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就业素养探析
2017-07-10李文强孙友平
李文强 孙友平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20182
摘要:《孙子兵法》这部“兵学圣典”为毕业生就业素养的形成和锤炼提供了指导性参考,集中诠释了毕业生“不可不察也”的就业意识、“修道而保法”的就业道德、“智信仁勇严”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孙子兵法;就业素养;探析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理论范畴,这本书完全可以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为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就业道德和就业能力等就业素养的形成和锤炼提供了指导性参考。
一、“不可不察也”的就业意识
《始计篇》开篇,孙子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全面振兴经济的今天,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就业,亦是“死生”、“存亡”的“国之大事”,作为毕业生和社会组织均不可不察。毕业生是就业的主力军,如何“察”?就是要求毕业生对就业活动在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调控等方面要有足够的认知,要有主动就业的意识。如要有主动了解就业环境,寻求环境需求与自身优势、特长契合点的意识。要有自我剖析,树立目标,学会独立,培养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最起码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要积极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提升社会阅历,了解岗位需求,能为自己准确定位。
二、“修道而保法”的就业道德
孙子看重“道”,把作为“道”治国治军的基础原则,所以他的“五事”“七计”思想都是以“道”为首。他说:“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他的“道”是上、下都有“道”:“令民与上同意也”、“主孰有道?”也就是說下层与上层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是下之道;上层仁义爱民、任贤选能、心胸豁达、忠信贤明、赏罚任法等才得民心,才是上层之道。不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之“道”,不是生而知之,都需要“修”。上层“修道”,必须“令素行”、“与众相得”、“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修其功”等,作好顶层设计,号召下层“修道”,感化“民”与“上同意”,最终达到“上下同欲者胜”的最佳效果,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当前,对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而言,有国家层面的“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社会层面的“道”: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有个人层面的“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孙子兵法的“修道而保法”原则,体现的是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体现的是“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责任;体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那么要求我们每一个促进毕业生成长的教学相长活动均要接地气,要引导毕业生具有规则意识,要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要培养毕业生甘于奉献、勇于奉献的爱国情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壮志孜孜不倦地追求,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智信仁勇严”的就业能力
孙子提出的“智信仁勇严”是讲做人以将领为榜样,既要有智慧和才干,又要有良好的性格和情操。在就业中,就是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的“智”能是指毕业生要有智慧。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为“智”提供支撑,并要以此为基础,把“智”升华为符合环境需求或者岗位需求的能力。包括三个过程,一是要学习,学文化、学专业、学生活;二是要创新,要把所学的进行自我消化,触类旁通。可以理解为知识的裂变或者是再创造、再加工。三是要实践,要把所学、所思、所变的知识在岗位中实际应用,实现价值。所以,毕业生如果只有简单意义上的“智”,将会很僵化,是“茶壶里装汤元——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也不能让所学裂变为新知识后就止步,将会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学——变——用三者融会贯通,才说明了毕业生具备了“智”能。
就业的“信”能包括四层意思,分别是信仰、信心、诚信、信任。信仰表明的是自我的目标与追求,理想与信念,是朝既定目标追求经营自我,规划自我的能力;信心表明自我内心的掌控能力,是自我坚强意志的表现,“志不强者智不达”(语出《墨子·修身》)。那些意志不坚的人,虽有才智,但不能坚持,最终会被社会淘汰。所以,对自我目标,尽管“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也要坚持,才是平凡中的不平凡。诚然,“过信则愚”,这要求我们在既定目标里学会调整,学会创新,而不是让教条主义左右我们前进的脚步。诚信是言必行,行必信。“言不信者行不果”(语出《墨子·修身》),言语不诚信的人,做事也不会有结果。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恐怕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所以,孔子曰:“唯天下至诚,为能近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语出中庸·诚意)工作中的诚信是团结协作的前提,是团队精神的基础。信任是前三层意思的综合,重在行动,是自我执行力的体现。一方面是以自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起值得他人信任与信赖,两一方面是以自我实际行动表达对自我所选择的岗位和所存在的组织要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就业的“仁”能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即“仁者爱人”的思想和以善为本的意识。就业中所需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都集中体现毕业生的“仁”能。
就业的“勇”能是指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也就是毕业生的执行力。这是贯彻组织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组织的战略、规划、目标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每一个毕业生要在将来的岗位上具备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及完成任务的程度素养。
就业的“严”能是要求毕业生“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是前四项的行为保障。如果一个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自控力,不但办不了事,还有可能会坏事,因此,需要毕业生具备“五必”能力:言必行、松必严、懈必紧、禁必止、令必行。
作者简介:李文强(1989),男,湖南湘潭人,助教,学院就业创业工作专干;孙友平(1973),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毕业生就业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