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视野下的武术教学研究

2017-07-10唐光耀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视野武术价值

唐光耀

摘 要:武术教学不仅具有体育价值,还具有德育价值、美育价值、文化价值等等,挖掘传统武术的价值内涵,既能够提高我国武术教育水平,也能够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该文分析了武术教学价值的多元性、包容性、传承性特征,论述了武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取向,提出了注重内外兼修、培育民族精神、挖掘美育价值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价值 视野 武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4(a)-0207-02

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基于某种价值追求而发生的,从最基础的物质价值、实用价值,到更高级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价值追求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丰富多彩的人类实践活动之中,进而成为其进步、发展的原动力。武术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搏击技术,在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氤氲于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之内,也逐渐形成了精深厚重的价值体系。武术教育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来看都大同小异,殊途同归,那就是弘扬社会价值,提升个人价值。在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扬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今天,探寻传统武术的价值内涵,理清武术教学的价值功能,对于广大武术教育工作者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 武术教学的价值特性

1.1 多元性

武术最初是作为一种搏击技术存在的,其目的是开发人的运动潜力,改善人的身体机能,从而战胜对手,因此,武术教学自然就具备了体育教育的价值,通过学习武术强身健体,是很多人学习武术的基本动力。在武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渐渐发展出了专用于习武之人之间的礼节,被称之为“武礼”,还有习武之人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被称为“武德”,以及用哲学思想指导武术实践的“武学”,这就让武术具备了丰富的文化价值。此外,在传统戏曲以及现代的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中,流畅优美的武术套路还常常用于表演,武术教学也因此具备了审美价值。由此可见,武术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多元化特征。

1.2 包容性

武术教学价值的多元性也体现出了其包容性的特征。纵观世界的绝大多数体育运动,不论是其体育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都较为单一,其价值特征在人们的理解之中也比较固化,唯有中华传统武术在长久了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中的元素,充实和丰富自身的内涵,从而发展出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体系。武术的包容性突出地体现在对佛教文化的吸收上,佛教本是源于印度的宗教,在佛家思想传入我国以后,便渐渐通过武术教育渗透到武学思想之中,最终发展出了驰名中外的少林武术。在当代,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大融合,武术教学价值的包容性将更加凸显,也将更加促进中华传统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将中华武术推向新的境界。

1.3 传承性

武术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搏击技术和运动项目,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孕育和发展与一代又一代武者中间的武学、武礼、武德无不充分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如果说古代的文人学士、知识分子是通过笔墨在记载、书写传统文化的文脉,那么古代的武者就是用人生实践、身体力行来彰显传统文化的风骨。因此,武术教学与一般性体育运动教学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通过武术教学既能够让青少年学生学到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更能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文化,这对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有重要意义。

2 武术教学的价值取向

2.1 社会价值取向

在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尚武精神曾屡次成为时代的主流精神,在其流风余韵的影响之下,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谱写了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的历史篇章,从而培养起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早在先秦时期,为了在诸侯国林立的九州大地上保持国土的完整,尚武就成为各个诸侯国的绝对主流意识形态。直至后来的汉唐雄风,同样是在尚武精神引导下掀起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备受欺凌,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不将尚武精神作为改造颓靡世风的利器,以求振奋民族精神。在现代和当代,虽然尚武精神早已经不再是时代意识的主旋律,但中华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一次又一次地在各种重要场合向世界人民展示。综上所述,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武术都肩负着民众的厚望,承载着民族精神,因此,武术教学就具有了重要社会价值。

2.2 个人价值取向

在华夏文明的滋养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中华武术,不仅有着巨大社会价值,还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价值观体系。武术也一直作为一种价值课题,表达着作为价值主体的对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价值追求。从武术训练的功能而言,武术教学承担着人对身心健康、益寿延年的价值追求,饱含了习武之人对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企求。从武术的指导思想而言,“天人合一、身心双修”的道家思想,“持戒遵行、心神合一”的佛家思想,都对中华武术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既是武者练武过程中要遵循的思想方法,也是武者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时遵行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人生实践指示着前进的方向。从武术的行为规范而言,武德要求习武之人要怀有仁义之心,忠诚正直、古道热肠,寻求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发展。可见,武术教学在健全人之精神,完善人之品格方面亦具有重要作用。

3 武术教学价值的实现路径

3.1 注重内外兼修

中华武术历来重视内外兼修、由内而外,正是这一特征让中华武术具有了极强的包容性、延展性,为武术价值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代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关注武术训练在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和格斗技术方面的功能,而是要充分认识到武术套路、功法背后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元素和精神元素。在进行武术演练之前应当先教授、启发学生相应的武学思想,提高其人生境界,深化其思想认识,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武术造诣和综合素质。

3.2 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武术突出反映了炎黄子孙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第一,武术是自强之道,习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大自己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信的品格放在第一位,这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是熏陶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第二,武术的根本精神不是好勇斗狠,而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在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上追求和谐,以和为贵,这一点在武德、武礼的规范方面有着鲜明的体现。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纠正青少年学生的错误思想倾向,反复灌输以和为贵的传统精神,促进学生团结友爱,以礼待人。

3.3 挖掘美育价值

中华武术之所以上千年来始终受到人民百姓的欢迎,与其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密不可分。各门各派的武学宗师在创立功法时,就以他们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身体之美的理解和追求,将美融入到了武术之中,使得中华武术既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武术的审美价值不论是在传统的戏曲表演,还是现代的武术表演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挖掘武术的美育价值,通过展示武术的文化美、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积淀了丰富厚重的人文底蕴,在当代的武术教学中,教师们要多维度、全方位理解武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注重武术教学的人文性,为练武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平清.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体育大學,2013.

[2] 李增博.现代社会中武术价值系统的建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

[3] 刘祖辉.武术热及其文化价值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2):55-59.

猜你喜欢

视野武术价值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视野
真相
视野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