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心委屈的母亲和总是挑剔的女儿
2017-07-10翕如
翕如
病态母女关系类型:母亲疏忽VS女儿控诉
从小被妈妈放养(某种程度等于放任不管)的肖唯,两年前做了母亲。刚好退休的母亲自告奋勇,风尘仆仆地从武汉来到北京帮忙。肖唯其实不希望妈妈来帮忙,因为在她记忆中,妈妈根本不会带孩子,一想起自己的小时候,肖唯就满心抱怨。
肖唯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她妈妈又不让奶奶帮忙。“你一歲多的时候,我把你放在一个竹筐里,上班后我就把筐放在院门前,你饿哭了,周围邻居就过来给你喂点儿吃的。”每当妈妈当笑话把这件事讲给肖唯听时,她都会哭着问:“我真是您亲生的吗?”妈妈没好气地说:“怎么着?我就跟喂狗似地把你给喂大了!你不也长这么大了吗?!”
现在,妈妈又要来帮自己“喂小狗”了。肖唯无法拒绝,但她知道,绝对不能让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她得教妈妈怎么带孩子。听到女儿的指示,妈妈挑衅道:“看看是你厉害,还是老娘厉害!”
事实上,肖唯妈妈的确不太会照顾孩子。孩子哭了足足半小时,她只知道抱着哄,不知道小家伙是渴了;孩子的尿不湿都快溢出来了,她也浑然不知。“你怎么又用开水冲奶粉?我都说了多少遍了?!”“哄孩子睡觉,你怎么自己先睡着了?”“我真是万幸,有你这么个妈还能活下来!”积压许久的抱怨和指责,肖唯终于借由妈妈照顾孩子这件事发泄出来。
“你太坏了!”“我怎么做你都不满意!”“我怎么做,你才能高兴?”肖唯妈妈也满腹委屈。因为女儿竟然给她列了个时间表!早上8点吃饭、9点遛弯儿、10点喝奶、12点午餐、12点45分午睡……从早到晚安排得满满的。这不是成心刁难她报仇吗?常常,孩子在一旁哇哇大哭,这对母女却忙着吵架争对错输赢。
另一个年轻妈妈Linda,则是不得已才让妈妈来帮自己带孩子的。她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在她5岁时离婚,她跟着改嫁的母亲生活。母亲婚姻不如意,对Linda的“爱”简单粗暴:不是打就是骂。“其实打还好些,只是受点儿皮肉之苦,你不知道我妈有多会骂人,这世间最恶毒的话,我都是从她那里听到的。”
但是Linda生了孩子后,妈妈还是成了她求助的第一人选。如她所料,在带娃这件事上,妈妈根本不听Linda的,你一说她,她就一边打孩子一边说:“那你自己带!”
“以前她老打骂我,现在又来打骂我的孩子!什么‘坏胚子‘成不了大器什么难听拣什么说,娃娃屁股上,净是我妈的巴掌印!” Linda觉得自己又回到了被妈妈控制、漠视的小时候。有一次,孩子不小心跌倒在地,Linda说不要管,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妈妈一把抱起孩子,啪啪打了两巴掌后说:“不打不长记性!你妈不让打,我偏要打!” Linda那个气呀,抱起孩子就进了卧室,把门反锁上了。没想到她妈就开始踢门,一边踢一边骂,什么难听骂什么。Linda紧紧抱着孩子,哭着朝妈妈喊道:“我们是冤家!你快回家吧!再这样下去我会疯掉的!”
专家点评:
妈妈把姥姥请来带孩子,有可能是向姥姥示威:这种情况多半因为妈妈对自己的童年有诸多不满,把姥姥请来是向她展示自己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这在肖唯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概念,叫作“足够好的母亲”。足够好的母亲既不忽略孩子的基本需要,也不会过度干涉孩子的成长。但受限于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及原生家庭的影响,一些母亲本身是带着自己的不足与伤痛把孩子养大。这个过程中,孩子常被不当对待,积聚了很多委屈与不满。即使多年后孩子长大成人、生儿育女,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仍会常常跳出来,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借机表达对母亲的不满与愤怒,背后其实是报复母亲当年对自己的忽视。但母亲未必理解女儿的内心,常在被指责与被挑战时匆忙应战,所以态度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母女关系中的裂痕经年累月,要修复也需要双方长时间的调整与磨合。有人说,每一个愤怒、悲伤、恐惧的坏情绪后面,都是对爱的呼喊。母女双方要能听到彼此坏情绪背后的呼唤,母亲要学着转换曾经权威、强势的角色,尝试理解女儿的不满与愤怒,女儿则可以试着放下心中对于“理想母亲”形象的苛求,接受自己的母亲不完美、也不够好的事实,并且平时多向自己的爱人和其他亲友寻求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