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2017-07-12张卓林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稳定型患肢股骨

张卓林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骨外科 佛山 528300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张卓林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骨外科 佛山 528300

目的 比较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DHS)、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及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13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DHS组(43例)、PFNA组(44例)、半髋关节置换组(43例)3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DH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或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PF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依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DHS组优良率低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老年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DHS;PFNA;半髋关节置换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保守治疗时间长,且患者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易出现关节僵直、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病死率高。手术治疗可早期开始康复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2012-10—2015-10间,我们对13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DHS)、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及半髋关节置换术,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0例患者均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3组,患者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DHS组:臀部垫高10~20 cm,在C型臂X线机下牵引复位。取髋关节外侧纵切口10~15 cm,逐层分离股外侧肌,充分暴露股骨大粗隆及其下方10 cm。在大粗隆顶端下方2 cm,钻入导针至股骨头软骨处,依次测量其深度。扩孔器钻孔拧丝放置髋螺钉。透视导针位置正常和骨折对位良好后,测量骨内导针长度,选择合适的滑动螺钉并加压拧紧,安置DHS钢板,上好尾钉帽,固定螺钉。再次透视满意后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PFNA组:臀部高5 cm,C型臂X线机下牵引复位。取大粗隆顶端向上纵切口6 cm,于大转子顶点穿入导针,保证导针于髓腔无弯曲。借助导针旋入PFNA 主钉,并调整至合适的插入深度。借助侧方瞄准器,插入保护套筒,并经保护套筒向股骨头置入导针达适宜位置。测量主钉长度,空心钻头打开股骨外侧皮质。于股骨头沿套筒敲入螺旋刀片,打入远端锁定螺钉,在髓内钉近端安装主钉尾帽。透视确认无误后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半髋关节置换组:取髋关节外侧切口,经阔筋膜张肌与臀中肌间隙,沿股骨大粗隆前缘分离显露骨折部位。截骨除去股骨头后,保留大、小转子附近的骨折块并将其复位,应用钢丝捆绑固定。逐步扩髓,注意保护股骨近段骨皮质。依据测量的股骨头直径及髓腔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假体,调配骨水泥,安装骨水泥型假体。依据股骨小转子的位置对前倾角进行调节,使假体股骨头中心与大转子顶端处于同一水平,收紧固定钢丝。复位活动髋关节满意后,冲洗切口,留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

1.3 术后处理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应用抗生素3~5 d预防感染。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术后2周拆线。术后1 d,患者可开始患肢功能康复锻炼。术后1~2周可拄拐下床非负重行走,8周后可逐渐负重行走。

1.4 观察指标 记录3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9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可,<70分为差。

2 结果

2.1 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比较 DH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长于或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指标的比较±s)

注:与DHS组比较,aP<0.05,bP<0.01

2.2 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半髋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与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注:aP<0.05

2.3 3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DHS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低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

3 讨论

DHS属于髓外内固定系统,由滑动加压螺钉发展而来,并经AO/ASIF系统改进。结构坚固,具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紧密对合固定牢固,操作方便,易于成功。但手术创面较大,固定装置稳定性较差,固定螺钉容易对老年患者的骨质产生切割作用,导致固定物移位,关节畸形愈合,甚至影响功能[1]。PFNA是针对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而研发的一种髓内固定系统。在股骨近端加锁髓内钉(PFN)的基础上增加了抗螺旋刀片,具有加压和抗旋转两种作用。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操作简单,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患肢康复功能训练,骨折愈合好,关节功能的恢复优于DHS。但PFNA直径过大,需扩髓导致骨量丢失加重,而且费用较高。半髋关节置换术采用骨水泥假体,不仅能有效固定大小粗隆骨折块、重建股骨距,还能促进粗隆间骨折块的早期稳定,恢复股骨近端骨皮质的完整性,特别是股骨距的完整性,从而达到良好的近端支撑效果。如果选用长柄股骨假体还可分散应力,减小假体单位面积的承载负荷,有利于关节的早期活动和负重[2]。同时能允许术后早期完全负重活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本文结果显示,半髋关节置换组与PFNA组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优于DHS组;半髋关节置换组患者患肢负重时间明显少于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DHS组及PFNA组。表明骨水泥假体在提供长期稳定性方面较内固定更有优势。

总之,三种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股粗隆间骨折各有优劣势。但半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最好,比较适合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无严重内科疾病、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对于骨质疏松程度较轻、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身体素质较差的患者,可选择PFNA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1] 王俊丰,闻久全,朱明义,等.LCP和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4):1-2.

[2] 牛海平,保玉萍,徐长德,等.PFNA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10,10(5):382-384.

(收稿 2017-02-20)

R683.42

B

1077-8991(2017)04-0034-02

猜你喜欢

稳定型患肢股骨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