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器乐,涅槃重生:《远古的呼唤
——大型人文艺术史诗》之我见

2017-07-12中国音乐学院100101

大众文艺 2017年3期
关键词:远古竹笛呼唤

王 猛 (中国音乐学院 100101)

民族器乐,涅槃重生:《远古的呼唤
——大型人文艺术史诗》之我见

王 猛 (中国音乐学院 100101)

2013年12月23日,《大雅国风——张维良的民乐新纪元》多媒体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给传统民乐艺术吹来了一股春风。时隔三年多,同样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姊妹篇《远古的呼唤——大型人文艺术史诗》于2017年1月8日成功世界首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铁农、顾秀莲,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志珍、孙家正,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以及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1000多名观众亲临现场观看了演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远古的呼唤》演出隔日对其进行了长达4分多钟的即时报道,同样包括新华社、新浪网、腾讯视频、凤凰资讯、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晚报、中国笛子网……等数十家新闻媒体都对本场活动进行了相关转载及报道。

该剧目由文化学者许嘉璐先生担任总顾问,中国文化院张武先生总策划,民族音乐学家李西安教授及作曲家杨青先生分别担任艺术顾问和音乐顾问。艺术创作上,本场音乐会艺术总监张维良先生围绕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而构思,采用音乐、戏曲、武术、舞蹈和吟诗与电子音乐相结合的表现形式,配合舞美灯光布景及多媒体投影等舞台艺术特效为观众展示出一场美轮美奂、引人深思的中国传统文化音画艺术史诗。

《远古的呼唤》共分为《序幕》《道》《仁》《法》《缘》《梦》六个部分。“序幕”,主要表达中华文明绵延五千,是人类各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道”,主要表现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主要表现儒家思想中仁爱天下的伦理观;“法”,主要表现佛家思想中慈悲智慧的真理观;“缘”,主要展现中国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梦”,主要表达中华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不懈追求。这场工程浩大的人文艺术史诗不仅仅是张维良先生在中国竹笛艺术发展上的再次尝试与创新,也成为中国民乐发展的方向和艺术呈现形式的风向标。

一、从萌芽到实现

“这场音乐会从想法诞生到演出历经一年时间,这之中的困难和复杂程度难以想象,但总要有人去做…….”张维良先生在2013年《大雅国风》的新闻发布会面对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时隔三年多,其姊妹篇《远古的呼唤》在某种意义上历经了更多的困难和艰辛最终在国家顶级剧院得以成功首演。这是张维良先生在艺术上对于一种文化的执着、一种文化的信仰和一种文化的延续——中国民族艺术文化。从最初张维良先生与许嘉璐先生的一次洽谈中萌芽,通过多方沟通并获准申请后,经过中国文化院、日照钢铁集团、国家大剧院及主创人员的一次又一次地开会商讨、统筹、策划、创作及排练,历经整整一年的时间直至最终在舞台上得以成功实现,台前幕后的工作量是极大的,其凝聚了每一位领导、专家、学者、演职及工作人员的付出。

2016年8月11日,在日照钢铁集团的邀请及中国文化院领导的带领下,张维良先生携中国竹笛乐团在炎热的夏日对集团钢铁工人们进行了的慰问演出,因此契机促成了三方合作——在日钢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为《远古的呼唤》成功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统筹方面,本场音乐会涉及团队较多,各团队的协调及配合相较于《大雅国风》更为复杂、繁琐,全体演职人员达到近100人。音乐创作及编配上,由张维良、杨青、崔权、张健、姜景洪、侯牧仁等多位作曲家及音乐人担任。在众多音乐人的反复推敲、修改后,音乐最终才得以定稿。舞美方面,由法国著名视觉艺术设计师Fabien Iliou、意大利灯光设计师Luca Murer等五位外国专家设计、调试。因现场工作量巨大,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了12个小时,甚至病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LED大屏和幕布投影不同,本次演出舞美还采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设计,将3D映画投影在搭建的竹林上进行成像。竹林由上百根9米高的竹子搭建而成,仅仅是装卸台就花费将近12个小时。主演、乐队、音响、舞台监督及后勤等所有团队都朝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中国文化艺术视听盛宴。对于观众而言,在台下看到的是一场丰富完整的多媒体音乐会,而幕后的工作是怎样将作曲、编配、排练、服装、灯光、音响、舞美设计、舞美搭建、后勤协调等融合为一体,尽最大的可能性把艺术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

