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中的空间与人
2017-07-12孙璐瑶浙江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321000
孙璐瑶 (浙江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321000)
《归途列车》中的空间与人
孙璐瑶 (浙江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321000)
范立欣执导的《归途列车》是一部以春运为背景,表现社会边缘群体农民工生存状态的独立纪录片。文章通过分析影片中城市形象和乡村形象的塑造,以及夹杂在其中的边缘群体进城务工人员与现实环境的矛盾,解读这部极具反思性的影片。
归途列车;城市形象;乡村形象
独立纪录片导演往往用更平民的视角,更贴近现实的姿态,关注底层民众的失语与呐喊。由范立欣执导的《归途列车》就是一部带有批判性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将镜头对准了在广州务工的张昌华和陈素琴,记录了在“春运”这个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景观下主人公的三次返乡之路,清晰地展现了进城务工者艰辛却又无奈的真实生活。当镜头跟随着主人公游走在广东城市与四川乡村之间,影片中混沌压抑的城市形象与宁静苍凉的乡村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现了人在这两种空间环境的夹缝中生存的窘境。导演在审视城市边缘群体生存问题的同时,也引导着观众对社会发展失衡等问题进行思考。
压抑与杂乱:被颠覆的城市形象
城市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空间,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承载,也是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见证,因此是影视作品中重要的空间环境。但有时影视剧和城市宣传片在迎合观众审美感受、追求作品艺术美感的同时常会有意无意的将城市形象美化,为观众构建一个充满幻想的“乌托邦”。然而独立纪录片的导演往往选择从社会底层的角度进行观察,他们的镜头不但不去避讳城市中丑陋的一面,反而还主动揭开城市的伤疤。正如《归途列车》中,城市原有的光鲜亮丽的形象被颠覆,在镜头下重新构建了一种压抑的、灰暗的形象,导演通过独特的创作角度带给观众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更为深刻的反思效果。
影片以“春运”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因而镜头开门见山地聚焦在城市中的火车站。焦急等待的人群把画面挤的密不透风,紧接着他们像是决堤的洪水叫喊着由远及近奔涌而来,带给人窒息的心理感受,城市形象就在这样混乱、喧闹中塑造起来。工厂是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空间,它不仅是张昌华夫妇的工作场所,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形象的展现。但是所谓的“世界工厂”在影片中被毫不留情的塑造成了一个冷酷的掠夺劳动力的作坊。灯火通明中工人们伴随着机器的嘈杂伏案劳作,忙碌的他们更像是机器的一部分。当镜头深入城市之中,杂乱无序的街道、简陋破旧的居住环境和拥挤不堪的车站成为城市形象的具体表现,就连主人公的女儿张琴出入的消费场所也一改广东繁华高端的大都市印象。
范立欣说:“如果我没去看这片子我也不会去想,我们的衣食住行是他们在做贡献和牺牲,他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但城市里没人会注意他们”1,影片中的城市就是这样一个冰冷无情的形象。城市依靠这些务工者的辛苦劳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所给予他们的回报却少之又少,不但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得不到满足,甚至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在镜头下,城市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夺目,远处的高楼大厦被笼罩在一层灰暗之中,而近处的低矮楼房其破旧与了无生气却清晰可见,那富丽堂皇的虚荣对于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仿佛海市蜃楼,是一个怎样也触碰不到的幻象。
宁静与苍凉:被重塑的乡村形象
城市和乡村是一对二元对立的组合,城市往往占据着中心地位,而处于边缘的乡村则往往用自身的贫穷、落后为城市的繁华、时尚做衬托。但在《归途列车》中城市和乡村的形象形成倒置,不同于杂乱的城市,乡村是一片未被浸染的净土。镜头中的回龙村很唯美,城市形象的混沌和嘈杂带给人的压抑感,在平静的乡村景象前立刻回归舒畅。
