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方法治疗下颌骨单侧髁突明显移位骨折效果观察

2017-07-12余晓宁蔡洁琛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下颌骨单侧下颌

余晓宁 蔡洁琛

广东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外科 惠州 516000

不同方法治疗下颌骨单侧髁突明显移位骨折效果观察

余晓宁 蔡洁琛

广东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外科 惠州 516000

目的 比较手术与保守治疗对下颌骨单侧髁突明显移位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49例下颌骨单侧髁突明显移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手法复位,观察组(25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组分别于治疗后4周及6个月复查,对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面型、颞下颌关节区感觉功能5个项目恢复达标情况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均能准时复诊。治疗后4周复查:观察组开口度、咬合关系恢复达标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和6个月复查:2组面型恢复达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开口型、颞下颌关节区感觉功能恢复达标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复查:2组开口度、咬合关系等恢复达标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复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保守治疗相比,对下颌骨单侧髁突明显移位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能较准确进行骨折对位,并可尽早行功能训练,有助于咬合关系、颞下颌关节区感觉功能的良好恢复。

下颌骨单侧髁突骨折;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髁突是下颌骨结构的薄弱部位, 在颌面部外伤中易成为受力点而骨折。且常伴有关节结构、咀嚼肌、咬合关系的损伤,治疗应达到下颌无痛性运动、咬合关系正常、面型对称等效果。目前对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分类及治疗缺乏统一标准[1-2]。近年我们对49例成人单侧髁突明显移位骨折病例分别实施手术和保守治疗,并对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在成人单侧髁突明显移位骨折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07—2015-07间我院收治的下颌骨髁突新鲜骨折49例患者。男38例,女11例;年龄21~57岁,平均29.25岁。均经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单侧髁突骨折,且骨折断端移位≥30°,伴有明显咬合紊乱。进行张、闭口运动时伴有明显的骨折侧关节疼痛等症状。无上颌骨、颧骨、颧弓骨折,无夜磨牙习惯,意识无异常。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5例)。2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治疗前通过CT检查了解骨折部位,参照咬合关系实施手法复位。复位后行上下颌牙弓夹板固定,弹性牵引。辅助使用骨折侧后牙区颌垫,制动2~3周后进行张口训练。 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耳前或颌后路径, 充分暴露术区并找到骨折断端。在保证咬合关系良好的情况下,尽量恢复解剖位,临时颌间结扎。根据固定部位大小选择弯制好的小型钛板,保证其与骨面无张力贴合,避开颏神经及下牙槽神经,垂直植入钛钉固定[3]。术后根据患者咬合情况适当进行2~3 d颌间牵引。而后拆除牵引装置,进行小范围功能训练。

1.3 观察项目及评判标准 (1)随访观察项目及评判标准:2组均于治疗后4周、6个月复查。通过临床及X线检查,对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面型、颞下颌关节区感觉功能共5个指标进行观察。上述5项指标分别以术后上下颌牙尖窝交错,左右无开牙合,无早接触或牙合干扰;最大张口度≥35 mm;开口型偏斜<2 mm;面部外形对称,无偏斜、无肿胀;张口至最大张口时关节区无疼痛及咀嚼时无疼痛等作为恢复达到标准。(2)临床效果评判标准:末次随访以上述5个随访观察项目均达标为显效;4个项目达标为有效;<4个项目达标为失败。显效率加有效率之和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随访期间各项观察项目达标情况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均能准时复诊。治疗后4周复查:观察组开口度、咬合关系恢复达标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和6个月复查:2组面型恢复达标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开口型、颞下颌关节区感觉功能恢复达标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复查:2组开口度、咬合关系等恢复达标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随访观察指标的恢复达标例数比较

注:*P<0.05

2.2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末次随访依据评判标准,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6例,失败1例,有效率96.0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4例,失败6例,有效率75.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颌骨单侧髁突骨折后造成两侧下颌骨各部位应力分布不均。单侧下颌支垂直高度的降低,使咬合紊乱、开口型、面型不对称等症状更加明显,更加有利于骨折治疗后疗效的对比观察。因此我们选择下颌骨单侧髁突骨折作为研究课题。下颌骨髁突骨折后虽然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咀嚼系统的平衡破坏,但仍具有较强的代偿和改建能力。这为髁突保守治疗提供了生物学基础。故既往认为保守治疗安全、简便、有效[4]。但保守治疗存在咬合恢复有限及较长时间颌间牵引导致的关节面退化或纤维粘连,引起创伤性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等风险,严重时甚至引起关节强直,仍存在需要二次手术治疗的概率[5]。 手术治疗能较准确进行骨折对位,术后患侧髁突高度与健侧基本相等,行使功能时能基本协调一致;并且有利于术后尽早行功能训练,避免关节创伤及周围软组织挛缩,有助于开口度、开口型的早期恢复。而早期功能训练能使咀嚼系统的生物力学平衡早日恢复,避免关节内强直[6],有利于咬合关系、颞下颌功能等的恢复。但手术可能导致下颌骨生长发育障碍或关节强直,且手术显露范围有限,小的骨块固定困难,并存在面神经损伤导致面部畸形的风险。

我们对下颌骨单侧髁突明显移位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后,患者咬合关系、颞下颌关节区的感觉等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总有效率高。但应用中须严格掌握手术及保守治疗的适应证。从通过下颌支高度降低程度及髁突骨折移位角度出发,髁突骨折在髁突颈部或以下水平移位角度>30°~45°,下颌垂直高度下降>4~5 mm的患者,应作为髁突骨折手术治疗的适应证[7]。

[1] 张益.髁突骨折与颞下颌关节强直临床治疗与研究进展——全国第二次髁突骨折及关节强直专题研讨会有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6, 51(3):129-132.

[2] 刘刚, 张朝奎. 髁状突骨折内固定手术与保守治疗效果比较[J].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8):1266-1268.

[3] 张波, 孙艳华.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下颌骨髁突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 2013, 33(23):5864-5865.

[4] 李祖兵, 李智. 髁突骨折的保守治疗[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6(5):323-325.

[5] 凌久德, 褚植伦. 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9(5):306-308.

[6] 胡晓东.颌功能训练在预防髁突囊内骨折患者关节强直中的作用[J]. 浙江创伤外科, 2010,15(2):262-263.

[7] Croce A, Moretti A, Vitullo F, et al. Transparotid approach for mandibular condylarneck and subcondylar fractures[J]. Acta otorhinolaryngologica Italica,2010, 30(6):303-309.

(收稿 2017-01-23)

R782.4

B

1077-8991(2017)04-0026-02

猜你喜欢

下颌骨单侧下颌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关于单侧布顶内侧安装减速顶的日常养护及维修工作的思考
保元排毒丸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TGF-β1、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
三种不同上部结构应用于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的临床疗效比较
CBCT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评价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同期双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髋部疾病的临床比较
数字化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与展望
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2例失败的临床分析
磨骨术在下颌角肥大患者整形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