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IB—LCJ的竹类植物景观形象审美评价

2017-07-10李光耀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1期

李光耀

摘要 采用BIB-LCJ景观审美测量方法,选取7种不同类型共49张竹类植物景观的照片为样本,对公众及专家群体进行了美学质量的审美测量。通过数据处理及分析,研究公众对各种竹类植物景观的审美趋向,进而讨论如何配置竹类植物,营造符合公众审美的竹类植物景观形象。

关键词 竹类植物;景观形象;BIB-LCJ;审美评价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1-0167-04

Study on the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Bamboo Plant Landscape Image Based on BIB-LCJ

LI Guangyao1,2

( 1.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37;2.Zhejiang A&F University Linan,Zhejiang 311300)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BIB-LCJ,selecting 49 pieces of photos from seven types of bamboo plant landscape as examples,aesthetic measurement about the aesthetic quality was conducted by the public and the expert group.Through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the public aesthetic tendency about the bamboo landscape was studied and how to arrange the plan to satisfy the public aesthetic need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Bamboo;Landscape image;BIB-LCJ;Aesthetic evaluation

景觀形象审美评价是指对景观形象视觉质量的评价,其作为景观美学研究的中心,因用于研究景观形象的美如何被观赏和评价而成为指导风景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1]。近些年,许多景观形象审美评价方法陆续被提出,特别是在植物景观形象的评价方面,从简单的对植物观赏特性的评价发展到采用各种理论方法对园林景观植物的配置进行评价。形成的植物景观评价方法有美景度评价法(SBE)、比较评判法(LCJ)、层次分析法(AHP)、语义分析法(SD)及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测试法(PPI)等[2-5],而SBE法和LCJ法也一般被认为是两种较好的景观形象审美评判测量方法。LCJ法虽有很高的可靠性,但因人的判别能力有限和工作量太大,只适用于小数量(<20)景观样本的评价。可靠性较高的SBE法适用于多样本景观评价,但各样本之间由于缺少比较,而且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会因量表两极不断加大的密度产生一定影响,为避免以上方法的局限性,笔者采用的BIB-LCJ法是在原LCJ法的基础上结合平衡不完全区组法(BIB)而成[6],该方法既可对大样本进行相互比较,又能反映出不同群体审美倾向及与景观内在特征的关系。

竹类植物一般秆型挺拔脱俗,枝叶舒展洒脱,给人以清新秀雅的自然美。从景观形象美学角度而言,不管是从形、叶、秆、笋等不同的角度构成独立的竹景,或是量大面广形成的大面积竹林景观,都颇具特色[7-8]。竹子与假山景石、建筑小品、滨水驳岸等相配成景时,又会营造出一种静谧文雅的园林景象和独具匠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意境[9]。因此,竹类植物成为园林植物景观中极为重要的造景材料。笔者运用BIB-LCJ法对竹类植物形成的不同类型景观进行审美评判测量,研究大众对竹类植物景观的审美趋向,从而探讨如何营造优美的竹类植物景观形象。

1 评价竹类植物景观形象的方法

1.1 评价工作程序 以竹类植物景观为主题的图片作为媒介,采用BIB-LCJ法来进行竹类植物景观审美评判,基本研究流程是:①随机编号,对所选竹类植物景观图片进行无规律逐一编号;②选择BIB设计表,根据选定竹类植物景观图片数量和其他条件确定;③图片分组,按照选择的BIB设计表将选定的图片分为若干组;④等级排序,参与评判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判断,分别对分组的每组图片进行独立等级排列;⑤重复评判,为保证可靠性,根据BIB设计表,按上述程序进行若干次重复评判。

1.2 评判者选择 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参与的评判者都是社会人士,并按人员的阅历和职业将300名评判者分为4组:专业学生组80人、非专业学生组80人、群众组80人、专家组60人。

1.3 评判材料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竹子的艺术美、文化美和自然美特征,灵活运用竹子的造景功能,把竹和不同的景观元素有机结合,归纳出7种有代表性的竹类景观类型:竹林景观、竹径景观、竹篱景观、竹水景观、竹石景观、竹筑景观以及竹园景观。从大量竹类植物景观照片中选出每种竹类植物景观形象类型的照片各7张,共49张5R彩色照片,作为景观审美评价的媒介。

