面推进了妇科肿瘤的治疗和预防。这急需一个高品质、经济高效的肿瘤防治团队。面对目前肿瘤患者数量逐年增加,有限的医疗资源满足不了临床病人的需求,优秀人才的数量仍然较少。
4.2 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优秀的开拓性人才
尽管福建妇产学科在临床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与国际、国内先进单位相比仍有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急需增加能主持科研的人员、缺乏合适的科研助手,没有优秀的博士后,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影响力不够;实验室基础设施及研究设备、科研实力相对落后,难以承担国家“973”、“863”等重大科技项目;现有人才培养的力度和规模满足不了当前医疗规模不断增长的需要。
4.3 医生乃至整个医疗系统的整体观念淡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盆底障碍性疾病不仅仅只是一个器官的问题,涉及肛肠科、泌尿科和妇产科,是个多系统功能障碍性问题。同时患者多为高龄,内科合并症多,如缺乏临床经验、手术技巧差以及对盆底解剖知识掌握不好,对于疾病的治疗只是局限于表面,往往选择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达不到根本的治疗。近年来,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常常收治外院治疗失败的患者,如子宫阴道脱垂患者往往只行子宫切除术或者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术后往往出现复发的情况,有的患者术后一个月即复发。
4.4 疾病筛查及诊治规范的推广与培训需要加强
妇科恶性肿瘤的筛查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省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要学习宫颈病变诊治规范和新的筛查流程,尽早发现癌前病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宫颈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发达国家,由于完善的筛查,宫颈癌发病率明显降低,对福建而言,推行一个有良好特异度和敏感性、简单易行、有良好的依从性、符合卫生经济学要求的筛查方案,并建立一个好的方法、好的流程、好的管理以避免宫颈癌的发生,这不仅需要肿瘤学的医师下基层进行肿瘤防治和保健知识的讲学和技能培训,更需要妇幼保健机构发挥作用以及许多政策性扶持。相对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筛查尚不成熟,方法有限,各有优缺点,由于是有创性操作,不能像宫颈癌在普通人群中进行筛查。卵巢癌虽然发病率低,但预后差,筛查效率低,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肿瘤的筛查与防治有待于妇科肿瘤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而妇科肿瘤的诊断治疗繁杂艰难,既要规范化,又要个体化;既需要深厚的基础理论和多学科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伦理原则、以及与病人及病人家属交流沟通的艺术。制定和明确妇科肿瘤医生的培训和准入制度,是施行规范化治疗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这项工作亟待加强。
近10年来剖宫产率不断攀升,2012年来,省卫计委通过多种渠道整改全省的高剖宫产率,使剖宫产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疤痕子宫的再次妊娠逐渐增多,疤痕子宫已成为剖宫产的第一指征。另外,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严重威胁着孕产妇的生命,迫切需要制定疤痕子宫阴道试产的规范和指南。
4.5 部分疾病原因不明,缺乏有效诊疗手段
目前仍有许多生殖医学的临床问题难以解决,主要原因还是目前对于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机制并没有全面的认识。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实验材料(人类卵母细胞、极体、受精卵,不同发育阶段的人类早期胚胎)来源的稀少与珍贵;二是技术方法本身的限制。
5 福建省妇产科学发展趋势
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 必定是向分工越来越细的方向进行, 亚专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必然出现上升的趋势,盆底专业人才的需求亦必然增加。成立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专业委员会,由宋岩峰教授牵头,集中我省现进行盆底医学研究的中青年骨干人才,整合我省优势医疗、科研及教学资源,在专业学科发展上可以实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新的学科建设格局,进一步开展医学研究、提高医疗水平。同时在规范化的盆底医学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建设亚专业专科医师队伍,能更专业地诊治病人、医师学习曲线缩短、经验积累更快,诊断和治疗水平可以明显提高,使我省盆底医学亚专科与国际接轨。
近十几年来,随着医学治疗模式的转变和肿瘤治疗方法的改进,妇科肿瘤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进展。以实现规范化、微创化、人性化、治未病为目标,全面推进了妇科肿瘤的治疗和预防,成绩显著。
5.1 妇科肿瘤手术微创化趋势
