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纽约“全球城市”一路走来的历史画卷

2017-07-12王志章

中州建设 2017年1期
关键词:纽约

文 / 王志章

漫谈纽约“全球城市”一路走来的历史画卷

文 / 王志章

纽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深深吸引着全球目光。今天的纽约不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帝国,而是被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赞誉为直接影响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事务的“全球城市”。

要为这座充满神奇的城市写史并非易事,《纽约史》填补了这一缺憾。为这座城市写史的并非美国学者,而是当代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弗兰索瓦·维耶。他将纽约这座近400年的城市发展史高度浓缩在这部单卷本中,并展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过程:纽约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城市,成为二十一世纪资本之都。

兴起——大洋之上移民城市异军突起。曾几何时,纽约只不过是大洋之上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随着外来者荷兰船队的频频驶入、新荷兰的诞生、英格兰人的胜利和帝国时代的兴起,不同母体国、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与战争连绵不断,加速了纽约作为城市雏形的兴起。到了新世界的女王时代(1820—1890),纽约逐渐发展成“大西洋上的威尼斯”,城市商铺林立,百老汇缤纷异彩,大陆银行异军突起,工业化步伐加快,纽约成长为“新时代的巨人”、真正的“城市帝国”。

转型——从传统欧洲城市到现代大都会。20世纪之交,纽约被切割、分化,在多种离心力和持续不断的渴望统一、追求合理化的努力之间徘徊逡巡,“雄壮威严的纽约”誓言要在产业的驱动下,脱胎换骨为现代化的大都会。纽约人懂得,要成功“脱胎换骨”需要庞大的产业支撑,而城市产业发展仅靠政府作用是不够的,必须有赖于“私有部门的壮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驱动。基于这种思考,纽约的企业管理者们用“有形之手”取代了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以金融证券业、大都会保险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为第三产业的扩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城市产业转型大获成功。

起落——城市有机体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的发展潮起潮落无可避免,纽约也不例外。当历史的车轮驶向20世纪之时,德国移民、意大利移民、爱尔兰移民等“新纽约人”蜂拥而至,犹太区、哈勒姆黑人街区快速兴起,城市的民族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诸多社会问题纷至沓来。社会阶层间的矛盾与摩擦不断,道德沦丧,城市亟须一个净化过程——道德改革。纽约市政当局不得不实行新政来应对“城市精英阶层的分裂与隔离,工会组织的崛起,政党的职业化倾向”等。但无论怎么努力,收效甚微。

从20世纪20年代起,纽约改变了管理策略,开启了一道“城市启蒙之光”。霓虹灯等新的大众文化把纽约变成了一座“电闪雷鸣”的城市:时代广场成为城市夜生活的中心,吸引着大批居民和游客来到这里享受生活;新闻与娱乐业更加活跃,美联社、合众社、国际新闻社等100多家权威媒体云集;数百家电影院散落大街小巷;艺术风格迥异的都市镶嵌画四处可见,纽约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与娱乐业的麦加”。著名城市规划大师勒·柯布西耶称赞当时的纽约已“属于整个世界”。

可好景不长,二战后,由于产业结构的失衡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纽约经历了一段衰落阵痛,经济衰退,港口地位下降。到1973年,“经济衰退导致华尔街股市下跌和房地产危机,市政府处于破产的边缘”。面对如此窘境,纽约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复兴运动”,纽约实现再次华丽转身。如今的纽约位居世界大都市第一,经济、政治、金融、媒体、教育、娱乐、时尚的影响力遍及全球。

“来自纽约的经济实力、增长和弹性之间的压力,和来自或积极追求或无奈容忍的文化多元性”告诉我们,一个城市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或许这就是富朗索瓦·维耶《纽约史》一书留给我们今天城市发展中最值得珍惜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纽约
从北京到纽约仅需1小时?
纽约地铁突发枪击案
我把纽约搬走了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改建
正确审视“纽约假期”条款
苏富比纽约总部翻新
纽约往事
纽约,纽约!
论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的纽约人与纽约意象
纽约五大经典牛排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