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
2017-07-10毛三丰田娲朱美荣
毛三丰 田娲 朱美荣
摘要 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生产的波动性两方面论述了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农业补贴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区农户资金短缺问题,对农户粮食生产、资本投入以及播种施肥等都有着显著影响。提出了合理调整农业补贴、加速农业生产转型等提高农业补贴政策影响力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补贴;政策;农户;粮食生产
中图分类号 S-9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1-0237-02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on Grain Production of Farmers in China
MAO Sanfeng,TIAN Wa,ZHU Meir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was discussed from the weak natur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volat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influe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on grain production was analyzed.Agricultural subsidies could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shortage of funds for farmers in the region, and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grain productio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sowing and fertilization of farmers. 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reasonabl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bsidy;Policy;Farmers;Grain production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粮食生产产量不仅关乎于国内民生,还与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相挂钩。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粮食生产容易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的公共性、弱质性以及波动性成为限制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提高农户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保障农户粮食产量的逐年递增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中国农业补贴无论从总量还是支持强度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实行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日本为了顺应WTO农业规则的要求,对其农业补贴实行了调整,改价格支持为直接补贴。2004年中国顺应广大农户的请求,基于实际粮食生产状况,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制定实施了农业免征土地税政策,并实施了农户种粮补贴政策。2005年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到2015年,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超过粮食风险基金的50%。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在保障农户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对于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论述了实施农业补贴的必要性,结合当前农业补贴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提出相应的指导性建议。
1 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必要性
1.1 农业产业的弱质性
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具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农业生产本身的弱质性特点使得其收益和运转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首先,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其生产周期较长,且2个生产周期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间间隔,使得农业生产相比于其他产业而言有着投资高、效率低的特点;其次,农产品尽管是人们的生存必需品,且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农产品的价格并不具备较高的提升空间;最后,农产品的生产运营与市场经济机制之间存在着不依附性,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
1.2 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自然灾害是难以人为预测的,市场的行情变化也将导致农业生产调整。农户主要是根据预期收益进行决策,而农业生产波动性的特点使得其处于弱势的地位。生产的波动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说明:其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受气候影响,降水量、温度等因素都会对农业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生产资料一旦投入就无法撤销,因此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其二是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形成均衡价格和数量变动。当价格变动时,由于市场信息渠道不顺畅,农产品价格变动可能引起农户过度调整,从而引起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循环波动。
2 实施农业补贴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2.1 对整体粮食生产的影响
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群众基本生存需求的关键所在。尽管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小农经济所崇尚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各种农业高科技技术产品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仍与农业生产与改革息息相关。
从中国当前制定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分析来看,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具体是通过现金补贴的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现金的具体发放数量与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呈正相关[2]。从农业补贴的实质分析来看,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更多地是通过资金发放的形式来为农户提供额外的经济补偿。而具体分析可以发现,粮食产出与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投入、外部粮食市场的价格、内部农户家庭的劳动生产力以及农户所拥有的耕地面积等有著一定的相关性。粮食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大,由于生产的周期性,资金循环也具有一定周期,农民收入不稳定,家庭储蓄往往不足以用于生产投资。因此,通过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在外部粮食市场的市场价格、内部农户家庭的劳动生产力以及农户所拥有的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调节农户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户粮食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资金问题,通过保证农户的耕种资金投入,从而提高农户粮食的播种面积与产量。
2.2 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粮食市场的分析可以发现,外部粮食市场价格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户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在外部粮食市场良好的条件下,农户倾向于扩大粮食种植面积[3]。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农业产业地域之间的贫富差距。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农业产业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提高相关农业政策细节上的针对性,推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中国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贫富差距,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生产技术也相对发达,相对应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农户生产种植的积极性就越高。地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使得贫困地区更容易面临农业生产资金短缺问题,相同的自然禀赋资源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农户更难以获得充足的灌溉条件和生产资料,相对应的粮食产量也就越低,农户的收入水平也就降低,打击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很多农户就会寻找其他获得收入的方式。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则能够通过资金补助的形式,为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保障,在相同的条件下对贫困地区农户粮食生产的正向影响程度要明显大于富裕区域。因而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对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影响更为显著。
3 提高农业补贴政策影响力度的建议
3.1 合理调整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能够通过缓解农户资金压力来促进农户粮食产量的提升,对农户的粮食种植和生产还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为了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要求相关的制定者和决策者能够根据农业市场发展对农业补贴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在促进农业市场发展的同时保证农户的生产利益[4]。首先,调整补贴标准,根据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状况,对农业补贴标准进行调整,做到资金的发放标准与实际农产品价格相协调,提高农业补助资金的边际效用。其次,建立农业补贴基本规范,在发放具体补贴资金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实现补贴资金的“一坑一位”和专款专用,尽可能地避免直至杜绝补贴资金的流向不明问题、资金浪费问题以及非法挪用问题的发生,提高补贴资金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实际作用。再次,提高农业保险意识,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防范农业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也是高风险、低效益的弱质性产业。转移所面临的各种农业风险,维持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可采用的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完善保险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2 加速农业生产转型
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不同区域的粮食生产所造成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正如“ 2.2 ”所述,农业种植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效果越明显。农业产业作为中国的基础性产业,想要通过农业补贴来进一步调节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就需要以农业补贴为导向进一步加速农业生产转型。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上,要充分依据农业产业特点,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市场机制,从资金来源、市场价格、技术指导以及产业调增等方面提高贫困地区的农业补贴力度,根据农户的需求来提高补贴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以帮助农户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同时,根据当前的农业市场发展需求,针对性地为农户引进新的农业产品生产技术和生产基本要素,扩大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补贴投入,设立新技术、新产品的投资基金,对技术方面造成的损失给予补贴。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支出,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质量,促进农业生产转型[5]。
中国是农业大国,无论是国内的粮食消费,还是对外的粮食出口,对于国内粮食都有着较高的产量需求。粮食生产不仅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还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必然联系。只有不断加大对粮食产量的保证力度,增强农业生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才能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户粮食产量的提高,还能够通过市场和产业的调控来提高农户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6]。
参考文献
[1] 董启锦.农户分类补贴及政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2] 洪自同,郑金贵.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福建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1):41-48.
[3] 李宇轩.中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4] 殷秋霞.农业补贴政策对不同资源禀赋农户种粮决策行为影响机理及政策优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5] 张祝宁,章欢欢.农业补贴对我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6,10(12):169,171.
[6] 彭小辉.农业政策变化与农户行为研究:以中国六省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