妇科肿瘤的微创治疗经历了从关注微创技术到重视微创理念的转变。微创是一种理念,正确的微创理念强调的是合理应用不同的技术达到对病人的最好治疗效果,而且创伤最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使得治疗方法的改进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对肿瘤治疗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我省对妇科肿瘤微创技术的应用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化的标准,各家医院对微创手术的认识和使用水平也参差不齐。腹腔镜不是万能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晚期卵巢癌,腹腔镜手术很难达到满意的手术质量,还是采用开腹手术比较好;而对于早期的没有转移的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使用腹腔镜手术效果好。将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方式结合,取长补短,是妇科肿瘤手术的发展趋势。
5.2 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
随着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的进展,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妇科肿瘤治疗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治疗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而逐步转移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于年轻妇科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是妇科肿瘤医生面临的新挑战,是不容回避的客观问题。以广泛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为代表的治疗模式推动了妇科肿瘤保留生育和生理功能治疗的进程。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宫颈癌的新的手术方式。这种手术充分体现了妇科肿瘤治疗的微创化和人性化理念,最大优点是治宫颈癌的同时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除了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肿瘤也相继开展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随着恶性肿瘤发病渐趋年轻化,妇科肿瘤的人性化治疗将引领妇科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福建省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工作已经逐步开展,目前刚起步,临床资料还比较少。
5.3 生殖医学发展趋势
生殖医学目前囊括的学科逐渐增加,包括妇产科、男科、胚胎学以及伦理、基础研究等多个层次。目前从临床医学角度看,生殖医学的主体还是妇产科医生,男科大夫主要来自于泌尿外科。未来的人才培养,临床医生仍然需要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水平,对患者整体有个完整的评估过程,并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但相关基础研究人员需要与临床协作,临床、基础相互配合是这个学科继续向前推进的必备条件。本学科亚专业学组的分化和协作是大势所趋,集中我省不同领域的青年骨干人才,整合我省优势医疗、科研及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展医学研究、提高医疗水平。同时在规范化的生殖学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建设亚专业学组医师队伍,能更专业地诊治病人、医师学习曲线缩短、经验积累更快,诊断和治疗水平可以明显提高,使福建省生殖学科与国内、国际先进生殖医学接轨。
5.4 妇产科病理学分子病理化发展趋势
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被不断推广与应用,其在妇产科病理诊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例如分子遗传学技术应用于葡萄胎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于子宫内膜癌的鉴别、外阴上皮性肿瘤的分型、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病变的诊断等具有协助诊断意义。总之,近10年的妇产科病理学更注重疾病的发病机制,一些妇科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得以明确。专科培训的前提下,诊断水平要求明显提高,妇产科病理受到关注,各单位在诊断和教学方面需求增加;医患纠纷增加,产科对病理诊断依赖性增强,标本尤其是胎盘标本增多,大多单位没有经验;妊娠相关滋养细胞疾病成为病理学分会专科重点培训项目;病理诊断进入分子病理阶段,诊断、治疗、预后常常都需要分子结果。
5.5 产科学的多学科合作发展趋势
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产科学已向亚学科方向发展,涵盖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普通产科、高危产科、母体医学、胎儿医学、新生儿重症监护、产后康复等多个亚学科。在各个亚专科均有专家牵头,集中全省优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优秀人才,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学科建设格局,进一步开展医学研究,提高医疗水平,同时要规范产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亚专科的医师队伍,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使我省的产科学与国内先进的地区和国际接轨。
