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的慢节奏景观空间营造
2017-07-11张赢月
张赢月
一、旅游的发展概述
旅游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迹可循,虽无“旅游”之名,但有学术研究、微服私访、商贸交流之实。此时的出行大多是出于功利目的,却在行走的过程中体味到其中的趣味和情感。
随着物质的不断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常规而物质的生活状态,从而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现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已经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目前,旅游按照内容分类主要有自然景观旅游(如山水风光)、娱乐体验旅游(如迪士尼乐园)、民俗乡村旅游(如文化民宿)、科普教育旅游(如青少年夏令营)等类型。另外还有按照距离分类的远距离出国旅游、中距离国内旅游、近距离周边旅游等旅游类型。
二、旅游的品质诉求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便利、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旅游正在成为一种展示美景美食、得到亲友羡慕、满足自身虚荣的社会现象,它是那么的浮躁和速成,仿佛只是为了展示和留念。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旅游中的人们往往疲于奔命,只为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进而导致在旅游结束后,除了收获大量照片和纪念品,身心并未得到放松和满足。
旅游是为了获得不一样的自然风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餐饮美食、不一样的人生感悟,更是一种离开固定生活模式的休闲需求,得到压力的放松。追求的是劳逸结合,适当的放慢节奏,更是一种对提升生活品质的诉求。
这种诉求从旅游发展模式层面延伸到了旅游景观设计层面,从社会现象分析角度转变到了旅游景观设计角度。旅游是人为找到身心放松的而产生的一种意识行动,“慢节奏”景观空间场所作为支撑才能让这意识行动一直在良性的循环发展。
三、景观空间中的“慢节奏”
将“慢节奏”融入景观空间的营造中,营造一个幽静的原生态环境,远离繁宪,清净自然,为游客提供一处可放松身也的精神乐园。人们可享特色风土人情,可尝地方傳统食品,自由的呼吸、漫步、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从内而外得感受慢节奏的景观空间,让旅游的脚步慢下来,“慢节奏”的景观空间营造要素如下。
1.山水呼应。人造景观空间应与自然,山水相和谐、相呼应。材料选择上多选择原生态的材料,与周边环境协调,实现自然山水与人造景观的融合。
2.空间尺度。慢节奏的景观空间尺度较小,更适宜人自身的空间比例,形式质朴,回归自然。尺度是考量景观空间场所和谐的评判标准,控制尺度比例的关系,一方面是当地文化的沉积,另一方面也更具有观赏价值。
3.材质选择。推荐采用自然生态的当地环境产物,如山地的石材、田园的泥土、森林的木材、村落的砖瓦等,渲染酝酿淳朴的民风民俗,能够明确体现景观空间中令人向往的“慢节奏”。
4.道路限制。要实现慢节奏的景观旅游,不妨考虑限制机动车驶入景观空间场所,或者通过道路宽度、曲直设计、道路小品等手法,放慢机动车的行驶速度。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慢节奏景观空间,让置身其中的人们细致深入地体会旅游资源景观的独特魅力。
5.亲水考量。在同样的景观空间中,人们更多的选择具有亲水功能的那种。慢节奏的景观空间中对水系的处理不需刻意的改造和构建,而是因地制宜,从原有的自然基础出发,结合景观空间结构,增添人与水系的沟通和互动,弱化人工痕迹,营造亲水属性的景观空间。
6.植物布局。以自然式的植物群落为优,选择自然形态的树种,搭配质感较柔和的植物,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实现植物层次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空间的和谐感,创造慢节奏的景观空间。
7.公共基础设施人性化。这是旅游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设施的形式、材质等方面都与现代化城市景观明显不同,在不改变功能的前提下,都以质朴的、贴近自然环境的形式、材质进行表现,更加贴近景观周边环境,贴近人们的生活,富有亲和力。
8.互动体验。想要实现慢节奏的旅游活动,景观空间中的休闲、游憩、交流等人文需求需要进一步满足。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沟通,建立人和自然环境的良好互动。结合富有特色的文化符号的场景营造,为慢节奏的景观空间提供能互动参与的游览体验。
9.平静身心。结合自然景观的活动韵律(如生物的生长、季节的变换、日光阴影的移动等),在空间中呈现出动态的美。通过这种朴实无华、不矫揉造作得自然韵律,将景观的体验变得简单。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是最适合调剂身心景观空间场所。对游客启发、熏陶,并产生的美妙感受,让人不由自主慢下来。
四、总结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与丰富的物质生活相呼应的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社会各领域的方方面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快餐式旅游消磨着人们对初衷诉求的向往。旅游中慢节奏的景观空间旨在提高旅游休闲品位、追求生活质量、放松身心、有所感悟和收获。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