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时期邵宏俊的陶刻作品段泥“竹节提梁壶”考析

2017-07-10华珊

江苏陶瓷 2017年3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陶刻

华珊

摘 要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陶刻高手,书画金石家们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过程,提高了壶器的艺术水平,使紫砂壶名震一方。本篇以邵宏俊的段泥“竹节提梁壶”为例,探析清末民初时期的陶刻作品工艺特点。

关键词 段泥;竹节提梁壶;陶刻;清末民初

邵宏俊(1882-1942年)是清末民初时期陶刻高手,生于宜兴潜洛,号潜陶。邵宏俊在15岁的时候就师从紫砂名家陈伯亭门下,他刻苦学习陶刻。1911年之后,邵宏俊的陶刻技艺初步成熟,便开始创作紫砂陶刻作品。后来,邵宏俊又被铁画轩聘为技师,在1915年的美国巴拿马赛会上获奖的紫砂器中,邵宏俊的作品得以流传。这款段泥“竹节提梁壶”(见图1)就是邵宏俊的陶刻技巧在段泥壶器上的经典之作。

1 段泥“竹节提梁壶”的造型特点

段泥“竹节提梁壶”宽17 cm,高8 cm;壶身作瓜棱式,段泥胎质;此壶的竹节弯流敦实,似竹之坚;壶盖鼓厚,竹钮拱起,盖面饰以数片竹叶,宛若风中摇曳;竹节提梁壶把,若风中汉子般坚毅;壶面铭刻“红焙浅瓯新活火,龙团小碾闻晴窗,潜陶作。”另一面镌刻线描山水与文字呼应,构图细密、虚实有致,画意悠然得趣。

2 段泥“竹节提梁壶”的泥料特点

“竹节提梁壶”采用段泥制作,段泥也叫团泥,是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共生的意义是自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段泥原矿目前非常稀贵。段泥优质的特征是泥料颗粒不是很明显,烧后呈很娇嫩的一种纯纯的黄颜色,正如段泥“竹节提梁壶”的颜色,与竹节的原生态色彩一致。

3 段泥“竹节提梁壶”的陶刻艺术特征

段泥“竹节提梁壶”的壶腹刻绘着“红焙浅瓯新活火,龙团小碾闻晴窗,潜陶作。”这两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一首回文诗《记梦》。宋代是回文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一代文豪苏轼曾在梦中作过两首与茶有关的回文诗,这首回文诗《记梦》记载了一个大雪初晴的梦境。在梦中,诗人以雪水烹煮小团茶,并有美丽的女子唱着动听的歌,诗人边饮茶边作诗,此诗为其中一首。

段泥“竹节提梁壶”的另一面镌刻线描的山水图画,并与“红焙浅瓯新活火,龙团小碾闻晴窗”这两句诗的内容呼应,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和情趣。俗话说:无水不灵,水无山不秀。山水一体所构成的气势磅礴或灵秀之气都是人间美景,山水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明的符号,它紧随着数不尽的中国文人心路,也折射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志趣。而今的山水,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道明了中国人的山水情结。从古到今,山水与中国人有着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联系。山水有了文人便多了一份情调、一种韵致;文人有了山水则多了一种风情、一个知音;山水有了文人的眷顾,便不再孤独;文人有了山水的情愫,也不再寂寞。依山傍水而居之地,绿水青山、摩崖荟萃、洞天福地、苍松翠柏、云雾缭绕。在山水间,文人有所感也有所悟。这款段泥“竹节提梁壶”凝结了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而此壶的造型以竹为题材,竹振涛涛、琴声瑟瑟、笛声悠悠、鹤鸣鹿应、水声潺潺,更能折射出中国文人的志趣。

4 小 结

陶刻是紫砂作品最主要的装饰技法之一,由于紫砂泥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不少紫砂陶的從业者都有过在紫砂陶上进行刻绘的经历。紫砂陶刻的内容极为丰富,从真、草、隶、篆等字体,到虫鸟、山水、花卉、人物等国画技法,不少陶刻家耳熟能详。紫砂陶刻因汇集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篆刻等艺术于一体,形成紫砂陶特有的工艺体系,扬名天下。邵宏俊的段泥“竹节提梁壶”是陶刻作品中的风范,也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典型作品之一。

参 考 文 献

[1]谭文诚.宜兴紫砂民国陶刻名家初探[J].收藏界,2011(07):48-53.

[2]林茂森.认识陶刻[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04):62.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的刀法
漫谈紫砂陶刻装饰艺术
现代紫砂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
浅谈紫砂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