众多艺术家、文化学者因张维良先生而走到了一起从而促成了《远古的呼唤》的成功。笔者认为,这除了张维良先生自己本身的艺术才华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有着强大的号召力,笔者相信这样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他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对本民族文化的执着以及对艺术追求的真诚。

二、折射出的艺术理念

“与时俱进与创新”作为张维良先生的艺术文化标签也许再合适不过了,他的音乐艺术最奇妙的一点就是骨子里的现代感。正像他反对的单纯外在形式的花里胡哨一样,其追求的是国乐内在的现代意识。生活中的张维良先生是时尚的,可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舞台,包括CD的封面上,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总是儒雅的、人文的,这从中折射出他对国乐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

“《远古的呼唤》是一个勇敢的探索,它摆脱教条,摆脱口号,回归自然,只用旋律与音符去震撼人心,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所谓‘远古的呼唤’,不是远古艰苦生活环境的呼唤,而是祖先们对天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前进的不懈、对生活欲望的克制……”文化学者许嘉璐先生在对《远古的呼唤》题词这样写道。每当张维良先生出场,就可以清晰地显现出他的学养和背景。对于创新,事实上早在30年前张维良就开始了他的国乐探索之旅,那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港台流行音乐与西方交响乐正疯狂地涌入,那时他就意识到国乐即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如果其不随着时代一起前进,结果也许将是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为此,张维良在上世纪80年代曾40多次前往法国里昂学习电子音乐。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因其本身音色具有极强的个性、不够包容性,那么如果想要走向世界,一定要有外来的音色与之融合、相互吸收。在此理念下,电子音乐、西洋音乐成为了张维良大胆尝试、创新的选择。《远古的呼唤》音乐上采用了电子音乐与中国传统器乐相结合,将笛、箫、埙、尺八、笙、古琴、古筝、二胡、琵琶、三弦、阮、中国大鼓等民族乐器富有特点的音色极大地烘托了出来。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张维良先生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从未停止过,对笛箫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并付诸实践。

许多不了解张维良先生的人都认为其思想比较西化,对此,笔者不以为然。通过与张维良先生多年近距离的接触,笔者认为,张维良先生只是更尊重、更相信科学,这也是一脉相承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的理念,骨子里,他是一位极具中国古代文人气质、一位纯粹的民族音乐艺术家。对于艺术家而言,创新是保证其艺术“鲜活”的重要源泉,这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勇于探索的行动力。《大雅国风》是张维良先生对于音画艺术的第一次尝试,《远古的呼唤》则是在其呈现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大胆摸索。

《远古的呼唤》以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为主旨,所演绎的六个乐篇,无论是古曲新诠还是全新创作,都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在古朴悠远的同时,电子乐队与中国民族器乐的交相呼应又具有强烈的现代精神。在电子音乐的和声烘托下,音乐全篇主要以极具中国文人雅士气质的古老吹管乐器笛、箫为主线,结合其他中国民族乐器以丰富听觉阐释篇章意蕴。《序幕》中,伴随着徐涛先生低沉的吟诵,黑暗中唯有一支埙和骨笛孤独地诉说着,似乎把观众带回到了中华文明开始的地方。配合着灯光舞美,群埙合奏悄然进入,正式开始了对“远古的呼唤”。由张维良先生的学生们,组成的中国竹笛乐团埙队、箫队始终伴随在领奏张维良身边进行合奏,仿佛圣人师祖在与徒弟们一起念书诵经,为其授业解惑。武当三丰传人明师微道长伴随着音画的起落展示着太极武术,打出了天人合一、万发自然的太极精神。昆曲表演艺术家翁育贤女士用柔美婉转的声腔道出了昆曲七百多年的跌宕起伏,犹如杜丽娘的回眸一笑,化解旧时封建社会的不公从而走向开放包容的新世纪。在最后一个篇章《梦》中,身着一袭大红色的民族舞蹈表演艺术家孙晓娟女士和朱晗先生在绚丽的舞美背景下,二人交相呼应宛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翩翩起舞奔向美好的未来,预示着中华民族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期盼。

