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多层串珠型溶洞桩基成孔综合处置施工技术探讨
2017-07-10王勋曹玉露邵伟
王勋 曹玉露 邵伟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20071
摘要:随着路网的加密与完善,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所遇地质情况愈发复杂多样。本文探讨针对岩溶区多层串珠型较大溶洞的桩基施工,通过加长钢护筒、改良回填混合料、改进施工工艺等措施,利用综合处置施工技术,顺利成孔并成功完成桩基混凝土灌注,为今后类似地质条件下溶洞位置的桩基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岩溶区;多层串珠型溶洞;桩基成孔;综合处置技术;探讨
1 工程概况
安徽省某国高网高速公路项目第08合同段起讫桩号为K36+940~K43+026.39,其中IK1+625匝道桥全长282m,上部结构采用先简支后连续25m箱梁,下部结构采用柱式墩、桩基础。IK1+625匝道桥8L#桩基设计桩径1.6m,桩长50m,入岩深度15m,属嵌岩桩,采用冲击钻孔灌注桩工艺成孔。
2 地质特点
桥位主要发育三叠系中统黄马青组灰岩地层,IK1+537.5墩(2#墩)至IK1+712.5墩(9#墩)钻探揭露岩溶发育,溶洞高0.3~14.8m。区内钻探岩溶遇洞率70%,钻孔线岩溶率2.1%~84.3%,场内发现单洞顶底板高差大于5m岩溶多处,整个桥位区为岩溶极强发育区,其中8L#桩基为多层溶洞,溶洞贯通性强,串珠状分布,大小不等,规律性差,并伴有斜岩,最大空腔高度达8.2m,其地层岩性自上而下可分为以下几层:
(1)第一层粉质粘土:灰黄色、硬素、含钙质结核,表层30cm为种植土。
(2)第二层角砾土:灰黄色、密实,粒径0.2~2.0cm的含量占35%~40%,2.0~4.0cm的含量占10%~20%,成分以石英岩、砂岩为主,呈次棱角状,空隙被粘性土充填。
(3)第三层中风化岩:青灰色,隐晶质、层状结构,岩性硬,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充填方解石脉,其中7.0~15.2m、17.6~23.5m、27.4~33.6m、34.5~37.0m、38.0~43.2m、43.8~45.0m为溶洞,呈串珠状,岩芯多呈柱状,节长10.0~15.0cm不等,少量机械破碎呈碎块状,锤击声脆,不易碎,取芯率73%。
(4)第四层中风化泥质砂岩:灰棕色,泥质砂岩、层状构造,与石英砂岩互层,岩石风化不均,岩性软,岩芯呈块状,块径6.0~10.0cm,少量呈砂状,取芯率65%。
3 岩溶桩基施工难点因素
(1)地方运输条件制约影响大。由于IK1+625匝道桥处于互通匝道位置,进场道路仅有1条乡村道路,且受南沿江高速现有盖板通道高度制约,进场车辆高度不能超过3.5m,导致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场。
(2)岩溶发育极强,成孔难度大。8L#桩基穿越6层溶洞,上层覆盖土主要为角砾土层,粘结力小,且本桩基为浅层岩溶桩,溶洞多呈珠串状,易发生串孔、塌孔等事故,同时施工作业风险大。
(3)8L#桩基设计长度达50m,施工工艺要求高。将桩基打入稳定持力层,钻进、清渣、换浆难度大,易出现卡钻、孔位偏移等问题。成孔过程中泥浆、浇筑的混凝土对孔壁的侧压力大,孔壁易坍塌,而且安全管理风险大。
4 岩溶桩基施工方案比选
4.1 “鋼护筒跟进”方案
通常情况当溶洞易发生漏浆、与周边溶洞连通、顶板覆盖层土质较差时,可采用钢护筒跟进方案。但由于大型设备进场通行条件不足,且8L#桩基设计桩长达50m,需先后穿越6层溶洞,钢护筒难以持续跟进,同时垂直度也很难保证,另外钢护筒用量较大,施工成本较高。
4.2 “双液浆注浆”方案