5.6 腔镜手术的多种能量技术融合发展趋势
妇科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手术方法,是微创外科的一个分支,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手术方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工业制造技术的突飞猛进,相关学科的融合为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加上医生越来越娴熟的操作,使得许多过去的开放性手术现在已被腔镜手术取而代之,大大增加了手术选择机会。
6 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学组发展的思路、目标及展望
6.1 完善临床诊疗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妇产医学医疗服务质量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盆底支持组织缺陷和损伤性疾病。我国尿失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分娩是盆底发生损伤及缺陷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21世纪新的医疗模式是预防为主,大医治未病。在未来的时间里,应完善“省中心—市分中心—县(市)医院”妇科肿瘤、妇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科疾病的筛查网络,建立数据库。加强疾病规范化诊治研究,专科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全省妇产科疾病诊治水平。
6.2 重视医学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
选送优秀骨干分子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学习先进技术,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组的作用,加强妇科肿瘤学、盆底医学、围产医学、内分泌学、妇科病理学等各个专业医师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如定期开展学术年会,不定期对年轻医生进行专科培训及举办本学科进展学习班等,逐步建成一支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创新能力更强的学术队伍;以妇产科学分会及各学组委员会为牵头核心,整合福建省妇产科资源,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临床资料数据库,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注意培养各专业的优秀青年医师,加强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建立一支层次、知识结构更合理,创新能力更强的学科队伍。选送一些骨干分子到国外学习交流,学习新技术。继续强化学组建设,集中优势公关,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团结协作、凝聚人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队伍。培养年轻人凝炼学科发展方向,提升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临床与实验室的密切配合,多中心联合(利用临床资源),形成若干个立足妇产科学学术发展前沿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发挥学科之间联系优势,树立整体观念,相互支持,相互协作,促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促进全省妇产科优化发展。
6.3 普及新技术、新理论、新项目,革新医疗技术
盆底医学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新理论、新项目,才能引领盆底医学事业的发展,我们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快消化、吸收、引进、普及新技术、新理论和新项目,通过派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邀请专家讲课、学术推广到基层等方法,使福建省盆底医学发展始终跟上时代潮流,医疗技术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6.4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人文并重,转变医疗模式
首先,加强肛肠外科、泌尿外科、影像科、妇产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学科之间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部分整合,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其次,在临床医学中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实现预防医学科室与临床科室高效整合,从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开始为患者提供健康查体、建立健康档案,到疾病的快速诊疗以及后续的康复治疗实现一条龙服务,改变现在不以患者为中心、医出多门的现状;最后,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综合考虑宗教、文化、生活环境等影响人体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加人性化地对待患者。