富于变幻的灯光、巨大的投影实现了视觉与听觉双重的极致享受,灯光、映画与音乐的发展环环相扣,引领现场的每个人至于幻境,独特的感官体验使音乐给予心灵的震撼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力求让观众进一步领会到整个音乐会制作团队的创作理念。

三、社会认知

中国民族器乐有几千年的历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千百年来民乐表演形式亘古未变。上世纪中下叶,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时代,上世纪末叶更是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浪潮已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乐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也经历了冷落、寂寞、徘徊。目前中国竹笛艺术正处在一个新高度,变革与发展必须适应时代,它是多元化并存及音乐语言多样性的时代。“民族不是狭隘,传统不等于保守,现代不等于无序,竹笛音乐艺术也应适应时代的变迁……”张维良先生的音乐艺术是极具感性的,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之下实际是他对于竹笛、对于民族音乐艺术理性而科学的思考。《远古的呼唤》是张维良先生继《大雅国风》之后,在竹笛音乐艺术的舞台上又一次成功的实践,而华丽的背后是他对竹笛艺术传承与发展近50年的思考及所做的努力。

从社会发展来看,产生音乐行为的原则并不是随意的文化习俗,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最终沉淀下来的结果。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说,社会大众对之的认同感是其在延续并发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奠基石。从本场音乐会的售票情况来看,在演出前的一个月,国家大剧院购票官网上票几乎售罄,临近演出当日更是一票难求,这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演出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成功。笔者认为,大型人文艺术史诗《远古的呼唤》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关键在于张维良先生在大胆创新及探索的道路上博得了多数行业内部与社会各界的认同感。音乐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这场音乐会无论是从视觉、听觉给观众带来的都是美的享受。“我也期待我们这次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的小孩子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大家共同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当代落地来共同努力!”张维良先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这样说到。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新探索、与时俱进是永远不会衰老的真理,《远古的呼唤》作为一档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全新艺术产品,必将对行业内部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集演奏、创作于一身的张维良先生,在全力推动当代笛箫艺术发展并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更致力于东方New Age的探索,努力创造将古老与现代,通俗与高雅,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当代中国新音乐。另一方面,强大的制作团队也为这场音乐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参与表演和创编的一流的音乐家们,各展才华。强大的制作团队为观众诠释的是一种笛乐艺术的新思维、新模式。

四、结语

“博大都是古人的事,今天的人应该做今天的事情……应该敢于尝试任何可能性,去得到实验。哪怕是是失败的,也是成功的,为什么?失败了以后就不会再去尝试,这不也是一种成功吗?”正如张维良先生所说,《远古的呼唤——大型人文艺术史诗》可以说就是他多年来对艺术探求的又一次回顾与总结,并把它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场音乐会再次突破了中国民族音乐演出的界限,把整个舞台作为张维良艺术思想的载体,集合众多音乐人及学者为观众呈现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视听盛宴,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出发展是一次具有创造意义的启示。

猜你喜欢

远古竹笛呼唤
无声呼唤
My Mother
远古鳄鱼用两条腿走路
爱的呼唤
我的坚守
梦回远古
远古厉险游
三月的呼唤
竹笛
梦回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