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音乐特征与现代传承
2017-07-12林溪漫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50108
林溪漫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350108)
赣南采茶戏音乐特征与现代传承
林溪漫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350108)
赣南地方特色采茶戏至今已有近四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文化、精神和经济等价值。本文对赣南采茶戏音乐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针对当前赣南采茶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赣南采茶戏;音乐特征;现代传承
客家先民们定居赣南,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内心情感、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随着戏曲音乐传播方式多样化,音乐鉴赏选择多极化,赣南采茶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现在,它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表明了在赣南的采茶戏背后的文化价值的潜力是无穷的。因此,对赣南采茶戏之音乐价值的挖掘和对这门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
(一)戏曲音乐特点分析
曲牌体结构是的赣南红土地区的主要唱腔结构,基本的构成单位就是曲牌,创新戏曲剧目依靠的就是重新编排曲牌。
1.采茶戏常用的段式
戏曲调式最基础结构就是段式变化以及不停叠加重复的变化。两句或者三句以上的多个句子叠加结构形成创新的乐段,作为音乐变化的基础,原则上要求至少要有第一乐句作为单一的重叠。赣南采茶戏中的一曲灯腔《倒茶歌》,虽然歌词只有四句,但前半段和后半段都是相似的,两句的旋律虽然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但是从它们的歌词中可以感受到,两句所表达的情绪却是截然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腔句间完全的严格重复是不存在的。
2.唱腔段式分析
关于唱腔的变化,一般是以基本格腔为基础,从而再进行唱腔上的变化,收紧和扩张都是其采用的非常重要的变腔方法。曲调都是通过这些方法使力量的表现而变强的,不仅使曲调的发声变得更加大胆,也是唱腔段式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1)变化腔格的手法
扩大原有的戏曲腔句并且对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改变唱腔句式,主要采用的艺术手法分为:句格增减;扩展与紧缩;变手调等等一类的手法。
1)句格增减:唱词结构变化引起腔格变化
①句首扩腔——戴帽加冠
在腔句之前加上一些片段的歌词叫做带帽加冠,其实就是对原有的基本乐句进行扩充增大。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三句板》腔句之前有五个小节,其实这都是乐句前加入的旋律而已,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腔句的结构更加丰满。
在采茶戏的前面经常看见加旋律的,一般将这些文字叫做托子,根据长短将其分为长短托子。在使用这些托子的时候没什么太多的限制,所以,不同的曲牌前面可以使用相同的托子,并无大碍。
②句中扩腔——填腔加衬
扩腔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旋律和片段作为工具,使基本的腔句得到扩大。在赣南特色的采茶戏之中经常可以看到唱腔之中出现一些衬词。一是穿腔加衬,保持原样的腔型和句式固定基础上,以原有形式为基本原则来进行腔句的增添衬词或者衬腔。“凉风呀拂面,一呀一身轻,”这是《湖南路调》中的一句词,这句里面就是衬词“呀”字加在腔句之间,并且没有改变原来的腔句类型,还是7字句,这就是穿腔加衬。二是拆腔分逗,扩充增添句幅的另一种方法,在民间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做蜻蜓点水,即在歌词之中加入衬词来表达。比如《湖南路调》的前三句就是很好的例子,“三步走来”“往前子走”“一心要走”这三句,后面的都是加了节奏衬词的,唱词在句幅上得到了充分的扩展。
③句末扩腔——添尾重吟
加入一些歌词和旋律片花到腔句的句末,即句末的扩腔,能使乐句更富有韵味。《提茶歌》末尾的三小节所呈现的便是,丰富了句幅,更具有表现力。
④堆垛扩腔——句间插腰
由山歌和小曲演变出来的艺术手法称为加垛。实现这种艺术手法的方式主要是在句间插进若干字或者插进有规则的词格或朗诵性曲调。如《带货歌》,就是简单的加词,如乌布、棉布、西洋色布这些词字都是后来加的,不仅句式得到了加强,而且音乐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2)扩展与紧缩
腔句因受到唱词的增添所控,且腔句还通过紧缩和扩张来改变长度。改变自身功能性的扩展与紧缩主要方式为“加腔、紧腔、减腔和扩腔”几种。
①加腔与减腔
