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河南住房城乡建设发展
2017-07-12赵树德
赵树德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河南住房城乡建设发展
赵树德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过去常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都是从需求方面推动经济发展,但近年来供给端出了问题,表现在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老百姓需求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难以满足,致使大量国内消费需求转向海外。供给方面出现的问题其实是结构性问题,所以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是结构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85%,比上年增长1.65%,约有200万农民变身为市民。但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河南城镇化率低于全国,趋同性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可能扩大以及城乡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需求侧发力转变为依靠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更加注重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城镇化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源。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的快慢、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三农”问题的化解、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内需扩大和产业升级,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面对未来的时与势、艰与险,亟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必须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提升认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内生性推进;在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成本运作;在发展空间上,更加注重“均衡型”发展;在发展质量上,更加注重人本位导向。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提升目标,创新结构供给、要素供给、制度供给,着重解决“进得来”“融得进”“过得好”的问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转移人”“满足人”“发展人”为主线,变速度城镇化为深度城镇化,逐步实现广大农民兄弟的“安居梦”“创业梦”“市民梦”。
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城乡福利保障制度、土地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通过实行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接和并轨。二是落实公平就业政策,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使劳动力素质更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三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实现向新市民转变。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释放农村土地的资本属性,既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人口城镇化。
二、促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建筑企业竞争能力
从供给侧看建筑业的结构性改革,主要可以从制度建设、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要素投入等方面着手。从根本上说,建筑业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由国家经济和建筑业自身发展现状共同决定的。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使各要素实现最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是建筑业改革的重点。
2015年,河南省实现建筑业总产值804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增加值214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84%。目前,河南省建筑业在诸多方面与先进省份存在明显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建筑队伍技术含量偏低、经济效益较差等。为此必须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走出去、创品牌,实施建筑业发展战略,实现河南省由建筑业大省向强省的转变。
(一)加速和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推进建筑业市场化改革。目前建筑业还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一些地方建筑业坐等政策扶持,导致思维落后、产品落后、技术陈旧,企业难以做大做强。要使建筑业改革真正见成效、扩大有效供给,必须加速和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持续推进市场化发展,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使市场更加开放、透明。依靠市场力量调节资源配置,最大化发挥建筑产业供给资源价值,增强国有建筑企业经营活力,使建筑企业更适应市场竞争。
(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以专业化为基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单一业务向上游相关多项业务拓展;由单一建筑产品施工转变为工程项目的投资商或运营管理者;把单一消耗型产业改造成集约经营、产品生产、投入产出型产业,有效化解建筑企业经营风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建筑业企业密切关注建筑技术和建材产品市场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和涉足符合国家投资方向及投资重点的行业,加大民生类工程尤其是历史欠账较多民生类工程投资,加大绿色、智能类建筑工程投资和政策支持,开发具有个性的、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新型建筑,结合自身优势,向节能建材、不动产、资产经营等上游产业延伸,向技术咨询、服务业、物流业等领域拓展。
(三)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推行建筑工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材料损耗,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推进生产经营集约化,包括建筑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建筑企业内部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建筑行业整体资源,提高建筑产业链运营效率,降低建筑企业运营成本。推动多方合作模式开展建筑业务,合作共赢,充分发挥政府、市场、资本和企业各自优势,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在共赢中走向发展新高度。
(四)加大建筑要素投入力度,提高建筑相关要素利用效率。改善劳动力供应,逐渐缓解建筑从业者人数减少的影响。加大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的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应用,不断提高建设工程产品和建造过程的技术含量。以重点工程、大型工程项目为载体,加快在核心技术领域、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着力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和问题。加强建筑信息化建设投入,提升建筑产业和建筑企业运行效率和决策准确性,提高各建筑相关要素利用效率。
(五)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积极引导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生产,支持建材产业集中的区域建成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化基地,为应用住宅产业化和节能技术项目提供公共配套支持。制定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以钢结构为重点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城镇基础设施新建项目中,率先实施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相应的研究中心,建立抗震设计和绿色建筑实验室,进行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等。
三、化解房地产库存,加快房地产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当前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期,主要体现在投资增速下滑、销售增速放缓、库存压力较大、景气度下滑、市场需求不足等。解决的关键是调整供应结构,刺激需求,改善供应,推进房地产供给侧改革,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技术进步、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创造需求。2015年以来,河南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消化库存加快,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速均开始持续回升。为此,必须进一步化解房地产库存,加快房地产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一)着力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楼市库存较大,一大原因就是结构性供需错位。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化解商业地产库存,控制商业地产开发规模,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库存工业、商业地产改造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将库存商品房改造为商务居住复合式地产、电商用房、都市型工业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大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住房租赁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引导自然人和各类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用于房屋出租,开展购租并举等有益尝试,满足群众特别是新市民的住房需求。