1.4 数据来源 根据上述评判工作程序的要求,针对这7张×7组照片,根据选择的BIB设计表实验重复8次。实验过程中,评判者每次只需将同组中自认为最能体现竹类植物景观形象的照片挑选出来,并按体现程度依次排列,最后得到美景度表。

1.5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在MATLAB数值计算平台进行,通过编程实现7种竹类植物景观形象BIB-LCJ评价数据相关分析。

1.5.1 平均等级的计算。BIB-LCJ法采用根据心理学的等级排列法 (rank order method) 处理的数据来反映不同评判者的审美特点和景观美学质量自我判断的问卷调查成果,然后经整理建立频率矩阵(即参与评判者对每个竹类植物景观样本评价的等级排列),每位评判者对同一景观的评判排序等级相加后得到的总和即为该评价景观样本的等级和。等级和与评价人数的比值即为平均等级MR。

1.5.2 建立美景度量表。用BIB-LCJ法建立的美景度量表可在计算出选择分数百分率后,根据正态分布表(PZO转化表)查询表示每个景观的美景程度值,以及各评判群体对不同景观形象的审美评判的相应标准分数Z值。此法求解虽相对简单,但求得的Z值区分度不高。根据赫葆源对等级排列法的解释,BIB-LCJ法的美景度值也可用比Z值的区分度更好的平均等级MR表达[10]。因而该研究中将平均等级修正T=7-MR作为反映各景观美景程度的度量值,当T值越大时,照片审美价值越高,由此得到反映不同评判群体审美特点和不同类型竹类植物景观美学质量的美景度度量表。

1.5.3 根据美景度量表进行有关分析。美景度量表的相关分析包括美景度量表的正态分布测验,不同评判群体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各种竹类植物景观之间的内部差异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美景度量表的正态分布检验 运用SPSS软件进行美景度值正态分布检验的方法是隨机选取4个评判群体及总体的美景度值,然后计算一个统计量W,通过比较美景度的分布形状和正态分布得到概率P值。一般情况下,统计量取值趋近1,且概率值不小于0.05,则证明景观美景度值呈正态分布,也说明该景观美景度在某条件上达到峰值时,评判者对景观的审美有一个极值,且当景观度值越趋近于这个值,该景观审美评价就越高。通过检验不同评判群体对竹类植物景观审美正态分布结果(表1),可知4个群体的审美度量值均符合正态分布。群众组与专家组极符合正态分布,证明了评判数据及结论的可靠性,也可以说明竹类植物景观美景度来自于正态分布的总体。

2.2 审美评判群体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美景度分布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反映的是各评判群体在景观评价方面的相关性。根据美景度量值,通过求得的简单相关(积矩相关)系数都是正值(表2)[11],表明各评判群体有一致的审美情趣。通过建立变量间回归分析的数学表达式,进一步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变异相关关系。从表2可知,概率P 值、t 检验参数的值接近0.000 1,说明拟合效果很好,且这些评判群体间的审美评判更为趋近。相对而言,群众组、非专业学生组与专家组的相关系数稍低,审美情趣相差相对较大,因而营造竹类植物景观形象时,不应仅以专家的意见为标准,考虑公众的建议也是必要的。

2.3.1 7种竹类植物景观形象平均美景度比较。通过总体对各种竹类植物景观形象平均美景度比较,4组评判者对各类型的竹类植物景观审美形象的认知有趋同性。对评判者而言,评价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竹石景观和竹篱景观,而对其他5种类型的竹类植物景观形象评价的差别并不十分明显,其美景度值相近(图1)。

2.3.2 7种类型的竹类植物景观内部审美差异比较。每种类型的竹类植物景观之间存在着审美差异,并且同种类型景观本身内部审美差异性也较明显[12-13]。在对7种类型竹类植物景观的内部审美差异比较中,评判组对竹林景观和竹径景观的审美特性评价较一致,审美差异不明显;而审美特性不统一,审美评价差别极显著的是专类竹园景观和竹篱景观;对于水边伴竹景观、竹石小品景观、建筑配景景观,不同评判群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审美差异 (图2)。