“拖腔”“卖腔”“甩腔”都是加腔的别称,民间还有种说法是过音。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戏曲中的腔句进行扩充,句首、句中和句尾都可能是赣南采茶戏的加腔位置。句中加腔的代表就是《扇子摇摇》中的第23—27小节。减腔就是将长一点的腔句缩短,使基本的腔句更加的简约。
②扩腔与紧腔
扩腔与紧腔其实作用相辅相成,变化的都是随着旋律而来。主要的就是旋律的加花变奏、旋律的简化变奏这两点。且曲调想要更加灵活,韵味深厚,气氛活跃,离不开“扩腔”与“紧腔”的结合。《报三声》便是代表。
3)变手调
普及于民间的传统特色戏曲新型作曲手法就是“变手调”,它融合移宫移调和反复旋律的变化就是反手调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称为变手调。一般都是在伴奏乐器的变玄实现的,人称这种手法为反玄伴奏。
4)变化腔格段式
下面几种是主要的腔句变化手法自由结合变化为腔格段式的方法:
①加垛段式:
特指以加垛为主而综合其它艺术手法的唱段。如上例的《带货歌》,主要采用的是以加垛为主的艺术手法的唱段。采用长短句结合的方式,将四个字的垛句以及两个字的垛句结合
能避免过于规整死板。
②穿腔段式:
《打鞋底》就是用穿腔方式,以穿腔为主,综合几种段式手法。感叹词、助词的多次使用都是为了表达欢快情绪,且与正词之后加衬词,是表意的衬词,“实在你个”就是代表。
(二)器乐伴奏
赣南采茶戏在戏曲的伴奏和组成乐队的方面有非常多的地方文化因素影响到它,因此,有必要对成员构成、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等方面进行研判,方能更深入的理解赣南采茶戏乐队的内涵。了解乐队的构成和发展状况,才能更好地为唱腔服务。
1.伴奏乐队
最初,赣南的采茶戏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小,任务少,只要队伍具有两旦一丑就能表演,民间有个说法就是“三脚成班,两不当家”,这就是三脚班的由来,在这个阶段,一般的乐器都是演员兼职,只有主要的乐器是专门的人演奏的。
有资料显示,赣南采茶剧团现有的体制是30-60人不等。采用的演奏方式还是中西结合的。使用的乐器就有70余件,中国的50余件,西洋的20多件。乐队7-16人,有勾筒、币弦、反弦、中低鼓、大提琴、小提琴二把、三弦、琵琶二把、笛子兼长笛、黑管、唢呐、小号;演员20-30人,一般女演员比男演员多,加上行政团长、书记、导演、编曲、 舞美、道具、服装、会计、出纳、总务等人共计30-60人不等。
2.乐器使用
伴奏乐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弦乐类。有勾筒、二胡、板胡、三弦。
(2)唢呐分为大型的和小型的。竹笛是主奏乐器,在《钓拐》这首特色的采茶戏曲之中,小鸟在森林里清脆悠扬的叫声就是用竹笛模仿且美妙动听。
(3)打击乐器。可以分为鼓、锣、钹、板。这四种都是赣南采茶戏使用过,节奏不仅鲜明强烈,而且很有感染力。这些乐器能营造特殊情感、热闹场面、统一风格。
3.语调特征
在赣南的客家话中有5种语调分类,依字行腔是这些语调和旋律的主要依据原则。以下我们对《牡丹调》进行重点分析。
(1)单字配腔
56个字配字是《牡丹调》全曲调所包括的,其中16个字是重复的文字,还有43个单字配腔,这在曲调中有80%的地位,这种一字一音多次出现更能将唱腔的叙事性表达出来。
赣南特色采茶戏之中单字配音的情况较为普遍。这只是赣南采茶戏其中的一个特点而已。当然,并不全是一字一音,也有一字多音的情况。如:《牡丹调》中,叻、咯、细、妹、门、当、意、作、倒、早、归、赚、哇、又,共有十四个字。
(2)声调处理
赣南客家老表在讲客乡话时,语气和声调往高位走,阴平字、去声字、入声字,这些字是高调音位置的常客;处于低音调位置的是阳平字、上声字。这很容易从赣南采茶戏的唱腔上体现出来。就像上文提到的《牡丹调》,其中“花”、“开”、“归”这类阴平字;在低音位置上的是“你”、“门”、“本”等字,使整个演唱在口腔上端盘旋,时而低回亲切和谐,感情表现活灵活现。有的阴平字如:“生”、“丹”等字,由于考虑旋律进行,处理比较自由。“叶”、“又”、“过”等去声字全部被归纳到高音上,给人的感觉高亢、豁达。说话时的情绪带动的声调的走向,这和赣南客家采茶人热情好客、积极向上的性格也有关系。
二、现阶段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一)赣南采茶戏面临的问题
1.观众群体的缺失
采茶戏在我国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现在的赣南采茶戏还没像京剧、黄梅戏、越剧那样达到众所周知的程度,吸引新的观众是一个很困难的挑战。除此以外,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赣南采茶戏的生存形势越来越严峻。
据调查,最为繁荣时期的采茶戏在改革开放初期曾出现过,而如今的情况已经较为惨淡,逐渐的淡出了平民生活中。少数民间三角班在赣南乡村中苦苦支撑;而城区大部分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对采茶戏一无所知,采茶戏市场一度萎缩。我从老一辈得知在县一级,基本的采茶剧团已名存实亡,大部分则“改行”成为歌舞剧团或去做其他的行业。编剧创作队伍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80余人锐减到今天的不到10人。而民间采茶三角班,50多年来内容与风格一直停留在解放前的“台词庸俗、表演低俗”之状态。
2.人才和资金严重缺乏
