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莎朗的保护与传承

2017-07-10刘晓兰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羌族

刘晓兰

摘 要:该文通过对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莎朗的起源与开展现状进行分析,阐述莎朗由原始形态的“祭祀舞”演变而来,是羌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承载了人们情感的汇集,具有重要文化符号象征。

关键词:羌族 传统体育活动 莎朗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4(a)-0188-02

羌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自己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莎朗作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代表之一,具有凝聚民族团结、丰富人民日常生活、愉悦身心、强身健体的作用。莎朗最初的原始形态是以“祭祀舞”的形式出现,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意蕴,承载了羌族人民深厚的精神文化情感。在横断山脉间、岷江上游地区有一个自称“尔玛”的民族—羌族,羌族人民生活在高山峡谷之间,靠山劳作种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土豆、青稞等耐旱作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谱写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篇章。莎朗在羌语中意为“唱起来、跳起来”,在平时的活动和节日庆典期间,男女老少围绕篝火而立,一般男外女内,围绕篝火成圈逆时针方向旋移,身体以侧面的摆肩顶胯的轴向转动为特点,甩手摆肩,脚步灵活,嘴里唱着民族歌谣,洋溢着欢快的活动氛围,展现了羌族人民豪爽奔放的性格,别具一格的舞姿和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构成了莎朗活动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莎朗从古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莎朗的原始形态“祭祀舞”的出现,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凝结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血脉和精神文化内涵,莎朗别具一格的舞姿向世人展现羌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风貌,容集了对古老民族天、地、神灵的敬畏与敬仰,是绽放在羌族人民心灵的花朵,是世界了解羌族、羌族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耳边仿佛响起了动人的旋律,眼前也似出现了人们围绕篝火载歌载舞的画面,让我们通过了解莎朗领略羌族上千年的博大文化,领略羌族独有的民族文化魅力。莎朗是中国羌族独有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已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家、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对羌族民族文化保护的体现,羌族文化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民族文化的魅力之花。

1 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莎朗起源

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莎朗最初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经历历史变革和文化洗礼而留存至今的民族文化瑰宝。据史料记载,“羌人以牺牲‘祭天神”,周朝时期已有“司灌”挚火丈的官。《后汉书·五行志上》记载:“古之火正,谓火宣也,堂祭火星,行火政。”这种早期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今天的祭山活动,在岷江上游的茂、汶、理县及北川等羌族聚居区,通过“羌历年”、“转山会”、“瓦尔俄足节”等活动方式来延续传统的祭祀活动,“祭祀舞”就是从那时逐渐演变为莎朗活动。古羌人从事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崇敬天、地、神灵,他们以“祭祀”的方式祭天,这种活动因赋予了神圣的色彩而隆重举行。①从这种集体祭祀活动开始,祭祀也就开始有了舞的端倪,“莎朗”是由“祭祀舞”演化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演化成为羌族人民情感的依托,后来艺术家深入民间收集整理,重新编排,进行推广成为如今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重要一支。祭祀内容的不一样,莎朗所体现的寓意也就存在区别,羌族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衰、悲、欢、离、合的思想情感也将莎朗分为了喜庆莎朗、忧事莎朗、礼仪莎朗、祭祀莎朗和集会莎朗,其中最重要的是喜庆莎朗和忧事莎朗。“莎朗”在羌语中的意思是“跳起来、唱起来”,富有节日的浓郁色彩和热闹氛围。莎朗作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代表项目之一,也是在羌族民间活动中最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活动节目,是人们愉悦身心和强身健体的活动方式之一。

2 羌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莎朗的开展现状

在2003年,北川羌族成立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并把每一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定为羌历年,在这一天羌族人民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并在这一天进行羌族莎朗的比赛并颁奖。以后每年羌历年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营造节日氛围,以此推广羌族莎朗。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羌族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具体体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随着灾后重建,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等对羌族的大力支持,近年来,羌族人民逐渐摆脱灾难带来的伤害,重建家园、努力发展经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外界对羌族的关注,羌族顺应时代发展之机,大力发展经济,以旅游为先,打造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在羌族传统节庆活动中比如“羌历年”、“转山会”、“瓦尔俄足节”等节庆活动中,当地的人们便会盛装参加祭祀典礼和祈神纳福的活动,通常会选择开阔平坦的广场、草坝举行活动,人们手挽着手、围成圈跳着莎朗,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在旅游景点桃坪羌寨,莎朗作为一种表演方式,向游客展示,游客也可以加入到跳莎朗的行列中,体现了羌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现如今莎朗通过舞台展演的形式向外界宣传民族文化,以多样的形式丰富莎朗文化意蕴。在兴建的城区,大部份居民知晓跳莎朗的时间和地点,在傍晚时分人们聚集到活动场所自发跳莎朗达到强身健体和愉悦身心的目的,而在大多数人口聚集稀少的地区,则开展情况不太乐观,这与人群集中程度有一定的关联。

3 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莎朗的保护与传承

(1)国家、政府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高度重视,羌族也不例外。5·12地震以后,有关羌族莎朗已经出版、发行了两张《羌族莎朗》音像制品,出版了一本专著《羌族莎朗》,并且现已有不少研究羌族莎朗的论文发表,关于羌族莎朗保护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以音像、书籍的方式予以记录是保护与传承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莎朗的重要方式之一。

(2)羌族是一個历史悠久的民族,拥有着丰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北川县委、县政府紧扣“旅游全景化”这条主线,着力发展北川文旅发展重点区,努力实现旅游业由“旅游景点”向“全域旅游”根本转变的“北川模式”。北川羌城旅游区自2013年5月份成功创建为国家5A景区后,大力发展交通,方便市民来此旅游。为保护地区文化和吸引外来游客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歌舞团和歌舞艺术团,在平时的节庆活动中予以表演,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理县桃坪羌寨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不仅拉动了经济发展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平时节庆活动中,人们聚集在一起跳莎朗,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

(3)为了实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同时秉承民族传统体育需活态传承发展的观点,羌族传统体育项目莎朗已经逐渐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堂。茂县羌族少儿艺术学校开设了莎朗韵律操,中央民族大学将莎朗开设成选修课,北川中学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开发羌族传统体育项目莎朗的校本教材。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将这种简单易学并可以强身健体的活动的方式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可行化推广出去,将包含莎朗在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真正通过学校教育来促进其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尊重其自身的民族特色[2]。

(4)《全民健身纲要》中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应把本族具有浓郁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健身活动中,并广泛开展。在北川新县城,人们傍晚时分常常聚集在一起跳莎朗,绵虒镇大禹广场人们也经常聚集在一起跳莎朗以打发空闲时间,同时愉悦身心、强身健体。可以根据羌族莎朗进行简化、创编,并加以推广,使之成为全民健康行列中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N].四川政报,2009-7-13.

[2] 刘婷.羌族传统体育项目莎朗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猜你喜欢

羌族
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难点及对策研究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浅析羌族祭祀舞蹈的巫术文化
试论羌族萨朗舞的传承与发展
羌区幼儿园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策略
探讨羌族夬儒节服饰文化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