岩溶发育区域桩基施工前,在桥梁墩台范围对溶洞进行预注浆处理,填塞溶洞内空腔,固化溶洞内填充物,防止桩孔与溶洞、溶槽连通,避免桩孔内护壁泥浆流失导致塌孔。但双液浆液体的最佳凝固时间不宜掌握,且多层串珠型溶洞空隙多,所需浆液用量难以控制预测,施工成本高。
4.3 “片石+粘土”方案
当钻穿溶洞或钻至裂隙处出现漏浆时,反复投入片石和粘土,利用钻头冲击将片石和粘土挤入溶洞和岩溶裂隙中,以增大孔壁自稳能力,但此方案只适用于高度2m以下溶洞处理。根据现场资料统计分析,由于该溶洞内空间大、发育强,反复失浆或一次失浆过多、孔壁稳定性不足,易造成孔口失稳、坍塌。
4.4 “片石+粘土+水泥+木屑+钢护筒”综合处置方案
针对岩溶区桩基回填处理较大溶洞存在的困难,工程技术人员仔细研究钻孔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前期施工经验,讨论认为该8L#桩基具备通过改良回填混合料配合比、改进回填工艺等相关措施综合处置较大溶洞的条件。
4.4.1 施工准备
通过仔细研究地质勘察资料,确定拟实施桩基穿越溶洞的位置、范围及可能存在溶洞填充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坍塌的地层,同时施工前做好以下工作:
(1)针对钻孔及回填混合料时可能发生突发质量或安全事故,成立由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总工任副组长、项目部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施工方案领导小组,制定事故处理应急预案,执行24小时值班制,密切关注施工动态。
(2)桩孔的地质资料及施作要点,作为技术交底发至一线工班及钻机操作手;对钻机平台碾压密实并铺设钢板,防止施钻时钻机出现不均匀下沉、摆动、位移等问题,从而影响钻孔质量。平台上准备若干根方木,用以调整钻机垂直度。
(3)钻孔平台附近准备足够的袋装水泥、碎石、片石、粘土及木屑,片石强度≥30MPa石灰岩,石块粒径以15.0~50.0cm为宜;增加一个备用泥浆池,在钻进过程中存放多余泥浆,漏浆时能够及时补浆,泥浆池尺寸长4m*宽6m*深2m。
(4)现场备用一台挖掘机、一台吊车、二台运输车、二台抽水泵,确保机械完好,操作手随时待命;现场机械停放、材料堆放整齐有序,临时设施布局合理,一旦发生事故,预留有足够的救援和撤离通道,同时配备急救药品、担架等设施。
4.4.2 施工工艺要点
(1)钢护筒的设置,分3节安装,每节钢护筒直径2m、长度2m。首先采用人工挖埋法安装第一节,钢护筒顶面高出地面0.3m;然后采用直径1.8m钻头钻进,钻进过程中需及时检查孔位偏差、钻孔垂直度,埋入剩下2节钢护筒;钢护筒间焊接牢靠;最后改用直径1.6m低冲程钻头,将溶洞顶板冲破。加长钢护筒设置后应检查钢护筒平面位置偏差不大于5cm,倾斜度偏差不大于1%。
(2)施工过程中,根据地质柱状图,在钻头接近溶洞时勤观察、勤检测,根据手握测绳冲击孔底的手感、冲击岩层的响声及抽取的岩样,判断是否接近岩溶地层。接近岩溶地层时冲程降低至50cm左右,防止卡钻。钻穿岩溶地层上壳时,一旦漏浆,要及时投放粘土、片石并补浆,以保持孔内水位高度。
(3)对于高度大于2m的溶洞,当钻穿溶洞或钻至裂隙出现漏浆时,首先立即反复投入片石与粘土,利用钻头冲击将片石与粘土挤入溶洞和岩溶裂隙中,片石与粘土的比例为3:7;其次在上述回填料基础上掺加水泥,掺加比例为每米2包袋装水泥,若漏浆情况无明显改善,须适当增加袋装水泥用量,以增大孔壁的自稳能力;最后加入木屑,利用木质纤维增加混合料的粘聚力。
(4)通过不断改善填料的投放工序,回填效果也有明显改善。木屑、粘土和片石可以先拌和后投入孔内,也可以分别投入孔内。如分别投放,顺序按片石、木屑、袋装水泥及粘土分层顺序投入孔内,木屑必须在回填粘土前投放。水泥以整袋投放为最佳。粘土投放后,用锤头夯实,循环投放,直至夯实后填料高度高于溶洞顶板1m以上,再用锤头静压6~8小时,随后进行二次成孔。如仍出现塌孔,采用素混凝土灌注至溶洞顶面约1m处,48小时后再二次成孔。