(二)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实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将公租房保障范围扩大到非户籍常住人口,实现公租房货币化。在住房供求关系紧张的地方适度增加用地规模,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改善供需关系。在商品房库存较大的地方提高棚户区改造户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渠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积极探索和创新货币化安置方式,努力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利用补偿款自主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实现安置。鼓励政府房屋征收部门通过招标方式集中购买普通商品住房作为安置房源,实现对棚户区改造居民的安置。
(三)加大公积金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公积金促进消费作用。棚户区改造居民属于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并符合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条件的,允许其先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预付购房款,再根据需要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优先办理贷款手续,及时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逐步扩大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工作,允许将住房公积金用于城镇棚户区危房改造、拆迁安置或房屋加固维修,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缴存在省内异地互认,不同城市之间住房公积金资金调剂使用,探索开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公转商”“商转公”试点。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探索启动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证券化,进一步盘活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拓宽住房公积金资金筹集渠道,最大限度保障职工住房消费需求。
(四)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全面地采集房地产业运行中的动态数据,科学分析、整理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向社会发布市场信息,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理性投资。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强化去库存与土地供应联动,合理安排房地产用地供应,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对在建商品住房项目,在不改变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必要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住房户型做出调整,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研究制订未开发房地产用地的用途转换方案,通过调整土地用途、规划条件,引导未开发房地产用地转型用于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养老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项目。
四、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和城镇建设扩容提升工程,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全国先进地区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相比,我省城镇基础设施仍然存在水平偏低、能力不足、管理粗放等突出问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两次提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二是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意味着中央希望通过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城市基础设施,既要做好“加法”,也要做好“减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势在必行。
(一)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水体、绿地、道路、建筑及设施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净化和缓释等作用,平衡城市建设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综合提升、径流污染有效削减、雨水资源高效利用。强化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控,科学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生态保护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管理,恢复或保持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自然本底。加快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城区易涝点整治,做好雨水管网系统与周边海绵体的有机衔接。加快易淹易涝片区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和排涝河道等基础设施,加强排水管网养护和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排查,开展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预警,全面提升城市整体排水防涝能力。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等措施,建设海绵建筑小区,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加大河道系统整治,实施生态修复,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
(二)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改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据专家测算,从建设廊体到加上入廊管线,每公里投资约1.2亿元。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力争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000公里以上,初步建立干支结合、缆线管廊为补充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缆基本消除,城市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各类管线实际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规划。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统筹安排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交通流量较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干道及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地段,城市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公共空间和道路与铁路、重要河流的交叉处,优先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实施既有地上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缆入廊改造工程。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积极培育大型专业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企业,支持企业跨地区开展业务,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服务。
(三)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推进数字化城管系统平台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建立城市管理信息采集主动及时的发现机制、问题解决快速精准到位的处置机制、职责分明和监督有力的综合考评机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根据现有信息化条件和城市管理基础,区分轻重缓急,把与市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以及薄弱环节等部件、事件先行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再逐步扩大覆盖面,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为相关职能部门的依法行政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要做好与其他公共服务平台的衔接整合工作,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形成统一、便捷、高效的便民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大力推行公共私营合作制投资运营新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或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政企分开、市场运作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资产收购等方式直接参与城市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城市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公共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鼓励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搭建购买公共服务的平台,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鼓励投融资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参与资本市场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拓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股权认购等方式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经深谋远虑提出的战略性部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涉及领域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十三五”时期是加快“四个河南”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已经成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站到了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繁重的建设任务,必须积极推进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快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