现在很少有年轻的男演员补充进来,因为这个行业不受男生的欢迎,而演员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抓紧培养年轻一代掌握这一传统艺术十分重要。此外,艺术创作需要大量的经费,剧院增添设备、培养演员等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否则,事业发展必定举步维艰。目前,由于市场不景气,光靠各剧团自身无法破解这个难题。还需要通过政府的扶持及赣南各界优秀热爱家乡的人士慷慨解囊。
3.剧情陈旧,缺乏时代感
目前,赣南采茶戏很少有好的剧本出现,大多是在啃老,即使在下一次演出时会改动一点点内容,也还是会让观众感到毫无新意和创意。采茶戏的语言就是客家的语言,唱腔还分唱和白。因为他的唱腔主要是高调,并不是那么的柔美。剧情主要是戏剧和闹剧,来源于生活,主要就是男女的爱情为主要情节,但现代的观众并不买账。
(二)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方向
1.对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
要想让赣南采茶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应该结合现代人喜欢的审美形式进行创新。在2015年江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上,《围屋女人》这部戏剧作品夺得了的数十项奖。它采用的是先进的现代戏曲理念,结合音乐、灯彩、客家山歌,以通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为特点,不仅使用传统的二胡,还加入了电子乐器,获得很好的效果。
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最好的发扬继承传统艺术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传统文化植入大众心中,一举多得。若要开始实施,还是从义务教育抓起,然后是高等教育,分层展开。第二,政府要在政策预计财政上都给予扶持,在社会上倡导群众来学习赣南采茶戏。赣州市政府在近年来高度重视采茶戏剧人才的栽培,也相应的采取了一些制度与措施。比如从2015年开始赣州市政府决定在每个县区选3到5名学生到专门的采茶戏学校进行学习,第一批是计划培养出60名专业的采茶戏人才。将由当地的财政承担学习费用,在学成毕业之后带着编制进剧团。
3.走市场化道路
想要使采茶戏市场化,首先就要到达“商品化”“产业化”。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当中,形成一条包括作曲、影音唱片、普及市场、销售的生产链。在传播的方面,主要是使用好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作为传播的手段,使世界上的人们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解到赣南客家音乐。
三、结语
本文对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传承与发展作较全面的整理和分析,认为:(一)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原胚胎源于民歌曲调,较多属于牌子音乐系统。在戏曲的创新表现上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目前因对采茶戏了解的人不够多,若能做到家喻户晓,去陈出新,采茶戏的春天将会到来。(二)赣南采茶戏依然非常顽强地生存和发展,同时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也出现令人担忧的局面,观众群体的缺失、演员和创作人才的缺乏以及剧情陈旧、缺乏时代感。(三)在面对目前赣南采茶戏尴尬的传承局面,我们要加强对赣南采茶戏进行保护与传承,保护与传承赣南采茶戏需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媒体一起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需要对其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走市场化道路。(四)由于赣南采茶戏多用客家方言演唱,歌词大多出自日常生活的故事对话,若将家乡话带入课堂,从小学习客家语言。利用本地媒体或网络传播,对赣南的家乡话做成节目有利于大家对采茶戏的了解。有人学,有人演,有人看,自然就有了传承。有新曲,有舞台,有演员,自然就有了发展。
[1]谭钰婷.赣南采茶戏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13.
[2]熊琨.江西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
[3]王婷,徐灵.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创新[J].农业考古,2009(3):181-183.
[4]李小芳.赣南采茶戏的语言艺术[D].暨南大学,2015.
[5]张佩莺,钟海林.对赣南采茶戏传承的思考[J].中国戏剧,2007(2):42-44.
[6]欧阳绍清.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J].大舞台,2012(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