6.5 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提升学术地位
积极承办各种高层次的国际性及全国性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我省妇产科亚学学科在国内国际的影响,鼓励我省各专业医师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并争取在大会上发言;举办各学组相关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邀请该领域的国内专家就研究进展作专题报告,推动我省盆底障碍疾病诊治的发展;举办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新技术培训班,举办海峡两岸盆底疾病诊治新进展论坛,邀请台湾同行教授来闽交流。
6.6 充分发挥公立大医院的资源优势,以专业学组牵头,加强规范化培训
整合省内优秀医学、科研、教学资源,加强专业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研,提高诊疗水平。建立覆盖全省的临床资料数据库,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促进专业学组发展,进一步规范妇科肿瘤技能培训。组建肿瘤质量控制中心,建立专病质控网络,推行单病种质控和规范化临床路径,组建专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展质量和安全培训,收集质量监控指标数据并分析。完善肿瘤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机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充分利用年轻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培训资源,培养合格的专业肿瘤医师。信息化的发展为妇科肿瘤医师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有优秀的肿瘤网络可利用。未来肿瘤医师还应该是真实信息的传递者,向公众传播妇科肿瘤相应知识,做好防癌和保健工作。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牵头,集中我省不同领域的青年骨干人才,整合我省优势医疗、科研及教学资源,在专业学科发展上可以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学科建设格局,进一步开展医学研究、提高医疗水平。
6.7 多学科协作,重视质量管理,提高成绩
各有关医疗机构必须重视质量控制管理,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使所有的操作依照一个明确、全面而标准的规范进行,尽量减少每一个变量的波动,才能建立更稳定的质量控制平台,结局才更加可控、可预期。同时应重视辅助生殖产生后代的长期随访工作。
6.8 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立
妇科内分泌相关的许多慢性病多为基础病、常见病,通常需要长期的调理。如月经病(包括闭经、月经异常)、高泌乳素血症、性早熟、性分化异常巩固治疗等,可以在社会或县级以下的医院治疗,在完善医疗设备如B超机、化学发光仪等条件下,积极培养社区及基层医生的专科知识,并由三甲医院医生定期下基层到社区医院指导工作;而疑难疾病、复杂的并发症则由下级医院转诊至高水平、具有多学科合作条件的三甲医院治疗,以达到分流病人的目的。
6.9 建设高水平的医学实验中心
建立起能够承担和完成基因诊断、基因测序,测定基因芯片、激素及受体、酶学、蛋白质组学的高精端实验室,能够配备液相色谱仪等器材,同时实现大数据的分析与共享。
6.10 产科文化引导建设新产科
6.10.1 现代化产房、产科ICU的建设
现代化产房=现行产房+产科麻醉+产科ICU+新生儿ICU。管理母婴生命体征和手术分娩,以及抢救危急重症孕产妇的任务需要产科医生和产科麻醉医生共同完成。产科麻醉进产房,施行针对孕妇心跳呼吸骤停、脐带脱垂、胎儿窘迫等情况的即刻剖宫产,实施分娩镇痛,而且还兼有ICU抢救监护的异曲同工作用,从而减少产科死亡率和并发症率。由于围产期孕产妇生理改变的特殊性,有必要成立专门的产科ICU用于管理危重症孕产妇,MICU由产科医师及ICU医师共同管理。产科ICU的成立也有助于危重症产科学的发展。
6.10.2 健全产科疾病管理机制
瘢痕子宫妊娠的孕期管理、分娩方式选择、引产方法及产程观察。孕期监测管理,判断胎儿宫内情况及母亲健康状况,孕晚期评估是否有阴道试产条件,制定阴道分娩试产的评分量表。探索疤痕子宫引产方法和引产的时机,探讨Foleys尿管球囊、Cook引产双球囊在疤痕子宫引产可行性,疤痕子宫阴道试产产程的观察和处理产程,产程过程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是否影响子宫破裂征兆的观察,在产程中如何正确使用缩宫素加强子宫收缩。值得产科临床医师思考和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预测、孕期管理及诊疗。探索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各个孕期的预测及干预方法,孕期管理、发现及处理并发症,选择分娩方式及分娩时机。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发病机制、孕期管理、手术方式及预防出血的措施。探索该疾病发病过程中各生物因子对孕囊生长位置及深度的影响,孕期管理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术前明确胎盘位置及植入深度,选择手术方式,多学科配合预防产后出血及子宫切除。早产发病率近年来没有明显减低,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加重社会医疗资源和家庭经济的负担,产科医师应尽量避免医源性的早期早产。探讨早产发病机制、预测方法、根据早产的原因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产后出血的预防,准确估计出血量,按照产后出血的抢救流程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产后出血二线治疗方法的临床技能,多学科配合处理难治性产后出血及预治并发症,降低产后出血的孕产妇死亡率。