一方面,影片中的乡村是广阔而宁静的原生态形象。相较于城市的镜头中被塞满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和摩肩接踵的人潮,表现乡村的镜头则更多留给了天空,留给了城市中难得的绿色风景,广阔的视野让人感到自由,色彩也变得明亮起来。城市和乡村的在视觉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一心向往的城市却是修罗场般的混乱,而被人所遗忘的乡村却有着一份清新恬静。另一方面,回龙村安宁静谧的形象背后又让人深感苍凉。镜头中没有年轻人的身影,老人与孩子是乡村中的主要劳动力,当看到张琴弱小的身躯被满满一筐玉米压弯,让人对她偏执的想要出去打工的想法多少有了一些理解。人们出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不得不离开这里,留下无法安享晚年的空巢老人和过早承担起家庭重担的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少来自儿女的关心和父母的关爱,于是就造成了张琴孤独的、叛逆的性格。但是这些农民工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农村人的生活条件依旧艰苦,教育条件依旧落后。影片中凄冷孤寂的农村形象背后,是导演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巨大差异的揭露,对社会发展的失衡产生的思考。
抗争与妥协:被环境遗忘的农民工形象
独立纪录片导演通常用民间的视角观察社会,因此他们的镜头下更多的是对社会底层生活状态的关注,是对边缘的或者将要消失的人和事的关注。《归途列车》中的进城务工者在镜头下表现出了一种身不由己的无奈,悲哀之处在于他们想拼尽全力去扭转自己的命运,然而结果却难以改变,因为他们只是被裹挟进社会发展大潮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渺小角色。
影片焦点对准了以张昌华和陈素琴为典型的进城务工者,试图竭力地去表现他们夹在城市与农村的缝隙中尴尬的生存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困境。一方面,城市里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他们被贴上“农村人”的可笑标签,遭受着食物链最末端的劳动力压榨,而夜晚蜗居则在破旧的住宿楼里。当买不到车票的张昌华无奈的摇摇头,表情尽是沮丧,当被拦在车站外的陈素琴别过头偷偷擦眼泪,眼中充满无助,他们与城市的格格不入就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城市对于他们是冷漠的而乡村和家对于他们又已太过疏离。在外漂泊太久,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关爱和沟通,两代人中间横着的鸿沟难以逾越。尽管张昌华夫妇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避免下一代重复他们的命运,但是无论是苦口婆心的劝说还是拳脚相加的教训仍然无法劝服执拗的女儿。张昌华夫妇的无奈让人感到心痛,不只是因为他们多年在外奋斗的艰辛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而且因为当初走上这样的道路是在现实的逼迫下的选择,但这一切用心良苦都被女儿张琴给抹杀了。最终张琴也成为庞大的进城务工群体中的一员,一句“一切都是钱嘛,没有钱不行的”表现出了她价值观的偏离,她像成年人一样购物、烫发、喝酒、在夜店跳舞,只是不知道当她也在辛苦打工时,是否会后悔当初自己所认定的“自由”,是否会体会到一丝父母一直肩负的压力。
《归途列车》无疑是一出悲剧,当夫妻二人在火车站外分别,送走妻子的张昌华带着苦闷和凄凉的背影转身消失在茫茫人群中,一种与现实抗争多年的虚无感油然而生。影片中一个金融危机下的工人说“我们并不是想要挣很多钱,只想那个生活过的很舒服就行了”,但这句话从他口中说出来似乎是成了奢望。张昌华一家只是万千进城务工者中的一个缩影,导演所要影射的是这群人的群像,影片揭示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边缘地位以及他们对抗残酷现实的无能为力,留下的是对城市快速发展的良久反思。范立欣说:“跟他们生活久了就会发现他们很勤劳,会很敬佩他们……所以我希望大家看这片子之后发现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关心的。”2
注释:
1.清影工作室.活着:清影纪录中国.2011[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6.
2.清影工作室.活着:清影纪录中国.2011[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2.
孙璐瑶,浙江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