2.4 竹类植物不同景观类型评价分析

2.4.1 竹林景观。将形态各异且色彩鲜艳的竹种进行群植,形成大面积的竹林景观;或进行片植,构成独立的竹林景观。评价中,林分质地越细腻的竹林,竹林景观的美景度越高,即长势良好,林下层整齐,场地内有其他美丽的景观等,能显著提高评判者对竹林景观的喜好度。另外,视距越大,即视线通透性能越好,也能提高评判者对竹林景观的喜好度,美景度也越高,但观赏者并不喜欢视线毫无阻挡的地方。评价最高的竹林景观中,竹类植物配置在比较空旷、开敞的场所,此类观赏点的观赏视距比较适合,并且以天空、草地等其他景物环境为背景衬托,竹林植物景观配置的层次感会更加凸显。

2.4.2 竹径景观。人们对各种竹径景观评价较为一致。对地形与道路结合巧妙、曲折有致、起伏顺势而意境含蓄深遂的竹径景观评价较高。道路两侧常配高大的乔木状竹类,修竹夹道,万竿参天。另外,用宿根花卉、色叶灌木镶边,丰富竹径景观的色彩构图则评价更高,这种配植方式不仅强调了景观的多样性,而且强调了景观的整齐度,增加了道路的连续性,同时也增强了道路的方向感。对于单调或曲折过度、矫揉造作的竹径景观的评价最低。

2.4.3 竹篱景观。竹篱景观中,对于竹种秆型配置杂乱、主体不统一,景观分隔、围合园林空间不明显的景观评价很低。对于层次感丰富,运用多种丛生竹、混生竹配置而成的竹篱景观评价较高,其中评价最高的是自然式种植及艺术修剪整形后,以协调环境和划分空间的种植方法,同时搭配一些如茶梅等高低错落的花灌木植物而成竹篱景观。竹篱分隔空间的明显与否、修剪的规整程度也都是影响竹篱景观美景度的因素。

2.4.4 竹石景观。竹所具有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与山石极富观赏性的外观特征和质感相结合,成为竹类植物景观美景度最高的原因。人们对各种竹石景观评价较为一致且都较高,以竹作背景,可突出假山和景石主景质感及形态,或以竹作配景,可衬托景石和假山的色彩及线条。在形态各异的山石周围点缀以翠竹,或在苍翠的竹林中点缀数块题字作词的顽石作为园林景观的点睛之笔,既可表现一种意境,又使画面更加古朴雅致、生机盎然,因此这类景观形象评价最高[14]。竹石的形状和颜色搭配,以及意境表达与园林整体景观环境协调与否也会影响竹石景观美景度。

2.4.5 竹水景观。水的灵动与竹的清雅有机搭配和结合,相得益彰,景观画面清新灵气。水岸边绿竹掩映,并倒影于水中,水面上的光影变化使其美感倍增,因此竹水景观的评价较高。而评价最高的是曲折自然的驳岸边有花灌木、箬竹、挺水植物等穿插点缀其中,形成虚实相映的秀美意境,以及空间层次变化丰富、有自然情趣的竹水景观[15]。评价中因滨水景观竹种类过少且样本中竹子的颜色和搭配的植物色彩很少,难以形成较好的视觉效果而导致评价等级较低。

2.4.6 竹筑景观。翠绿修竹傍建筑,既能与建筑色彩相和谐,又形成画境式景观。人们对用斑竹、紫竹等中小型观赏竹种与建筑配置时凸显建筑立面优美的线条和色彩的竹筑景观较为认同。根据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在墙垣或角隅处配植不同竹种,竹与建筑相映成趣,缓解、软化了墙角廊隅的生硬线条,增强了自然、生动的气氛,此类秀丽的竹筑景色评价更高,但对竹与建筑体量上相差太大,颜色反差明显的竹筑景观认同度较低。

2.4.7 竹园景观。竹园景观往往是园以竹胜、景以竹异的专类景观,由于评价者的职业、背景不同,评价结果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景观除了少量彩叶(杆)竹种外,主要以翠绿的叶色为基调。评价者认为颜色单一而评价较低,但在特定的空间点缀其他观花及彩叶植物后,评价效果提升很多。还有在植物园中单为科研提供素材和场地的竹园,景观美景度最低,而运用现代景观造景手法科学组织观赏竹种的形式美要素,将竹子外在的秀美风姿和内在的坚毅品质全面展现,将自然景观和人文背景集于一体的竹园景观的认同度最高。

