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扩版前后评论版对比探析
2017-07-12席树芃山西大学文学院030002
席树芃 (山西大学 文学院 030002)
《人民日报》扩版前后评论版对比探析
席树芃 (山西大学 文学院 030002)
《人民日报》是我国的机关报及第一大报,具有权威性和极强的影响力,创建以来共经历了十几次改版,三次重要的扩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人民日报》通过扩版跟随时代脚步,不断改善自身,正确引导受众舆论。
人民日报;扩版;评论;内容分析
一、《人民日报》评论版扩版概况
该报1948年6月15日创办以来,共经历了十几次改版,并分别于2009年7月1日、2010年1月1日,及2013年1月1日进行了三次重要扩版。《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全国性第一大报,其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的重要言论,已成为一面旗帜,因而倍受海内外读者关注及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高度重视。1
201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对该报进行第三次扩版,并于工作日期间每天推出一块评论版,在原先的一批品牌栏目中新增了《政策解读》《热点解读》《快评》《大使随笔》等系列栏目,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平民化和贴近性,评论风格更加贴近实际现状。
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先生曾为报纸下过一个流传甚广的定义,“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2评论版作为《人民日报》的重点和优势,经过不断地改版及扩版,逐步走向成熟,2013年新年初始的这次扩版是2009年及2010年扩版的延续。在第5版“黄金版位”推出该报“历史上第一块新闻评论版”,版式追求生动,并推出一系列观点鲜明、剖析透彻的作品。除基本的社论和评论外,《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等一批传统言论性栏目也受到业界与群众的广泛好评,“任仲平”“何振华”等专栏作家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二、《人民日报》评论版内容分析
(一)文本界定和新闻评论分类
1.文本选择
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在改版前后,即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1日和2013年7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两年的报纸进行抽样调查,选取每月的月初(1日)及月中(15日)作为样本,通过对扩版前后两年时间内评论版的分析,较完整反映2012年与2013年《人民日报》评论版的变化。其次,以半年为单位的评论版,通过抽样比较准确地反应评论版的一些规律。
2.新闻评论分类
很多新闻学者对新闻评论的分类进行了探讨和概括,丁法章教授在《新闻评论教程》中,将新闻评论分为三大类:按其主要性能分为带有全面部署性的、带有说理启发性的、带有业务指导性的和带有政治鼓动性的;按其述评内容来分,包括政治评论、法制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文教评论、文艺评论、军事评论、社会问题评论等;按其表达方式来分、作者身份、发表规格的不同,区分成各式各样的品种,如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杂文、随感等。3
3.各个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多次改版和扩版,评论版块已经成为该报一大亮点。2013年的扩版,在原传统栏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板块,例如“政策解读”板块、“热点解读”板块,以及很有个性特色的“大使随笔”板块等。
此外,各个栏目的选题在来源上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扩版前,各个栏目的选题来源主要集中在“会议、法令、政策”,扩版后主要的选题来源是“新闻事件”,其次是“会议、法令、政策”。
三、《人民日报》评论版扩版特色
(一)评论相继登头版
2013年7月至12月间,共有16篇评论登上了头版头条,主要涉及“社论”、“本报评论员”以及“今日谈”三个,而扩版前,12个样本中仅有7篇评论放在头版。同时,一些批评性评论报道也在头版初露头角。另外,带有经验总结和成就展示性质的地方政府正面宣传评论也大幅从头版头条消失,一些有关民生、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相继被搬上头条。《人民日报》从一份党报、政府报刊,逐渐贴近和关心民众所关心之事,并针对时下热点进行专业的评论,这变化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二)做“好看”新闻评论
一份报纸能够吸引读者,并不是单纯以肤浅或偏激的感受来取悦读者,而是其为一个有深度、多维度的结合体,这也是报纸评论与其他平台评论相较的优势所在。2013年《人民日报》扩版,重新启用“今日谈”等多个著名栏目,打造了“干部论干事”、“大使随笔”等论证平台与学者争论、大众舆论的空间,从而大大扩展了评论和交流所涉及的范围。
《人民日报》逐渐加强了社会舆论等的监督报道,同时对当下的热点事件采取了不回避的态度,专门设立了“热点解读”板块。另外,设立“科技杂谈”、“科技大观”等栏目,《莫让科普成短板》、《“人造太阳”照亮未来能源之路》等文体评论。这反映了该报从衣食住行的角度关切读者的办报姿态。报纸与普通百姓生活的同频共振性大大增强。4
《人民日报》开辟了新的版面,将“人民时评”“钟声”“声音”等栏目放置在同一版,在头版的“今日谈”与要闻版的“人民论坛”两个经典栏目的设置和评论上也颇费功夫,题目更加贴近读者。
再者,在栏目设置方面也加大了力度,除了“社论”“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等品牌栏目,重新启用了“今日谈”,并在其结尾处加上一至两篇短小精悍的“来论”,针对网络这种新媒体产生的新闻进行评议,内容生动活泼、耳目一新。另外一些新设的栏目,例如“快评”“见解”“短评”“记者感言”等,将凝重与生动、长篇与短小等不同文风结合在一起,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时下新闻拥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文风更加贴近群众
对话传播理论认为,要想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保持受众关注是重要前提。《人民日报》最新一次的扩版亮点就是更加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经过扩版,《人民日报》评论版加大了对老百姓日常关注的社会新闻、突发事件、网络公共热点话题的跟踪评论力度,使之更加有亲民性。
纵观扩版以来《人民日报》的评论版,栏目设置、版面分配、评论主题来源,都有了较大的改变,整体文风更加贴近民众,可读性增强。在与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激烈角逐中更加完善自身的内容,以深刻内涵的评论信息立足于媒体平台,将报纸不同于其他媒介的优势——发挥,使《人民日报》在作为一份党报,拥有严肃的身份地位的同时,与读者的阅读心理、习惯更加贴近,成为报纸生存立足的典范。
注释:
1.王光照.《〈人民日报〉、〈经济观察报〉、〈京华时报〉金融危机报道比较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7.
3.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0.
4.任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人民日报2013改版观察》[J].新闻实践,2013(4):15.
席树芃(1995.08- ),男,汉族,山西临汾市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 2014级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