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2017-07-12王斌来

中州建设 2017年1期
关键词:重庆市文物重庆

文 / 王斌来 崔 佳

重庆: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文 / 王斌来 崔 佳

重庆因水而建、因水而兴,渝中半岛两江环抱、地势起伏。山城的标志性建筑——解放碑,如今深藏在繁华商圈之中。拍照留念的游客或许不会想到:一路之隔,还有山城巷之类“好耍”的街巷。“一条爬坡上坎的巷子,串起了寺庙、教堂、领事馆、医院和吊脚楼,各种房子各种人,老是能遇到新奇的事情。”依然原汁原味的山城巷,经常勾起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秘书长吴元兵儿时的记忆。

如何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这个话题有几分沉重,然而就像山城的天气,雨雾迷蒙,天色却正在清亮起来。

多留住几分乡愁

2016年11月23日,重庆市规划局公布了全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挂牌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重庆迈出了应保尽保的步伐。

哪些资源要保护、哪些资源要优先保护,谁说了算?规划。

2015年,《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布。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庆,第一次有了法定的全面性名城保护专项规划。

拥有3000年建城史的重庆,历史文化家底堪称丰厚。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描写的是长江之滨的重庆巴南区木洞镇。木洞古镇始建于唐代,明清时成为进出重庆的水路第一驿站,4条主街与4条巷道组成的“鱼骨状”传统街巷肌理,是此间风貌精华。

信步木洞老街,江景与街景交融:江边有码头遗迹,街面上茶馆、商号、大院、教堂等老建筑不时映入眼帘,街边遍布黄葛树,斜生的树根竟顶起了路上的石板,仿佛在提示人们老街的年龄。

“木洞曾辉煌了300年,但也没落了30年,如今又燃起了希望。”镇党委书记李锐告诉记者,木洞如今被列入重庆市首批传统风貌保护区,已经展开对老建筑的全面勘测。

铁铸风华,大大小小的工业文化遗存,也是重庆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年之后,再次踏进重钢集团型钢厂老厂区,52岁的重庆市民沈银春感慨万千。这个她曾经工作了28年的地方,如今建成了一座工业遗址公园。“厂房、烟囱、候车区都是老样子,这里有多少人青春的记忆啊!如果拆掉,连个怀旧的地方都没了。”她说。

一个250吨重的机械巨无霸,静静地卧在遗址公园中。这台英国产的8000(HP)马力蒸汽机今年已经111岁,目前全世界仅存一台。“它是百年前工业水平的见证,抗战时期从武汉运来,生产新中国第一条铁路重轨时立了大功,直到1985年才‘退役’。”工业遗址公园项目工程部部长、第三代重钢人郭勇说,当年告别这个“老伙计”,一些老工人难舍难分,不时过来看看、摸摸、拍拍,还有的悄悄抹眼泪,就差和它说话了。“像这样有历史有温度的工业遗产,不保护好自己心里都过不去。”

木洞古镇与重钢老厂区,是重庆传统风貌区的两种不同类型。

翻开《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庆对历史文化资源“三层七类”的梳理一目了然。“三层”,指的是空间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地段和历史文化资源点;“七类”,指的是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村镇、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和保护建筑、风景名胜、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主题遗产这七种资源。

“保护的范围还可以更宽一些。”作为重庆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委员,吴元兵点赞规划的同时,还有更大的期盼,“比如说有些古桥、民居,没有达到文物的级别,也没评上优秀历史建筑,但它们也是乡愁记忆的生动载体,是否也可得到相应的保护?”

一段时间以来,古桥,这个经常与老树、小巷等一起被人提及的乡愁符号,在吴元兵和文物保护志愿者们脑海中挥之不去:重庆一个区要修水库,涉及两座百年古桥,起初公布的方案是“一座搬迁,一座加固淹没保护”。“对于淹没,我们觉得惋惜,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吴元兵说,他们为此组建了课题组,还通过微信向社会征集方案,最后向当地政府提出了“两桥同时搬迁保护”的建议。

2016年12月初,好消息传来,在多方努力下,他们的方案被采纳。“终于可以不用穿着潜水服去看古桥了。”吴元兵高兴地说,“全社会多一些保护意识、主动作为,就能多留住几分乡愁。”

义利兼顾之道

文物保护有“红线”,商业开发求利益,两者如何兼顾?