2.5 竹类植物景观总体综合评价 所有竹类植物景观通过BIB-LCJ审美评判法比较评价后可看出,公众對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竹的自然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特征,灵活运用竹的造景功能,景观层次丰富,并把竹和不同的景观元素有机结合的竹类植物景观评价最高;而对景观层次单一,形式相对单调,意境表达浅薄,造型手法缺少变化,没有处理好近景与远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竹类植物景观评价最低[16]。

3 结论与讨论

运用BIB-LCJ审美评判法对竹类植物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从总体结果来看,竹类植物景观营造应突出并充分发挥竹的形态美、色彩美、意境美等特征,灵活运用竹的造景功能,把竹和不同的景观元素有机结合。

公众对群体美(竹林景观、竹篱景观、竹径景观)的审美趋向于大面积或大体量,需要高大的竹类或高大乔木类植物—竹类植物—有色或花的灌木—草坪花卉或地被植物等几个立体层次的模式来进行配置。高大的竹类或乔木类植物可作为背景,竹类植物作为主体,以灌木填补空间及增添色彩,而草坪花卉或地被植物则作为景观空间的地被填充[17]。公众对个体美(竹水景观、竹石景观、竹筑景观、竹园景观)的审美趋向于外形新奇、颜色特别的竹类植物,或与山石、建筑、水体等配景结合,意境深远,富有文化和艺术内涵。

要营造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竹类植物景观,要求与其搭配组景的景观植物色彩鲜艳(如彩叶植物、色相变换的植物、开花的乔灌木等),园林小品则形态丰富(如特色建筑小品、奇形异色的山石),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及林缘线,更充分地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18]。

由于不同群体的文化背景及职业背景不同,其对美的界定范围也是不同的。如相关行业的专家对景观的美是很挑剔的,其对影响美景质量的因素有比较严格的限定,如景观的美不应受画面色彩的影响;对景观事物的表现方式也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如画面上不是有竹就是美的,竹景观的宽度和高度要有一定的尺度,如果超过这个尺度,竹景观的美感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降低[19]。这些都表明专家对美的景观的分选能力较强,而普通群众的分选能力相对较弱。另外,专家和专业学生的审美往往有延伸性,他们不会局限于画面内的事物,而会按照理论知识延展画面外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DANIEL T C,BOSTER R S.Measuring landscape esthetics:Th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R].Fort Collins:USDA Forest Service,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 1976:514-523.

[2] 贾乃光.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18-236.

[3] 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实验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67-170.

[4] 黄少伟,谢维辉.实用SAS 编程与林业试验数据分析[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01:114-157

[5] 闫长春.海南岛榕属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D].儋州:海南大学,2011.

[6] 俞孔坚.自然风景质量评价研究: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2):1-11.

[7] 高峰,阳雄义,辉朝茂.园艺观赏竹类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53-59.

[8] 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等.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36-138.

[9] 吴晶晶,管家庆.园林景观设计中以竹造景的意境表达及手法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0 (6):75-77.

[10] 张凯旋,凌焕然,达良俊.上海环城林带植物群落景观美学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25 (1):7-10.

[11] 毛炯玮,朱飞捷,车生泉.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研究: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与应用[J].中国园林,2010,26(3):51-54.

[12] 孙明,杜小玉,杨炜茹.北京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S1):163-167.

[13] HOWLEY P.Landscape aesthetics:Assessing the general publics preferences towards rural landscap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1,72:161-169.

[14] 矫明阳,高凤,郝培尧,等.基于SD法的城市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5):185-190.

[15] 吉杨婷,李燕妮,陈为,等.成都市城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3):291-297.

[16] BUHYOFF G J,LEUSCHNER W A,ARNDT L K.Replication of a scenic preference function[J].Forest science,1980,26(2):227-230.

[17] 任斌斌,李树华.模拟延安地区自然群落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10,26(5):87-90.

[18] 袁喆,翁殊斐,王琳琅.广州园林绿地木质藤本景观美景度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4):301-306.

[19] 鲁立新.竹类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8):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