(5)钻进过程中遇到空腔溶洞,在击穿前,应制备泥浆,避免击穿溶洞帽后突然失浆,造成孔内压力不足形成塌孔。加强钻孔地质检查、复核,并密切注意观察钻机工作情况、周围地表沉降和钢护筒内水位变化;接近岩溶时主绳放长量控制为1.0~2.0cm,并减少锤击频率,每分钟5~10次为宜,如发现孔内水位下降,必须及时提锤检查,防止击穿溶洞顶板时造成掉钻、卡钻现象发生。同时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准备工作,确保钻进顺利。
(6)如钻穿溶洞顶板时一旦漏浆,须及时补水补浆,保持孔内水位高度,并投放粘土、片石、水泥、木屑等回填料;重新冲击钻进,挤压填充溶洞或堵塞溶洞,最终至不漏浆为止;通过溶洞层后,继续钻孔,直至设计深度。成孔后灌注桩基混凝土阶段,在导管提升时,根据溶洞位置确定对应的导管埋深高度,导管埋深不小于2m、不大于6m;通过溶洞时,灌注混凝土速度宜适当放缓;樁顶灌注标高应比设计标高超灌1m以上,灌注混凝土完成后,需观察30分钟左右,如混凝土面没有变化才缓慢拔出导管。
4.4.3 施工效果
IK1+625匝道桥8L#桩基采用“片石+粘土+水泥+木屑+钢护筒”综合处置方案,进行多层串珠型溶洞成孔处理,有效防止塌孔等问题的发生,保证了钻进工作正常施作。成孔后,根据钻孔灌注桩钻孔原始记录,统计片石、粘土、水泥、木屑、钢护筒等消耗量及挖掘机台班,代入市场价格进行测算,得出成本较小,约占双液浆注浆方案成本的18%,大幅度节约成本。灌注成孔后计算扩孔系数为1.21,后期桩基检测报告显示,该桩为A类桩,施工效果好。
5 结论
由于岩溶发育,地质状况复杂多变,诸多不可预见性因素对岩溶区桩基施工影响很大。施工技术人员必须仔细阅读设计图纸及勘察资料等文件,了解桩基溶洞的基本情况,研究比选具体可行的施工方案,备足回填材料及机械设备,成立专项施工方案领导小组,制定质量和安全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在IK1+625匝道桥8L#桩基施工中,采用加长钢护筒,很好地解决了溶洞失浆造成地表坍塌问题,保证了操作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利用不断优化的回填料配合比以及回填工艺,成功完成多层串珠型较大溶洞桩基成孔。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梁施工系列手册·墩台与基础·上篇.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2]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详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合肥: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2014.
[3]温高峰.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及桩基施工技术.北京:交通世界,2004(5):8284.
[4]石振明,沈丹伟,等.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溶洞处理技术.北京:工程地质学报,10049665/2015/23(6)116008.
[5]李自锋.岩溶地区钻孔桩溶洞处理施工技术总结.北京: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0(13):196197.
作者简介:王勋(1981),男,汉族,安徽霍山人,本科,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路桥、水利、房建等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及科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