6.10.3 多种手段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
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提高胎心监护判读的准确度,开展胎儿宫内监护,根据母亲个体情况选择引产方式,提高阴道助产技术。
6.10.4 促进母胎医学,胎儿宫内诊断、治疗
目前我省母胎医学发展相对滞后,胎儿镜的使用及胎儿宫内治疗仍为空白。开展胎儿镜技术、微创性胎儿手术(包括胎儿镜手术、引流术、宫内输血术等) 及胎儿宫内治疗(包括胎儿药物治疗、微创胎儿手术治疗、胎儿基因治疗等)。
6.10.5 适应产房文化的变迁
B超应进入产房,监测宫颈长度的变化区别足月妊娠的真假临产;B超客观判断胎头下降、宫颈扩张、胎头的方位,取代几百年来分娩一直只靠阴道检查判断产程的进展;使用B超绘制产程图;根据分娩生物力学的原理,根据B超测量HPD、胎头的位置、胎头位置的高度、孕妇的年龄、BMI的变量评分预测初产妇能否阴道分娩;新产程的应用在于界定活跃期开始的时间,各国的指南规定的时间不统一,加拿大活跃期宫颈扩张3~4cm后,美国活跃期宫颈扩张3~4cm后,英国活跃期宫颈扩张4cm后,中国活跃期宫颈扩张3cm后,而教科书已将活跃期修改为活跃期宫颈扩张6cm后,近年产程的时限遵循那个版本有些迷茫,是否要绘制产程图持不同的意见。分娩镇痛中产程的观察、处理应制定规范和指南。
7 学科发展展望
本学科发展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我省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提升我省妇产科的整体医疗水平、服务地方医疗事业发展为主线,通过科学规划、整体发展、重点突破、加强合作等手段,进一步推进我省妇产科事业建设。密切关注国际妇科腔镜事业的发展动态,建立、健全我省妇产科的科研技术平台,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妇产科人才,不断引进和吸纳国际国内临床、科研、教学新思路,同时促进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妇产科事业的发展,提升全省妇产科整体水平。
盆底医学是尚为较新的学科,在中国也才走过12个年头,现在很多工作还处在积累阶段,需要去做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践。今后应集中有限人力和物力,进一步开展盆底障碍性疾病研究和总结,积极开展科研协作,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成果转化。注重科普教育,参与疾病防控。
妇科肿瘤专业队伍发展不平衡,尤其基层单位对妇科肿瘤的学科进展和规范了解不足,诊断和治疗尚不规范,向公众宣传妇科肿瘤知识、防癌理念和知识的力度不够;对省内妇科三大恶性肿瘤分布情况缺乏了解,加之宫颈癌筛查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不足,妇科肿瘤的综合治疗受条件限制尚不能有效地开展,专业技术力量整合仍欠缺。
今后妇产科病理学发展的方向是:病理诊断更为准确及具有个性化,除常规针对以上背景情况和未来趋势分析,病理形态诊断外,更多的与分子遗传特征相关的分子检测项目将会纳入到病理诊断中,以便临床的靶向治疗以及对于肿瘤发生及发展的预测。
发展临床专科门诊,打造特色精品专科。每个医院每日应设有相应的专科门诊,而每位在岗医生则应专项1~2个病种的诊疗,在注重精细度,控制就诊人次的基础上,各诊室同时应配备有B超仪、宫腔镜和输卵管镜等器械,争取病人1次就诊就能完成相应的检查和简单的诊疗,2~3次基本确诊疾病,由专门人员进行管理,达成资料共享,在建立治疗方案后可以回社区或县级医院继续治疗和随访,做到常见病常规处理,特殊情况由主治及以上医生个体化调整的诊疗规范。
1.林元,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常务委员、妇产科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本报告第一执笔人;
2.戴丽玉,主任医师,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六、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原副院长;
3.宋岩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妇产科;
4.郑秀,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六届副主任委员、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5.陈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七、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
6.杨茵,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立医院金山分院产科主任;
7.徐两蒲,主任技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
8.康跃凡,主任医师,福建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
9.吴荔香,主任医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主任;
10.林丹玫,主任医师,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委员会秘书,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科教科科长;
11.孙蓬明,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第七、八届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医务科常务副科长,肿瘤实验室科主任,本报告执笔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