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市小麦生产发展阶段与高产措施
2017-07-10朱继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永城小麦生产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小麦单产、总产呈持续上升趋势,这是中央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多项惠农政策并举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永城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亩产保持千斤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小麦;发展;对策
朱继成. 河南永城市小麦生产发展阶段与高产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17,37(08):73
一、小麦生产概况
永城市位于河南东部,总人口140万,其中农业人口115万人,耕地面积180万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分属于豫东平原冲积潮土和豫中南砂姜黑土两个生态类型麦区。常年降水量874 mm,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平均279 mm,年平均气溫14.3℃,无霜期206天,年平均日照数2318 h,小麦全生育期日照数1456 h,光合有效辐射量57.7千卡/cm2,满足亩产小麦750 kg以上的光照要求。
小麦总产在粮食作物中占首要位置,因此小麦的丰欠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对全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2008-2015年的小麦生产中,遭遇严重干旱、冻害、低温、多种病虫发生的情况下,连年获得好收,并实现了持续增产,这充分表明全市小麦生产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抗灾能力,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小麦生产发展的阶段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市小麦产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78年全市16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63.5 kg,全市小麦总产1.016亿共计。
第一阶段:1979-1984年为直线增长阶段。由于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虽然当时还处在人拉畜耕的原始水平,对化肥的施用处于初步阶段,但有机肥的大量增加,加上精耕细作,6年间小麦亩产由1978年63.5 kg提高到201 kg,增产率为215%,从此亩产跨入了200 kg大关。
第二阶段:1985-1995年为长期徘徊、缓慢上升阶段。由于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低,对新技术、新成果接受较慢,加之农业的原始积累少、抗灾能力差等综合因素的制约,使小麦产量处于长期徘徊,缓慢上升的局面。在此期间小麦亩产仅增加30 kg。
第三阶段:1996-2005年为中高产飞跃上升阶段。由于广大农民完成了农业生产原始积累,具备增加土壤投入的物质基础,加之多年的麦种工程项目实施,推广并应用多项增产新技术,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平均亩产增至423 kg,增产率52.7%,从此跨入高产行列。
第四阶段:2005-2015年为高产持续上升阶段。通过中央对农民实行种粮及综合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的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技部门通过实施科技入户、配方施肥示范等活动,农民科技种田水平显著提高,产量逐年上升,其中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175万亩,单产506.7 kg,实现千斤大关[1]。
三、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小麦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对落后。虽然平均50亩地一眼井,但由于养护责任不明,废井较多,加之田间工程落后,土地不平整,井、渠、机械不配套,造成小麦单产年际间波动较大。
其次,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原有的市、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散、线断、网破”的局面至今没有从根本上恢复。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少、结构断层,加上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手段落后,造成工作效率低,从而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最后,有机肥不足。目前全市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1.61%,速效氮含量88 ppm,有效磷15.9 ppm,有效钾139 ppm。多年来市南部大部分农户甚至不施有机肥,存在焚烧秸秆现象,导致全市有机质含量呈北部上升、南部下降趋势。另外病虫害呈加重趋势也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了严重威胁[2]。
四、小麦生产保持千斤的主要措施
永城市小麦生产在过去38年中历经四次飞跃,已跨入千斤大关,四次跨越平均周期9年左右,上升档次150 kg/亩。实现保持千斤产量的关键措施主要有:
第一,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增加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投入,改善服务条件,解决技术棚架,迅速把农业科研成果和增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第二,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近三年小麦生产经验看,水是制约小麦产量再提高的首要因素。要保持千斤目标,首先要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包括平整土地,机械深耕,疏通沟渠,打好畦田等项内容,切实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提高抗灾能力。
第三,大力发展专用小麦,提高经济效益。优质专用小麦是小麦生产及面粉加工的需要,只有加快小麦产业化发展步伐,才能不断提高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施肥水平。目前全市小麦施肥水平还处于中级配方施肥阶段,盲目性较大。为此要在全市范围内按不同土质、不同产量水平,搞好土壤肥力监测,制订合理的施肥方案。在施肥原则上,一是要努力增加有机肥的投入,推进秸秆还田;二是推广前氮后移技术,减少底肥,增加追肥量,改变底肥“一炮轰”的不良习惯;三是继续增加磷肥的施用量;四是补施钾肥和锌、锰微肥,亩施氧化钾7.5 kg、硫酸锌1 kg,维持土壤速效钾的稳定,防止作物因缺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影响产量。
参考文献
[1] 胡廷积. 河南小麦生产发展分析与展望[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04):326.
[2] 郭天财. 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04):27.