保护与利用,政府要做示范。

重庆市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旗下的42处文物遗址中,中共南方局暨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周公馆、《双十协定》签字处桂园、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知名度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

“我们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对文物及其遗址进行本体保护,目前所有文物遗址保护完好,馆藏文物突破10万件;二是借助红色旅游开展文化景区的综合整治与环境打造,积极传播红岩文化。”管理中心社会教育部部长周万炯说。现在,红岩联线每年接待游客量都在600万人次以上。

保护与利用,企业要有情怀。

做米市街项目时,政府有关部门曾来关心工程进度,城市景观设计师陈雨茁没多说什么,只是带着他们看地上厚厚的灰——磨砖的灰。“旧砖没有那么多,新砖要反复磨,才能跟旧砖有浑然一体的感觉。”见到他对修复老房子如此用心,政府此后再也没有催过进度。

为最大限度地还原老建筑的气度,陈雨茁光设计图就修改了20多次。由于工艺要求高,工人队伍最初有160人,最后只留下了40人,“留下来,你们就是行业里的工匠高手,这足以让你们骄傲一辈子!”陈雨茁这样鼓励工人,也鼓励自己。

“应该说是有一种文化情结,当时我就在想今后怎么利用,没想具体,但有一个原则,就是要与文化相关,不能变味儿。”陈雨茁说,几栋老建筑修复后,不少商家前来寻租,包括火锅店等餐饮企业,他一律婉拒,几年下来只开了一个口子,同意杭州一家文创企业入驻其中,“今后也会围绕文化来升级业态,让文脉有故事,经济有活力。”

合力守护城市记忆

重庆市南岸区文化委副主任雷旺用一串对比来介绍区文保工作的变化:过去是文保规划文化部门自己做,其他部门不买账,现在是与规划部门联合请高水平团队来承担;过去是文物拆了还不知道,现在是前置审批,回函后才能开工;过去是文物行政执法偏软,现在是多部门联动执法,有效遏制了法人违法。

延续传承城市记忆,没有工匠精神做不到,没有创新精神做不好。

“传统风貌街区的打造,要有工匠精神,还要创新运作方式。”丰盛镇党委书记石国全说,最关键的资金来源,采用了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和以奖代补三种方式。“保护古镇整体山水环境和城镇空间格局,加强整体化的城镇空间环境设计,延续古镇原有生活环境风格,这三个原则不变,就能留住古镇的‘魂’。”

重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除了政府部门的正规军,还有山城的“文保民兵”。

2011年,吴元兵与一帮同样热爱重庆本土文化、对历史文物有浓厚兴趣的朋友创建了“重庆老街历史文化总群”,次年又成立了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

重庆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

“扫街”,对“重庆老街历史文化总群”来说是必修课,也是最经常的活动。在“扫街”中,走访和记录重庆的老街和文物点,定期对一些市级以上文物进行巡查,遇到文物破损或无故被拆的情况,第一时间向政府和文管所报告。

“我们团队开展文物巡查和‘扫街’活动240多次,参与者达数万人。”吴元兵满脸自豪,“现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

自筹资金、自寻线路、奔走呼吁、锲而不舍。几年下来,这支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不但没有因为重重困难而减员,反而不断扩大。

“重庆是巴蔓子为之舍命、李太白为之放歌的地方,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想拉住每个人的衣袖告诉他:你知道吗?你每天都穿梭于3000年的历史之中。”吴元兵挂在嘴头上的这句话,可谓这支队伍的初心。

猜你喜欢

重庆市文物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文物的栖息之地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文物的逝去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